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对当前流行的有关严复思想的研究作了分析与批评,提出其中的失误大多出于进化史观的背景式“冲击—回应”的理论模式。提出了如何深入正确地理解严复及其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严复作为系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思想化制度的先驱,他运用“物竞天择,适生存”,“优胜劣汰”的进步观点,服务于中国当时的社会需要,并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的,是进步的,这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仍有一定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4.
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是,为了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译本,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基于对晚清时势下读者特定期待视野的关照,严复在将Evolution and Ethics翻译成《天演论》时,通过改写、删削、省略、增加等方式,强化了译本对当时中国读者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的呼唤。因此,严复的译本激发了当时读者的积极响应,成为和读者期待视野近乎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5.
自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出版以来,相关研究从未间断过,但大多研究是针对译者的翻译思想以及使用的翻译策略,很少有人关注不同时代译者、读者及出版机构等对其所作的不同批评。文章通过对比严译《天演论》在不同时代得到的不同评价,旨在说明多元系统理论并非仅对译者的翻译过程产生影响,针对译作的批评也同样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翻译目的论理论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目标文本的翻译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也不同,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介绍了翻译目的论,然后根据严复所翻译的《天演论》,对其进行目的论分析,分析其翻译的目的,以及在翻译过程中目的论指导下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6年10月19日至23日,福建师范大学严复研究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福建省亚太经济化促进会、厦门大学历史系、台湾东海大学历史系、福建省心理学会、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及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等单位,在武夷山市隆重召开“纪念严复逝世8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严复孙女、台湾知名人士严倬云女士发来贺信,高度赞誉此次会议“系统论述几道先生思想,开拓中西化汇流价值,深具历史化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焦飏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2):157-158,160
“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译文的结果。文章从译者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对严复《天演论》的翻译做出解释,指出严译《天演论》适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是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以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框架,将严复翻译代表作《天演论》的个案研究作为基础,证实文化操控贯穿整个翻译过程,并且以不同形式对该过程进行操控。严复的翻译动机、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无不受到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与此同时,严复的翻译活动也对中国现代文学及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影响。以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翻译的本质与价值,把握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角色,尤其是在翻译过程中实施文化操控的作用,这为我们研究历史语境中的翻译活动提供一种探索途径。同时,此理论的应用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翻译理论研究的全新视角,使得我们更加明确翻译外在因素对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文本选择以及翻译策略的运用。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分析思考,我们能够以一种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去赏析研究翻译作品。  相似文献   

10.
以往认为跨文化传播主要受译者主体性指导下的翻译影响,但是翻译受译语读者和原文作品限制,必须在两者之间达到某种平衡,跨文化传播与翻译相互影响。严复《天演论》翻译从语言形式、意释典故和按语等方面进行意译,反观其翻译背景,主要受跨文化传播影响。这种功能翻译虽然达到了译者目的,但是过度意译却不利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张苏吉 《考试周刊》2009,(35):36-37
在中国近代史上,严复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中国翻译界百年不变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然而纵观严复所留下的大量翻译著作及文字材料,我们却发现,这些译著里充斥着许多不符合“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原则的内容.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他所采用的是“达旨”式译法。本文以《天演论》为例,从历史背景出发,探究“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的,并对其译文中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流行的学科。通常生态翻译需要从原文内在的生态结构体系出发来对翻译作品进行选择,生态翻译首先注定要带有特色。我们通过这一崭新的学科来对严复的翻译进行全方位的诠释与评价,从而得出一个与以往研究不同的认识,即严译是他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另外指出严译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红 《海外英语》2013,(19):160-161
严复作为清末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其翻译作品《天演论》中所传达的思想对于晚清社会的思潮的诞生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催酶作用。该文就试图探讨严复译著《天演论》对于晚清中国社会思潮影响,帮助大家客观评价严复作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基础,从目的论视角重新阐释了“信达雅”的内涵。根据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翻译对象《天演论》,笔者提出“信达雅”是以“雅”为中心,兼顾“信”与“达”。“雅”不是外在的“润色加藻”,也不是翻译的“脂粉”。在《天演论》的翻译中,目的法则赋予了“雅”的核心地位,使“信”在严复的翻译实践中从中心走到了边缘。  相似文献   

16.
严译《天演论》是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理论著作,但严复在该书中究竟宣传了什么样的思想宗旨?对此史学界众说不一。有人认为《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主张赫胥黎的“与天争胜”,反对斯宾塞的“任天为治”;也有人认为严复具有突出的“制天论”观点。本文试图从严复的思想渊源、《原强》与《天演论》的思想继承关系及《天演论》内容本身等方面论证:严复的《天演论》基本赞同斯宾塞的社会学说,排斥赫胥黎的伦理思想;不仅主张“物竞”,而且力倡“任天”。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翻译活动始终是人类各民族、各文化交流的一种主要方式,但是以翻译为媒介所进行的交流往往带有社会与文化的痕迹,即翻译活动是受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而翻译活动所产生的译著也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翻译具有社会性,这种社会性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本文从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的时代背景、翻译目的、翻译标准、译者等及《天演论》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窥探翻译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是勒弗菲尔提出的改写理论中的关键术语,对考察翻译实践、理解翻译现象有指导作用。以改写理论中的意识形态为研究视角,通过对郝胥黎Evolution and Ethics中文全译本与严复译本的对比,分析严复在《天演论》翻译过程中多种形式的改写及成因,探讨晚清社会求变革、开民智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传统儒家思想中,以载道、天人合一的文化意识形态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操控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天演论》作为一种时代变革的历史需求,为戊戌时期社会思想启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武器。它所宣传的"物竞天择,与天争胜"等思想观念,成为近代中国人所普遍持有的进步主义信念的思想基础,对当时以及后世社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天演论》之于近代中国思想革命功不可没,然而《天演论》在严译目标群体———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中却未受待见,严复所期待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并未因该书巨大的影响力而实现,严复翻译之道“信达雅”也备受质疑。译者是翻译主体亦是伦理主体,在一定目的驱使下促成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伦理对话,并因意识形态取向与两种文化内诸要素共谋,操纵译作及其引发的伦理走向。译者严复在共谋关系网中不断调整伦理姿态,以期其译作发挥既定之功,然《天演论》流传之“殇”亦揭示了文化共谋的痼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