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含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2.
王统照从中国文化精神出发研究拜伦与常人不同的人生,从遗传学角度研究其性格、人格;从爱情与生活经历研究其诗歌的发展;从性格人格及时代环境研究其思想;从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其人其诗.王统照受到拜伦的巨大影响,是性格人格上的隐含影响,对拜伦的学习研究使王统照“心神俱旺“.  相似文献   

3.
刘增人的《王统照传》与《王统照论》,代表了中国90年代王统照研究的新水平,与80年代乃至此前的王统照研究进行比较,90年代这一研究的主要特点是:资料工作全面扎实;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深刻的精神沟通;选择了最易于发挥主体感情的文体形式及话语方式,把研究对象置于东西方文化大交汇的背景上思考,第一次对王统照独特的人格内涵作了全面,认真的挖掘。  相似文献   

4.
阎奇男先生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是王统照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从王统照的文艺观、文学创作和比较理论,挖掘出“爱”与“美”是王统照的灵魂,而这种爱与美的研究是与比较文学结缘的。  相似文献   

5.
李霞 《济南大学学报》2005,15(6):F0003-F0003
作为山东现代文学第一人,王统照在诸多领域里都成果斐然,但文学史对王统照的评价及定位,与之对新文学发展的贡献却无法相称.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学者提出,应该进一步提高王统照的历史地位.作为王统照研究的新成果,阎奇男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一书重新评价王统照其人其文,再次发掘王统照的文化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阎奇男先生的《"爱"与"美"--王统照研究》是王统照研究的最新成果.作者从王统照的文艺观、文学创作和比较理论,挖掘出"爱"与"美"是王统照的灵魂,而这种爱与美的研究是与比较文学结缘的.  相似文献   

7.
王统照深受鲁迅的影响,他与鲁迅有许多直接的亲切交往,但更主要的是“神交”。他对鲁迅的小说创作有天然的敏感期待;对鲁迅的人格有天然的敬仰热爱;对鲁迅的爱情婚姻观有天然的理解和认同。这是因为他们有很多相似的家庭生活背景和文学创作道路;他们都是忧国忧民的现代知识分子;又都具有余英时所说的传统的“宗教承当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统照的诗名虽不能与泰戈尔并驾齐驱,但透过他追求人生真理的字里行间,人们好象又见到了他在漫漫征途上上下求索的身影,见到了他在文学讲坛上侃侃而谈的神态。即使今天,我们的心仍能与他那深沉而又炽热的诗句碰撞,从而溅射出理想的火花。可见,王统照自有王统照的魅力。但是,作为对外国文学卓有研究的诗人,王统照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他自己也说,在文学方面和思想方面,清楚地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讳言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觉,对王统照乡土叙事中的民俗意象进行研究。王统照自觉的民俗学意识和扎实的民俗学学养,使他在乡土叙事之中尤为注重民俗意象的描写,特别是将社会民俗心理、民俗信仰与乡土世界的原生形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凸显出浓烈的民间意识。  相似文献   

10.
赖红卫 《重庆师专学报》2002,21(2):31-36,78
此篇论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研究方向,并借助现代心理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隋文帝杨坚的性格,通过对隋文帝日常言行的分析,以其性格的矛盾性为基础,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剖析了他的性格特征。从性格类型来看,隋文帝既有内向型又有外向型的倾向,而以内向型性格类型占优势;从政治、宗教感情来看,他的宗教人格与政治人格矛盾地并存于一身,宗教人格并不妨碍政治人格的实现;从个人感情世界来看,他既有冷酷绝情的一面,又有对父母的挚爱和对其妻温情的一面;从经济角度看,节俭与贪吝的性格并存;从用人为政方面看,统治前期知人善任,后期多疑善猜,终受蒙蔽;从统治手段来看,血腥残忍的性格表现得尤为充分,但也偶发仁恻之心。隋文帝的矛盾性格使他在治国施政中表现出独特的风格,他的性格特征渗透到他的政治活动中,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关于鲁籍“文学研究会”时代的作家王统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部分学者热中谈论的话题。这些学者认为 ,文学史对王统照的评价和王统照对中国新文学的实际贡献是不相称的 ,应该进一步提高王统照的历史地位。但呼吁归呼吁 ,王统照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改变。特别是进入 90年代以后 ,几种新出的、有影响的现代文学史著作几乎已经忘掉了这位第一代新文学作家。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 ?系统研究王统照长达二十余年的刘增人先生在他的新著《王统照论》中 ,令人信服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辨析。《…  相似文献   

12.
诗人拜伦因其一系列惊世骇俗之举而享誉世界文坛,又因其特立独行的情感方式和人生观致使批评界对其毁誉参半。本文从拜伦典型的性格特征——叛逆的视角切入,并从天生叛逆的性格特点,对传统的叛逆——追寻自由与爱情,和叛逆的浪漫主义悲歌——拜伦式英雄,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造成他叛逆性格的原因,这种性格在他文学作品里的表现以及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统照、郁达夫和废名同为20世纪上半叶以诗化手法表达对个体生命的感伤体验的小说家,但他们各有其与众不同的创作个性:王统照专注于对死的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感伤;郁达夫着力表现个人生的意志(包括性的欲望)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冲突,属境遇感伤;废名的小说别逐步实现了对于感伤的超越,中后期的作品侧重发现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乐趣。正是创作方法上这些与众不同的个性,使他们具有了无可取代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1923年1月15日《时事信报·学灯》刊发的王统照给茅盾的信,不见于《王统照全集》,可判定为王统照之集外书简。笔者借助相关史料,对这封信涉及的《小说世界》事件略作钩沉,当不无学术之意义。另,上海文艺出版社之《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第6辑的三通王统照致赵景深信札,亦未编入《王统照全集》内。由此而提出王统照学术资料的建构工程,应包括《王统照全集补遗卷》《王统照书信集》等保障性资料建设。  相似文献   

15.
王统照深受叶芝的影响,他认为叶芝的作品追求自由和理想,具有神秘和象征色彩,但也联系现实人生。王统照还把叶芝的小说、散文《约翰许儿曼》、《达哈》、《色尔特族的微光》与中国的《阅微草堂笔记》、《聊斋》等相类比。他对叶芝思想的评价可归纳为:一、生命的批评主义。二、生命的价值是爱与美,是艺术。三、美是调谐。四、叶芝的思想来源不仅有家庭、自然背景和色尔特族的特性,还有法国的象征主义、印度的宗教、歌德的泛神论。但叶芝不像王尔德,不是唯美主义。而王统照所受叶芝的影响有:一、对生命之迷的求索。二、对自然之迷的求索。三、对爱与美的求索。因此,从诗集《童心》到小说集《春雨之夜》都有浓郁的象征与神秘色彩。但王统照更具有中华民族特性,更与中国五四时代的现实人生接近。  相似文献   

16.
王统照在青岛工作、生活了近30年。在他大量的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在青岛、写青岛的诗文,以及反映其教师生涯、教育思考的力作。王统照在旅欧期间对教育进行了专门考察,美育是王统照最重要的教育主张。  相似文献   

17.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融批评家、理论家与创作家与一身的不乏其人。王统照无疑是可以进入此行列的作家。长期以来,王统照被称为有影响的诗人、小说家、乃至散文家,已载入文学史。可是,他深厚的文艺理论素养,丰富的文学批评,却少有人注意,更未得到认真研究和公允评价。当我们不回避这一部分文学遗产时,便不难发现它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就总体和作家的责任感而言,王统照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表现出强烈的自觉意识;如果从理论的视野说,他的批评文学又具有鲜明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比较意识;而具体到批评的标准和尺度上,他无不反映出独具的审美意识。王统照在新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对王统照欧游创作研究可得出与王二川研究王韬1867年游历欧洲论文的不同结论。第一,王统照寻求和倡导的是现代化与自然景物的调和之美。他认为荷兰许多地方是实现现代化与自然调和之美的范例。说明现代化与自然未必是对立或水火不容的。第二,在异国自然山水草木面前和全球性语境中王统照有两种身份。一是世界公民,一是中国游子。如前种身份占上风,则“此我”就是“我”。如后种身份占上风,则“此我非我”。第三,在21世纪,全球性语境必然带来更多的全球统一性,未必一定加重主体的内在冲突。从文学到文化,自然形象未必一定成为此我与非我、中国与西方、同一性与差异性之间激烈冲突的战场。  相似文献   

19.
山东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的《王统照文集》,经过编者汇选,将王统照的作品和论文衮然汇集为六大卷。两位编者还于一九八三年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统照研究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乙种丛书之一)。这两本书给了读者和研究者以极大的方便。但其中仍少有疏漏之处。本文所及是关于王统照刊于《晨光》杂志的佚文及几点错疏。王统照于一九一八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次年三月,筹办《中国大学学报》,任编辑。不久,参加了“五四”运动。十一月,与友人创办综合性期刊《曙光》。年底又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越一年,十二月,他参加了高一涵、罗承烈、汪清沦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王统照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比较两人的经历和著作,可以发现,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影响了他们的家族命运和人生道路,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他们人格气质的差异,两人在写作上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创作内涵和创作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