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数字技术在传播领域中从理念到实践的广泛应用,媒介融合已成为一种结果,呈现于当前的媒介环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重要媒介形式。面对日益复杂的媒介格局与更加多样的舆论环境,探讨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在媒介认知属性上,作为传播历史的重要方式和表现历史的艺术形式,以及在媒介融合视阈下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成为受众认同历史的影像传播渠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宏 《现代传播》2022,(10):34-38
影像传播是当今最为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它不仅使传播者能够通过影像方式向社会大众分享自己的感知经验和审美意识,同时亦通过影像所标识的现实语境进行观念传播,成为引导此时此刻的社会知觉的形象范式。从媒介学的观念来进行分析,从模仿到再现的历史主义轨迹意味着影像生产机制的媒介考古学;影像数字化意味着技术主义的视觉参与不断分化影像解读的差异性,数字虚拟突破现实时空提出影像传播的认识论转变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余飞扬 《今传媒》2020,28(5):111-113
全媒体时代下,媒体融合趋势日渐盛行,本文拟借助电影《开罗紫玫瑰》,从真实性特点的角度探讨媒介传播的魅力,解读其深入人心的原因。笔者认为媒介传播的真实性分为两个方面,即生活的真实性与艺术的真实性。生活的真实性要求影像作品真实、完整地记录客观生活,艺术的真实性则要求影像作品需要挣脱现实的桎梏走向本质和规律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自1998年中国网络文学元年,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可谓蓬勃生长,蔚为大观.网络新媒介的变革给予网文创作更多的自由空间和多元化发展路线,从网络文学到影视文本的跨媒介传播已然常态.任何艺术文本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体,从网络文学中汲取养分,丰富影视作品内容,是多元文化碰撞的一种结果.本文将立足于网剧《陈情令》,探究我国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跨媒介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5.
手机电影:数字时代新的影像传播形式100多年前,胶片电影伴随着工业时代的机械发明和进步而诞生,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手机电影作为数字时代信息媒介的产物而逐渐进入了媒介,成为3G时代新的移动媒体播放终端上新的影像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6.
涂小芳 《视听》2021,(1):17-19
芒果TV于2020年6月推出的30+女团成长类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伴随着主题歌曲《无价之姐》的魔性传播燃爆了整个夏天,成为2020年的现象级综艺节目.该节目从创新的节目定位到新颖的节目内容与形式的打造,再到借力"三微一端"等媒介向外扩散传播,成功实现了对"姐姐精神"的深度挖掘、艺术化表达和裂变式传播,体现了芒果T...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媒介息息相关,可以说媒介传播并塑造文化,文化影响了媒介传播。人类社会中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还是其他体育、艺术文化等等形式都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特别是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城市文化浸染着媒体的发展。单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来看,媒体发展深深地影响着其所在城市的"建筑文化""城市本土风俗"。本文以纸媒《哈尔滨日报》所传播的相关内容作为分析范本研究其传播过程中对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影响与塑造问题。  相似文献   

8.
1987年张艺谋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电影《红高粱》,距今已有近三十年了。电影《红高粱》运用高超的镜头语言诠释了历史动荡中的家国情仇、儿女情长、英雄成长等,高扬自由和生命的赞歌,在商业和艺术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电视剧《红高粱》打破了翻拍"非雷必烂"的魔咒,不仅取得了高收视率,而且得到了作者莫言,专家范咏戈、王丹彦、李准等的肯定。传播者:具有专业素养的制作团队《红高粱》的导演是郑晓龙,编剧  相似文献   

9.
郑坚 《新闻通讯》2010,(4):31-32
所谓视像,从广义上来看,指与现代电子光学技术密切相关、随着现代电子传播媒介发展起来、以电视与网络为主要传播方式、主要作用于人们的视觉与听觉器官的图像艺术。在视像时代,个人文化规范的传承、社会组织形态的构建、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以至于文化创造的具象表现、文明发展的外在表征,都莫不以视像为其重要的传播手段与存在形式。我们的社会正成为一个影像媒介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阴志科 《现代传播》2015,(4):99-101
艺术品最终要关切人类存在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就现代艺术形态而言,从叙事角度对文学、电影与电视剧进行伦理学意义上的价值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红高粱》为例,探讨了影视作品与原著小说叙事在伦理层面上的差异。不同媒介艺术的叙事策略与伦理取向导致了不同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会下,电视媒体受到了很大冲击,城市台民生新闻节目遭遇空前的挑战。《新闻广角》从艺术与新闻的交融、去电视化的品牌战略和公共新闻转向等创新,实现了媒介形式、媒介表征和媒介意识的"再媒介化",为自身赢得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某种意义上实现了"逆生长",也为城市台在智能传播时代的新闻实践探索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红高粱》相比较于三十年前的电影《红高粱》,在叙事策略上,如叙事人称、叙事结构、叙事风格、叙事场景和叙事语言,都有很大不同。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文本呼唤、不同的媒介特性决定了不一样的视角,商业元素的考量也直接影响叙事情节的设置。但既然同为《红高粱》,两者在经典桥段、高粱的象征意味和红的意象上是相同的。电视剧《红高粱》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在《新周刊》主办的"年度汉字"评选中,微字脱颖而出。近年来,以社交网络为主的媒介聚集起了一个庞大的集群——微传播,并逐渐成为一种成熟的符号。这种从新媒体中衍生出的新力量,使人们获得了显著而真实的存在感,强调着人们日益成熟的公民意识,打破了人们在身份、阶层、地域上的传统界限。今年2月28日柴静发布的《穹顶之下》就是一次关于微传播的成功案例,我们能够看到,在微信等众多社交媒介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社交媒介传播成为每一个媒体人都必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初被命名的茶马古道,最初还只是作为田野考察和文化研究的对象,只在少数学术期刊上争鸣讨论.伴随最近二十年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大众媒介技术广泛普及、人民生活消费形态变迁,茶马古道已经成为一种既富含大有可为的经济利益又蕴含着人文精神传播价值的“文化符号”,关于它的种种神迹魅力在各种媒介中以文字、图片、影像等等方式传播,呈现的角度和形态不一而足.①此文以2004年的纪录电影《德拉姆》和2008年日本NHK和韩国KBS联合制作发行的电视纪录片《茶马古道》为例,综合分析电影和电视两种媒介在茶马古道的呈现形态、传播特征上的差异,从而为茶马古道的影像传播提供一些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静 《视听》2016,(11):6-8
伴随着影像生产的历史,故事片与非故事片的边界问题始终是电影理论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艺术的自由创造性与作品的社会指向性两个核心价值闪烁其间。在语言学转向和文化研究的影响之下,其理论路径从本体论层面的虚构立场逐渐转移到了哲学层面的真实性逻辑。本文从影像的修辞性出发,探讨了影像艺术对类型区分的功能需求,继而提出区分的界线在于创作的艺术主张和传播语境;以故事片《饮食男女》与非故事片《家常》为例,本文在对比分析中阐释了从"修辞性"虚构到"真实性"所指的影像哲学发展与其在现实创作中和对于接受鉴赏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下大众传媒中,电视媒介居于较强势地位,它以丰富的形式,为塑造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构建了一个逼真的镜像世界。本文以热播剧《北风那个吹》为案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旨在分析电视媒介利用电视剧这一形式,对处于边缘状态的女性主义传播的阻滞方式,展示当下女性主义传播的困境,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温雅彬 《东南传播》2010,(11):90-91
电影《武训传》以及对于《武训传》的批判在中国电影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由于其处于中国电影传播史中的一个特定的过渡时期,因此也带有许多明显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国电影史,乃至政治思想运动研究的焦点。本文从媒介权力的视角出发,探讨在批判《武训传》的过程中,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媒介权力效用的发挥,以期透视媒介在整个批判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时代,艺术的创作形态和传播方式已然发生了全新的变化。艺术的外延在不断扩大,其内涵的丰富性与载体的多样性深刻改变着艺术审美的方式与艺术传播的途径。新媒体艺术、游戏艺术、VR电影等运用全新技术而生产的艺术形态越来越受到受众的青睐;同时,艺术媒介与艺术传播媒介正在融合,使得艺术欣赏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从真实空间转向数码界面,让艺术欣赏的方式发生了深刻改变,艺术传播的速率显著提高。技术的变革对艺术传播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当艺术媒介和艺术传播媒介逐渐融合时,艺术自身的媒介化如何影响着受众欣赏艺术的方式,艺术的媒介化对艺术传播而言究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还是前所未有的挑战?由王方所著的《数字时代的艺术媒介化》一书,梳理艺术发展脉络的同时对数字时代艺术传播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了全面思考,站在理论的高度拥抱科技给艺术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作为一部恢弘的历史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白鹿原》也进入了跨媒介传播时代。先后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文化事件。本文通过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探索。  相似文献   

20.
康艳艳 《出版广角》2021,(10):71-73
《吕梁英雄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真实写照,这一红色经典已经成为不同媒介时代反复传播的文本和符号.《吕梁英雄传》历经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社交媒介和空间媒介的媒介生态衍变,在现代媒介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被重新书写、叙述、建构,成为一个独特的跨媒介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