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吴艳  李鹏 《中国漫画》2020,(3):22-23
上古斜杠青年炎帝神农氏,精通农业、医药、贸易等,传说是牛头人身。当大地上的人类逐渐多起来以后,现成的食物就不够吃了。于是他打算开班教学,让人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谷种从天而降,被收集起来播种在开垦过的田地里。太阳发光发热,让粮食茁壮成长。农业生产得到促进,走向农耕文明就在不远的将来.  相似文献   

3.
传说炎帝和黄帝是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关于他们的传说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同为中华民族的开创者,被中华儿女视为共同的祖先。炎帝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农耕文明";黄帝轩辕氏"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我独先"。炎黄二帝的传说故事不仅使我们看到初民们艰辛而又奋发有为的生活状况、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思想风貌,而且通过对他们传说故事相同之处的总结使我们更清楚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炎帝神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人物,是原始农业的创始人,还发明了最早的医药等,为远古渔猎时代进化至农耕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备受先民推崇,被尊为三皇之一。后人称颂炎帝神农有八大功绩,将炎帝神农同黄帝轩辕一起称为炎黄,是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汉代已经有了祭祀炎帝神农的活动,而且有专门的祭祀场所,如“神农社”之类。汉代画像中常见有对炎帝神农事迹的描绘,虽然这些事迹具有浓郁的神话传说色彩,却形象而又生动地表达了对炎帝神农的崇敬。现代各地对炎帝神农的纪念活动,便继承了汉代以来的优良传统,将寻根问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也张扬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所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的神话传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湖北随州为炎帝故里之一,神农架又是传说中炎帝神农采药济民的神奇山林,因而湖北地区盛传有关炎帝神农的多种神话传说,成为荆楚文化宝库中的亮丽花朵,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依据多年搜求的丰富口传文学资料,对这份珍奇的文化瑰宝,作切实中肯的评述。  相似文献   

6.
马良信 《湘南学院学报》2003,24(4):60-66,71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以炎帝为首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淀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炎帝文化,凝聚而铸就了伟大的炎帝精神。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炎帝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柱。弘扬炎帝精神和炎帝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郴州也留下了炎帝创业活动的圣迹,与炎帝文化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大力开发以炎帝文化为主轴的人文资源,构建以炎帝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大大地促进郴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以旅游为依托,也是炎帝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以炎帝为首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淀而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炎帝文化,凝聚而铸就了伟大的炎帝精神。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炎帝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中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柱。弘扬炎帝精神和炎帝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郴州也留下了炎帝创业活动的圣迹,与炎帝文化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大力开发以炎帝文化为主轴的人文资源,构建以炎帝文化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产业,必将大大地促进郴州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以旅游为依托,也是炎帝文化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宋代炎帝国家祭祀主要有五方帝祭祀、感生帝祭祀、明堂祭祀、籍田礼祭、蜡祭和炎帝陵祭,相比于前代的炎帝国家祭祀,宋代炎帝国家祭祀既是一种传承又有创新。尤其是炎帝陵祭,在传播炎帝信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后代炎帝陵祭之先河。这些祭祀反映了宋人的炎帝"农神"信仰和"火神"信仰,二者连同炎帝"药神"信仰构成了宋代炎帝形象诗歌书写的主体。这些诗歌彰显了宋人以农为本、重农利民、厚生爱民的民本思想,寄托了宋人对国家兴旺、民族繁荣、自然和谐的美好愿望,昭示了宋人不畏苦难、舍己为人、济世利生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远古的历史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之前,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传说时期。这个时期,大约和我国古代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相终始。原始氏族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没有文字,没有文字书写的历史记录,因而也没有史学。不过,在其缓慢发展过程中,却逐渐产生了历史传说,并获得了极为充分的发展。远古历史传说,是远古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史学产生的渊源,是先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总结这一遗产,探讨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内容、特点与价值,对于原始社会史特别是对史学史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现当代科技、多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人际交流方式和意义表达方式。除了语言,图像、颜色、三维物体等其他社会符号同样也具有社会功能,也能够表达意义与构建意义。借助视觉语法的次级系统——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对炎帝塑像进行了社会符号学的视觉解读。通过研究发现,设计者经过精心创意、构思,使炎帝塑像与观看者及社会文化环境具有良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12.
<正>河南省新郑县以“轩辕故里”著称于世,这里至今流传着关于黄帝的传说故事。反映出此地作为史前黄帝部落活动地区的特殊地位。“轩辕故里”是否就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具体来说,史前是否有黄帝这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而是否他又出生在“轩辕之丘”,国于“有熊之墟”?这种问题从历史文献的诸多叙述上看,似乎是可以作肯定答复的。但随着历史科  相似文献   

13.
炎帝的功绩     
炎yán帝dì是shì南nán方fānɡ的de天tiān帝dì,是shì一yí位wèi极jí慈cí爱ài的de大dà神shén。有yǒu一yì天tiān,他tā在zài教jiào导dǎo人rén们men播bō种zhònɡ五wǔ谷ɡǔ的de时shí候hou,有yǒu一yì只zhī遍biàn身shēn通tōnɡ红hónɡ的de鸟niǎo,嘴zuǐ里li衔xián来lái一yì株zhū九jiǔ穗suì的de禾hé苗miáo飞fēi过ɡuò天tiān空kōnɡ,穗suì上shɑnɡ的de谷ɡǔ粒lì落luò到dào地dì上shɑng,炎yán帝dì拾shí起qǐ来lái种zhònɡ在zài田tián间jiān,秋qiū天tiān就jiù长zhǎnɡ成chénɡ了le高…  相似文献   

14.
炎帝神农文化是中国上古史和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来,这一课题持续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炎帝神农文化读本》即是近年来全面系统研究炎帝神农文化的又一力作。面对纷繁交错的神话与传说,该书将考古最新发现与历史文献、民间传说相结合,考证了炎帝神农文化的历史渊源,提出了"炎帝神农肇兴于南方""楚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至炎帝"等观点。通过研析中华文化尊崇炎黄二帝思想发展的轨迹,尤其是考察炎黄文化与近代革命的关系,认为炎黄文化与中华文化根脉相通,并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炎帝寻踪     
  相似文献   

16.
孙国江 《天中学刊》2012,27(4):23-26
大禹治水传说相关叙事由区域性的传说不断向全国性的传说扩展,后又逐渐与各地文化结合,发展为各地不同的地方传说。早期传说中大禹治水的地域主要集中于西北地区,春秋战国后扩展至全国,秦汉时期发展为禹平定天下山川河流的说法。魏晋以后,治水传说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地方传说。自唐至清,大禹治水传说在基本定型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儒家学者的考证,最终在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和学者话语的三重作用下发展为遍及全国又带有地方特色的传说体系。  相似文献   

17.
秦和赵是战国时期两个并立的诸侯国,在战国阶段两国是政治对手、军事仇家,但秦和赵有共同的始祖,它们都是蜚廉的后裔所创建,从血缘关系上看属于兄弟之邦.这种血缘上的相通,使得秦赵在进行政治、军事对抗的同时,在文化上又有彼此相通之处,文化上的关联反映出他们血脉的相同.产生、流播于秦赵的相关历史传说,均能体现出两国的血脉同源和文化的同质同构.  相似文献   

18.
"传说已经结束,历史才刚刚开始", 这是《银河英雄传》的终结语,也是那场让所有人神经刺痛的比赛后,脑中挥之不去的一句话。窝在沙发中连看了5小时的澳网半决赛直播--费德勒VS萨芬,模模糊糊地  相似文献   

19.
写美食,不用"正面冲突" 一般来说,我们写美食,都会对美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美食的颜色、质地、香味、口感来写出它的美味. 但是,在《腊八粥》这篇课文中,沈从文爷爷并没有直接描写腊八粥,而是通过描写主人公八儿的语言、心理、动作,侧面烘托出腊八粥的美味!  相似文献   

20.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