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酸汤话”是湘黔边陲之地一支自称为“酸汤苗”族群使用的语言。“酸汤话”除声母系统、声调系统、同音字汇有其自身特点外,古入声字的分派情况、变调、声韵母配合关系也有自G的规律,尤其是常见词和词组有独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张雄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108-110
酸汤话分布在湘黔边界的交界地带,处在湘语和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它在汉语方言研究中有着特殊的价值。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酸汤话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过学界的重视,缺乏系统的研究。酸汤话既不完全同于湘语,也不同于西南官话,而具有自己独特的语音特征,它保留着许多古代的语音遗迹,是古汉语的“活化石”。文章对酸汤话中的古音遗迹,做一个比较详尽的描写,这对研究方言的发展轨迹一定的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3.
[摘要]大堡子乡的酸汤话是当地的苗族人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当地人把讲酸汤话的人称为“酸汤苗”。酸汤话韵母今读情况:入声字的古塞音韵尾[-P、一t、-k]完全消失,也无喉塞尾[-?],阳声韵尾[-D]、[-n]则较完整的保留了下来,韵母无鼻化现象,在一些韵摄中,合口呼字读为开口呼字的韵摄较多。  相似文献   

4.
张雄 《现代语文》2015,(4):12-18
通过酸汤话与长沙话、南昌话、贵阳话四处方言的音韵比较,对酸汤话的系属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绩溪话中出现“子”后缀的名词有三种类型:名词性语素+子、形容词性语素+子、动词性语素+子。因为绩溪话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常用功能是表示人,其次表示时间和方位.在普通话里常用的表示事物名称的功能,在绩溪话中却极少用到。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读音也不像普通话那样都读成轻声。  相似文献   

6.
“酸汤苗”地区,指操“酸汤话”语的民族地区,是苗族、侗族、汉族的过渡地带,处于贵州省东南部和湖南省西南部边陲,包括贵州省天柱县大部和湖南省会同县全境及相邻的靖县、绥宁、芷扛,黔阳交错地区,属侗族北部方言区,基本上是古代湖广靖州府地,人口逾六十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民族传统食品"酸汤"发酵过程中酸度的测定,得出"酸汤"在发酵中酸度的变化曲线,为实际生产及食用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词话本”、“说散本”的每一回都有入话,皆用一诗、或一词、或一曲入话(第一回除外)。“词话本”文本是有说有唱、韵散杂糅的,其立意是以说教、有趣味、有吸引力为主的,总体风格是俗中带雅。“说散本”是较文人化的本子,其文本中韵语减少了,说教的东西减少了,总体风格相对趋于雅化,其只有9回的入话与“词话本”相同,等于“说散本”把入话又重新写了一遍。“词话本”入话有鲜明的说教色彩,从而突出了小说的说教主题;“说散本”入话说教色彩的淡化,说教主题边缘化;从思想内容、风格情调等方面看,“词话本”中的入话也有与正文相脱节的,但并不多,只有几回而已,而“说散本”的入话多半是与正文不合的。  相似文献   

9.
全浊声母的演变及语音特征是汉语方言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主要探讨酸汤话中全浊声母的今读情况。酸汤话是湘黔交界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会同县苗族同胞说的语言;是一种区别于西南官话和湘方言的汉语方言,是一种特殊的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0.
吴康 《太原大学学报》2007,8(2):132-134
“三农”问题是由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全局性的系统问题,甚至连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分别都是由系列问题组成的问题组。“三农”问题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需要系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浏阳"西乡话"果假遇摄字主要元音的变化及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浏阳“西乡话”果假遏三摄字的现实读音为材料,借此讨论三摄主要元音在“西乡话”中的变化路线,将其与北京话音系作简单对照,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也希望对湘语发展的系统性规律性研究有所裨益。本文作者为浏阳镇头镇人,所操方言即为“西乡话”。  相似文献   

12.
表存在和数量的"是"字句与"有"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和“有”表存在和表数量时常常可以互换而意义差别似乎不大,但通过分析“是”和“有”的本义可以找到它们差别的根源,从而揭示出“是”字句和“有”字句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3.
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和湖南省西南部毗邻的“酸汤话”方言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早在唐虞、夏三代,就有南方原始民族的先民沿沅江而上,迁徙到这一地区,其中苗族先民是主要的一支。据史书记载,这块地区历史上为禹贡荆州之域。成王封熊绎于楚时,为黔中地,民谓“黔中蛮”。秦  相似文献   

14.
中国“慰安妇”问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十多年来研究成果颇多,主要集中在“慰安妇”制度、幸存者的调查、史料等证据的搜集上。文章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前的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终身道德准则的重要基础课程。“两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政治鉴别力和良好道德品质“。两课”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当前我国高校的“两课”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两课”教学指导思想和运用网络等技术创新“两课”教学手段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先秦汉语的“有+名”式名词中的“名”可以是族名、国名、朝代名、水名和一般名词;在具体语境中,“有+名”可以解释为族名、国名、地名或朝代名。“有+名”中的“有”,可以解释为“大”,以此解释“有+名”,便一通百通。  相似文献   

17.
"千古之谜"的"低调"和"高调"消解 --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们有关“千古之谜”的一些论点及其论证,仍然被一些论者误解,所以,我们有必要加以重申和发展。古哲早已发现,“自(我指)涉”可产生假句(或矛盾句),这就消解了“初始谎者”悖论(P)。沿着这思路,不难进而指出,“强化谎者”悖论“这语句假”(Q),要么缺值,要么是假。逻辑派自己向来肯定:含假句的论证不能成立(这应该包括由“自涉”产生的假句 P、Q),那么,要用含 P、Q 的论证来证明“矛盾句为真”和“判决日常(自然)语言准死刑”也不能成立。这意味着(从逻辑派的低调标准看),“强化谎者”悖论 Q 已遭消解。再者,“仅是矛盾”大别于“矛盾被证”。从辩证“鹰”派的观点,同时也是逻辑派高调标准的“开明”观点看,“矛盾被证”问题仍然存在! 只有我们指出 Q 犯“复合命题”或“矛盾定义”谬误,“千古之谜”才真正(更彻底地)遭消解!以上的分析可同样适用于“这语句不真”(R)的“超二值谎者”悖论。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汉语方言在贵州方言中有特殊的地位,其内部包括湖广、桂北、川黔三种西南官话类型,另外还有属于湘方言的“酸汤话”。讨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有助于深化贵州方言研究。文章认为黔东南汉语方言的形成是明清时期汉族移民的直接结果。黔东南汉语方言在明朝时期渐具雏形,清代“开辟苗疆”时期在州内各县基本形成。在其形成过程中,移民来源、历史区划、民族语言、自然地理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秋爽 《现代语文》2004,(6):47-47
“普通话”这个名称,是清朝末年“切音字运动”的积极分子朱文熊提出来的。他在1906年写了一本叫《江苏新字母》的书,把汉语分成三类,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话”。他还说明: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开始,这种话只在官场使用,所以称“官话”。元、明、清以来,北京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赴京应考、做官、经商的人很多,久而久之,他们也学会了普通话,但他们的北京话,却又多少杂有地方口音,人们就称这种话为“蓝青官话”(“蓝青”比喻不纯粹)。后来,会说官话的人越来越多,称官话不合适了,民国初年又有了一个新名,叫“国语”。“…  相似文献   

20.
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两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以来,经党中央审定的“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革“两课”建设,提高“两课”教学水平和效果,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我们经过3年的努力,在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要切实保证“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和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的全面落实,仍然面临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艰巨任务。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两课”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邓小平理论“三进”工作有效性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两课”教学中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