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战时共产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局限 战时共产主义经济体制,是指1919~1921年初,苏维埃国家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所实行的经济体制。它的主要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其体制的主要内容是: 在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实行总局管理制。工业企业的生产计划由总局规定;所需的原料、材料和燃料等由总局供应,产品由总局分配;货币资金由财政拨款。现金收入上缴财政,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  相似文献   

2.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尝试,它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后,列宁根据当时国内的具体实际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被迫采取的“退却”的政策。因此,新经济政策与列宁的“退却”思想密切相关,是“退却”政策的结果。同时,新经济政策也标志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建立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了。如何把它用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培养这个阶段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需要作新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共产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共产主义一样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但是,它也“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的一部分实践。消灭什么样的现存状况呢?在中国就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消灭半封建半殖民地现存的封建主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作为社会主体--人的认识规律,科学地阐明了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和实现这个目标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运动,是指无产阶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是指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崭新社会,本文分别从理论层面、运动层面、制度层面论述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曲折性和前景的广阔性。  相似文献   

5.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共产主义社会所代替,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即社会主义时期。马克思和列宁把社会主义称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社会主义阶段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刚从资本主义内部脱胎出来的,它在各方面即在经济、道德和智慧方面都还保留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痕迹。在这个阶段中,从政治上看,阶级还未消灭,还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提出消灭商品经济,有计划组织社会生产和交换的设想.列宁坚持这个基本设想,在过渡时期根据实际情况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为了加快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是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这一基础服务的。目前,我国社会的性质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时期国家的任务是: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条件。因此,我们的教育也就应该是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过渡到共产主义消灭三个差别服务。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一九五八年的震天动地的大跃进里,我国在所有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配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共产主义的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入手,论述并评价了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列宁思想的嬗变。指出,在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和“直接过渡”的痛苦摸索之后,列宁毅然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消灭三大差别是无产阶级专政最艰巨最深刻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必须实行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呢?列宁说得很清楚:“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要最终消灭阶级,使阶级不能再存在,不仅要消灭一切剥削阶级,如地主、资产阶级,也要使各个劳动阶级,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消亡,还要消灭作为阶级差别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上的城乡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以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的高三课。他引导学生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进行比较,在归纳总结时他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计划经济。笔者很纳闷,怎么能说它是计划经济,  相似文献   

11.
张广翔(以下简称张):今天,或者说5—10年前,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显而易见,如何评价苏维埃国家全部历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下面这个问题的回答,即何谓“战时共产主义?” в.л捷利钦(以下简称捷):我想申明一点,我不是从理论上阐释“战时共产主义”,我的任务是阐述和  相似文献   

12.
(一)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明了消灭三个差别的途径我国人民在现阶段的伟大任务,是遵循着党的总路线,建设社会主义。我们党是不断革命论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条件。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这三个差别,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途中,是经过了不同的演变。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造成了城乡分裂,体力劳  相似文献   

13.
共产主义道德是从无产阶级的斗争利益引伸出来的。在社会主义时期,它是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共产主义觉悟,调动社会主义积极性,开展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精神武器。共产主义道德在人民群众中普遍地、高度地发扬,成了人们自觉遵守的习惯,又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所以,用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帮助  相似文献   

14.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苏俄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反映出苏俄在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的探索,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一"探索"开始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怎样看待战时共产主义?一种意见给予全盘否定。他们引证了列宁的部分论述,只提战时共产主义的“错误”和“失败”,把它说得一无是处。对此,我是不以为然的。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也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战时共产主义的概念,第一次见诸列宁的《论粮食税》。在这篇著作和其它著作中,  相似文献   

16.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俄国于内战时期,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遭受到巨大困难的条件下,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初所实行的一系列战时非常措施的总称。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反映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思想上的巨大转变和发展,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实践,总是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要求人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中不断把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今天,重温这一段历史,对于我们加深学习和领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显然是很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7.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有共性,也有它的特殊性。道德与其他上层建筑同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这是共同的一面。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等,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灭;道德则不尽相同,它不随着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灭,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而道德依然存在。所以道德从其发生到最后归宿将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仍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对阶级社会的道德,还有一定的继承性。本文想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道德的属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他们认为:共产主义是人类的伟大理想,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有一个过渡阶段。1844年马克思写的经济学手稿中,就提出了消灭了私有财产,但仍然受到私有财产影响的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而彻底消灭了私有财产的影响,实现了人类全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的伟大历史使命是:代表无产阶级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坚韧不屈的革命斗争,打倒压迫人民群众的统治阶级,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无产阶级专政;同时运用无产阶级专政,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步骤地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贫穷与落后,逐步实现经济高度发展的、高度民主与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创造条件,进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更高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因而共产党同任何其  相似文献   

20.
一次到石家庄市的一所学校听课,一位老师讲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课,主要内容是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都很下了一番工夫,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但其间的一个小插曲让我回味:教师讲到战后苏俄坚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