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众所周知,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彻底转向中共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抗战时期是中间势力的政治立场转变的重要时期。目前关于中间势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抗战时期中共对中间势力采取的一些具体政策。本文从中共与中间势力初期的对立、中共对中间势力的转变、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的作用及意义等几方面来全面论述抗战时期中共的中间势力政策。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中间势力的分化、组合及其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充满了曲折、变化,并非如既存研究所说的那样简单整齐。抗战前期,中间势力与国、共两党都是既有合作又有分歧,甚至有斗争。抗战中期,中间势力为了协调国共冲突,增加自身份量,开始联合起来,先是建立较为松散的统一建国同志会,继而建立较紧密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但作为统建会成员的第三党和救国会对此新组织都一度有所疏离。对于中间势力的联合,国民党是不信任、不支持的,并尽力予以阻止和打压,逐渐将其推而远之;中共则由怀疑到鼓励、支持与帮助,逐渐拉而近之。虽然,中间势力内部也有各种矛盾,各自的立场和选择不尽一致,但整体来说中间势力是由最初偏向国民党转为逐渐倾向中共的,这无疑是抗战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变化,对后来中国的政局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间势力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间势力是指介于以中共为代表的进步势力和以国民党为代表的落后势力之间的阶级、阶层和政治派别的统称。毛泽东 1940年在《目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指出 :“争取中间势力 ,就是争取中等资产阶级 ,争取开明绅士 ,争取地方实力派。”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 ,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丰富 ,成为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科学依据。抗战时期 ,中国社会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 ,虽以民族矛盾为主 ,然阶级矛盾有时也十分激烈 ,尤其是进入相持阶段 ,蒋介石集团一面消极抗战 ,一面积极反共 ,压制抗日民主 ,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关于争取中间势力的思想是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抗日战争中期,毛泽东总结各根据地斗争的经验,进一步提出要争取中间势力,必须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必须建立“三三制”原则的政权;必须扩大中间势力的对象,使这一思想发展至成熟。自此,中间势力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逐渐地形成为一股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的政治势力,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林红明  许建刚 《天中学刊》2007,22(1):99-101
20世纪30年代,张君劢是中间势力的代表,是中间路线的积极倡导者。1938年他系统地阐述修正的民主政治,标志着其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他提出的修正方案主要内容为:组织举国一致的政府、加强行政权力、建立文官制度、加强专家在决策中的作用。张君劢民主政治与中间路线思想的形成,是由当时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开明士绅(绅士)这一历史群体,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在抗战初期及中期,中共为团结开明士绅共同抗日,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抗战后期,中共的开明士绅工作出现了较明显的弱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罗观 《考试周刊》2013,(1):28-29
重庆谈判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发生的头等大事,它承前启后,对未来具有决定意义。虽然重庆谈判没有带来国内渴望的和平,没有解决国共之间的主要分歧,没有避免内战,但是谈判中中共的统战工作,赢得中间势力的支持,中共变政治上的被动为主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重庆谈判对海峡两岸现阶段乃至今后关系的发展都仍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争取中间势力的思想,是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阶段,下面略作论述,以其从一个侧面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一、争取中间势力的重要意义对中间势力缺乏正确的认识,无意去争取中间势力,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对中间势力实行过“左”政策的重要认识根源,毛泽东对中间势力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则进行了正确估价,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争取中间势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认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  相似文献   

9.
国民党性系作为地方实力派,在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该派的多面性征使其周旋于各种势力中间,其革命性与反革命性交织;与国民党矛盾自始至终又未最后决裂;与中共一度联合但有限度等。军阀本性是促成该派多面性征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毛泽东政治民主化必要性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政治民主化是夺取抗战胜利的很必要手段,是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需要,是争取中间势力的旗帜,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内在要求。这一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使抗战取得胜利有了保证;它推动了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它否定了国民党的独裁专制;它为中共与中间势力走到一起奠定了基础; 它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间势力在我国是有很大力量的,不但中国共产党在极力争取他们,以反对顽固势力;国民党顽固派也在极力争取他们,妄图孤立我们.能否争取中间势力,是我们能否战胜国民党顽固派的一个重要因素.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是中间势力中最有军事政治实力的一部分.在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争地方实力派做了大量艰巨复杂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红军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路线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党的抗战线由“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的原因和条件。指出中共瓦窑堡会议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是抗战路线转变的前提条件,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中间势力的调解和敦促以及对地方实力派统战工作的需要,促使中国共产党抗战路线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的中间势力政策存在着向有利于抗战转化,具有共同的前提和相似的实施手段等共性,同时也存在对中间势力认识的不同,实施政策手段的不同,代表的阶级本质不同和运行的实践结果不同等差异性。抗日的共同目标、共御外侮的民族精神、国内外形势是政策产生共性的原因;阶级矛盾的现实存在、根本对立的抗战路线、中间势力的动摇性特点与中间势力不同的历史渊源则是政策出现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秦立海 《历史教学》2003,9(5):32-36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实现由训政过渡到宪政所作的分五步走的程序设计;二是对宪政时期所要实行的议会制、内阁制和省自治制的制度设计.二者虽然在性质上既非中共的新民主主义,亦非国民党所谓的"三民主义",而是中间势力所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改良的资本主义,但其在当时却满足了广大人民要求和平民主的普遍愿望,并成为了检验国共两党有无和平民主诚意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5.
1939-1940年第一次宪政运动期间,中共对宪政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宪政思想.中共的宪政思想,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理论依据,主张彻底修正<五五宪草>,从而坚持了民权主义原则.同时,它规定了中国宪政的发展方向,指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间势力是指介于国民党政权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以共产党为代表的工农阶级之间的社会政治力量。“九.一八”事变后,中间势力中的许多爱国人士和社会团体发起了各种形式的救国运动,强烈主张抗日救国,从而实现了中间势力民主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双重觉醒。而《申报》和《大公报》政治立场的转变,则表明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态度和立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胡绳(1918—2000)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其晚年的学术思想可以说与时俱进。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上,他认为研究近代史要使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和方法,但不要简单化、公式化、概念化地对待它。要以现代化为主题来叙述和说明近代史有关问题。在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上,他认为中共早期组织进行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论争既有积极作用,也存在缺点。“中间势力”在旧中国包括的范围很广,新文化运动后期的胡适事实上属于“中间势力”。新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十年建设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存在两个发展趋势。在党史学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上,他还提出了关于党史研究的目的、党史的分期及党史研究的若干方法论问题。此外,他还用很大的精力关注和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依据零售业市场的特点对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进行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济南市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进行了实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济南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低,波动较大;超市业态的集中寡占趋势明显,大型超市企业正在形成一定的市场势力。  相似文献   

1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争取中间势力的思想,并非一时权宜之计,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有着一定的基础和依据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更进一步地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在实践上也能进一步发展我们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20.
<正> 1946年8月,毛泽东在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首次明确提出了关于“中间地带”的理论,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横隔着一个极其辽阔的“中间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对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六十年代末中共的对内对外战略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它长期以来却很少为理论界所重视。本文旨在对该理论的产生、内容和意义作一简要的分析,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