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试论高校德育绩效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年初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德育至关重要,而要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提高高校德育绩效,首先要把握高校德育绩效的特点。该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德育绩效具有多因性、多维性和动态性等绩效的一般特点,然后叉分析了其系统性、增殖性、滞后性等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我国高校现行德育模式以政治教育为核心、以思想教育为基础,这种模式首先满足的是国家的政治需求;而大学生需求的德育模式则以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公民教育为基础,这种模式首先满足的是大学生学习做人的基本需求。本文将现行模式下,因忽视作为德育主体的学生的需求,而出现的使德育内容构成比例向国家的政治需求走偏的态势,称为高校德育模式的结构失衡。这是高校德育低效的根本原因。为此,本文分析了高校现行模式的构成和特点,并对提高德育效果的新模式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3.
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现行的高校德育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认真分析和研究大众化教育下高校德育新特点,树立科学的创新德育观,努力塑造大众化教育下的创新人格,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化,传统的社会本位的德育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体性德育理论作为人本主义思想在德育观念上的反映,以“提升人的地位”、“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等鲜明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使高校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对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的考察分析,探讨和阐述高校主体性德育的功能、目标及其价值取向,以此推动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型高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一、高校主体性德育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当今世界正…  相似文献   

5.
所谓高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就是指高校德育要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形成和“渐次发展”规律,融入到各种教育因素及方式中,以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状态进行。高校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高校德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实效,必须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现代德育理念。只有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高校德育才能真正提高其实效性。章分析了目前德育中人本精神缺失的现状,阐述了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要性,提出了落实“以人为本”精神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创业教育可以成为提升高校德育的一个突破口,接着分析了全球道德观可以成为提升高校德育的一个突破口、生命教育可以成为提升高校德育的一个突破口、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成为提升高校德育的一个突破口和感恩教育可以成为提升高校德育的一个突破口,最后研究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成为提升高校德育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长期的高校德育研究,一直把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作为研究的重点。事实上,这种研究忽视了高校德育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即对德育对象的动态分析。本文提出德育素质建构动态整合的研究方法,把高校德育研究的视点定位到教育对象本身,然后再动态地关照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这样可以使高校德育目标从归宿点处获得理想结果。  相似文献   

9.
大学德育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高校的必然要求,通过树立和谐的高校德育理念,构建和谐的高校德育课程体系,开展和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和谐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和谐的高校德育管理系统,深化和谐的高校德育实践活动等增强大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实现高校德育的时代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高校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规定着高校德育的目标、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高校德育是贯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各种教育的灵魂和核心。以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致力于高校德育创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德育实效性是高校德育的重点和难点,要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主体性,更新德育观念;立足于人的需要,全面审视德育的功能;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发展德育目标和内容;立足于人的实践性,改进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工作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这是新时期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密切,二者可以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我们要在德育理念、德育方法、德育过程和德育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新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是人对人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身处其中两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着极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故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即“双主体性”。坚持德育“双主体’’原则,既是德育客观规律的表现,也是德育“互动”特征的体现,是网络信息面前人的主体性的反映。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当前高校存在的两种片面的德育观点的分析入手,提出了高校应树立全员德育观念和建构全员德育机制的观点,并对高校如何开展全员教育提出了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15.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高校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入手,以融入过程存在的问题为导向,以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课程为例,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德育的方法和措施,探索构建高校德育体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要正确定位李萍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及教育问题,高校德育是不可忽视的领域,而高校德育如何定位,又是回应时代挑战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德育在教育中的定位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定位问题的争论,焦点在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过去有人认为“德”是高于“智”的;现在...  相似文献   

17.
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纳入德育的领域之内。在实际工作中,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最佳结合、协调发展,需要从提高釜孽、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提高高校对人才培养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或者说高校德育以人为本的追求,形成并贯穿于60年来的德育实践,它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德育实践中创造性应用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自觉追求在高校德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坚持教育服务人民、着眼人的全面发展、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高校德育人本追求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这一德育追求,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以人为本德育理念科学内涵与现实要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德育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它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确立德育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高校德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建平 《江苏高教》2003,(6):99-10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目标的一部分。高校德育应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适应,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相合拍,从立足点、着力点、结合点等方面,努力探求高校德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