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中国对法治价值目标的定位和选择存在着诸多失当现象,主要是当代中国法治生成的主客观条件虽已具备,但并不成熟所致,特别是当代中国在法治秩序的建构过程中仅强调法治的外在价值及外在价值目标的选择,而过分忽视法治的内在价值及对法治的内在价值的选择而产生的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必须全面认识法治价值,对法治价值目标进行双重的定位和选择,即不仅关注法治的外在价值及外在价值目标的选择,而且关注法治的内在价值及内在价值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要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本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运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法治价值目标及其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价值目标就是法治主体进行法治价值活动的目的。在法治的价值活动中,法治主体不仅追求法治的外在价值,而且追求法治的内在价值,而法治主体对法治的内在价值的追求在观念上的表现就是法治的内在价值目标。其次,法治主体对法治的外在价值的追求在观念上的表现就是法治的外在价值目标。法治价值目标是法治的内在价值目标与法治的外在价值目标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可见实践在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中起了决定作用。实践在价值本质:价值形成的基础源自于主体需要、价值形成的条件是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形成的实质是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关系的不断生成中,三个方面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要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精神是相互契合并统一为有机整体的。科学发展观是全新的发展方略,依法治国则是全新的治国方略。从法治精神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依法治国建设,二者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价值"是表示客体内在规定性决定的客观属性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属性,因此,"价值"的形成和"客体","主体"密切相关."价值"既是"好"描述的对象,也是"好"评价的标准."应该"以"价值"的实现为目标,以其指示的行为确实能够实现"价值"为合理性标准之一,以其指示唯一最大程度地实现"价值"的行为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其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法治理论和法治思想,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法治思想体系。江泽民法治思想和所有的法治理论一样,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总的来说,江泽民法治思想的价值目标包括规范和控制公共权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社会秩序的价值目标,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在我们的语言中,价值概念有三种不同的形态。主客关系模式是诠释价值本质的合理方法。哲学价值论意义上的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效用。主体的需要是价值产生的最终根源。心理分析是哲学价值论的必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与客体的情况而主动创造的。教育活动主体的主体性培养是教育价值创造的根本途径。教育活动中,创造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和谐环境,以利于主体意识的成长和主体性成长的内在激励机制的形成,引导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和积极的教育价值取向,以规范教育价值主体的主体性成长的方向等是教育价值创造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认为,法治行政意识是法治意识在行政领域的体现,是法治精神渗透于行政主、客体的观念和行为中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它由公共意识、法制和法律至上意识、正义意识三大要素组成。章从行政主、客体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三大要素的内容,并进而指出国民法治行政意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  相似文献   

12.
论人的需要与价值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原始动力,具有社会性、无限发展性和丰富性以及积极能动性。价值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价值活动过程中生成、发展、创造和实现的,人的需要是价值追求的内在尺度。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的区别。合理的需要能满足并促进人和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完善。人根据需要的“内在尺度”进行价值追求,其理想境界就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马力 《教学与管理》2009,(7):114-115
价值可泛指事物的“用途、重要意义或积极作用”。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一种表现,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应关系。我国著名学者王玉棵在《当代中国价值哲学》一书中从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从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下来界定价值,指出“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关于“取向”,在日常表达中,一般认为是对于某种事物的选择标准或路径,类似于“取道”。我国学者黄凯锋在其《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中指出,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14.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增强中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学要立足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要素,利用时政材料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遵循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形成规律,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5.
李红  李瑛 《集宁师专学报》2003,25(3):31-33,53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问题.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人生价值观建设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以社会个体的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自我价值的本质及实现和提高,对于帮助青年人正确地作出人生价值判断.并采取有效途经实现并提高自身的价值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价值是主客体间利害关系的标志、尺度和表现。价值既决定于价值客体本身的必然性的实现程度,也取决于价值主体自身本质力量的发展水平。并进而认为追求和实现价值是人类历史活动的重心、共性和动力。在价值问题的论争中,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法来处理“价值到底是什么”这一重要问题,由此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初中阶段是中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关键时期,广大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的地位,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运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课程学习,深入了解课程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知识观。  相似文献   

18.
在依法治国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双重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应转变传统的育人观念,树立法治理念,即以公正作为人才培养的生长点和立足点。具体而言, 一是确立权利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学生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工作的价值标准;二是认清高校的法律地位,扮演好既是民事主体又是行政主体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个国家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强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地位,新课程改革逐渐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德是学生发展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孩子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课堂上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趋向于生活化,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相似文献   

20.
德国哲学家阿多尔诺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中系统陈述了一种新的辩证法。在这里,他批判了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同一性;坚持现实的复杂性、认识的相对性;主张辩证法的根本特性是否定性;认为"否定之否定"不会导致肯定,只是证明第一次否定不彻底。关于主客体关系,他认为两者互相构成,只是客体可以不是主体,而主体总是一种客体。因此以往一切以肯定性和绝对真理为终结的哲学体系都注定要被消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