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报刊在制订办报办刊指导思想时,都把“贴近读者”作为重要内容.到底如何贴近读者呢?我认为除了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读者的需求和意见外,记者、编辑不妨来个换位思维,把自己当作读者,找找当读者的感觉,站在读者的立场想问题,用读者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所采写、编辑的稿件.想想读者在想什么.俗话说“看报看题”,为什么看题?为的是寻找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如今报刊很多,一份报纸动不动就是几版几十版,全部通读,读者耗不起时间,所以只能在报山文海中寻觅.那么,我们记者、编辑在采写、选取稿件时,首先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内容读者会感兴趣吗?这篇报道读者看了题目后还会继续读下去吗?记者、编辑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除了职业不同之外,也如同广大读者一样,是茫茫人海的一份子.大家面对着同样的社会现实,有着相同的喜悦和烦恼.只要记者、编辑放下架子,是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全国各条战线的面貌确实发生了巨大的、令人信服的变化,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大量涌现。我们的记者去报道这些先进典型和经验,广大读者是欢迎的。可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是否还有后进地区呢,是否还有消极面呢?事实告诉我们:有。那么,我们的记者为什么不愿去、不敢去接触它呢? 我们觉得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少记者还没有真正从林彪、“四人  相似文献   

3.
记者三问     
三问之前,先说几句题外话。一位记者,晚上在家埋头写稿,媳妇大人给他端来一杯茶,往桌上一放,随即叉手言道:“没明没黑地写,谁爱看你们那些废话呢?”这位记者一愣,如梦方醒地停下来,“是呀!成天写稿,很少想人家爱看不爱看。”如此自言自语一番之后,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把写好的几页稿纸给撕了。这是个真实的镜头,摄自我的一位同行的家里。后来我们三个人议论了起来,觉得记者应把读者称“爷”。吹牛的还称其“侃爷”呢,默默无闻的千百万读者,为什么不能称其“爷”呢?商人把顾客称为“衣食父母”,领袖人物常常把百姓称为“父老兄妹”,我们这些希望读者听信自己写的记者,不该叫声“读  相似文献   

4.
田园 《今传媒》2006,(12):57
做了驻站记者后经常会想起六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新华社招人你为什么不去考考呢?我当时对这朋友说新华社有什么好的,难道它比这神圣的教育职业还好吗?这位朋友注视着我说,以你的性格从事新闻职业是最好不过了,你知道吗?新闻记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人们把记者都称做“无冕  相似文献   

5.
笔为谁而握?     
一九四九年南下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育了选择.干什么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自己暗暗决定:"到南方干记者工作去!"到了武汉以后,组织上果然把我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去了.为什么我选择记者工作呢?理由有两条:第一,我爱好写作;笫二,记者容易出名.记者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出去采访要有人带着,怎样写消息、通讯,一窍不通.第一篇难产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可是整篇文章千孔百疮,错字、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点,句子不通更不用说了.可是  相似文献   

6.
"他们什么都不缺,恰恰缺少意义和追求.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于是他们想:为什么我们活着呢?我们为什么做这件事情呢?父亲辛辛苦苦干的事情我为什么要去做?我自己如果有喜欢的事情我要去干,但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到底喜欢干的是什么东西.我就喜欢飙车,那么飙车到底又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余人 《出版经济》2005,(5):18-20
亮点是什么?亮点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图书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图书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谈恋爱的男女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优势、优点展示给对方,为什么我们的图书不能把最光彩的东西、最精华的东西、最灵魂的东西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来作选择?  相似文献   

8.
前些日子读到了一本关于美国编辑写给中国编辑的书,觉得启发很大.编辑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可是为什么编辑总是得当无名英雄呢?每一本书的封皮照例都会提到封面设计者、绘图者或是摄影者的名字,为什么独独编辑却要隐姓埋名呢?为什么不把每一本书的编辑名字列在封皮上或版权页上呢?为什么好编辑不能树立自己的职业品牌呢?  相似文献   

9.
阅读的末日     
《出版经济》2021,(4):6-8
"为什么现在还要盖图书馆去摆书呢?"最近在一场图书馆大会,有一年轻的未来学家含笑问了这问题. 为什么还要浪费宝贵的空间去收藏无以计数的纸本印刷品呢?这些简简单单就可以贮存在一片小之又小、历久弥坚的芯片里了.硬是要读者出门走远路到图书馆,先是要等,看看要的书在不在,要是在就还要自己扛回家,借阅期限还不长,何必呢?有成千上...  相似文献   

10.
培养名记者     
有一天,一位朋友来访,谈到某报发了一篇生动感人的通讯。为此我特意翻阅了一下,果然名不虚传。可是欣赏、学习之余,对篇末一行后边挤着的那个“本报记者”产生了点想法。这样好的文章,为什么不把记者的名字标出来呢?又为什么不把它放在前面题下的位置呢?难道是害怕记者出名吗? 记者的文章署上自己的姓名,既表示对文章的内容负责,又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调动写作的积极性。记者因此出了名亦未尝不是好事。何惧之有? 说来各个行当都有自己的名家,文艺界有名演员、名导演、名作家;教育界有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 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些,以使自己的读者多些更多些呢?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12.
第八个记者节过后,记者职业的"围城现象"成为新闻业界的热点话题之一.沸沸扬扬的讨论过后,笔者不禁开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围城"现象?当代记者的职业状况到底如何呢?抱着怎样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态度才能面对记者这个职业?本文将从行外和行内两个角度对记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记者职业状况的相关办法.  相似文献   

13.
生活是丰富多采、千变万化的,而我们有些新闻报道为什么却千篇一律、套话连篇呢?一些新闻,内容是相当童要的,也有指导性,但读起来,为什么淡如水、味同蜡,令人索然无昧,起不到好的宣传效果呢? 思想修养水平,文字表现能力,认识事物的深刻程度,等等,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一些记者和通讯员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某种误区,错把概念当成了概括,用概念语言讲述新闻事实,以概念结构搭建新闻稿件。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报道中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国记者和新闻媒体的良好表现有目共睹,世人称誉,但是也存在一些不顾及灾难当事人内心感受、忽视人文关怀等有违新闻职业伦理的行为。敬业而善良的记者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一方面,突发灾难情境本来就对新闻职业伦理形成冲击,另一方面,我们的新闻职业伦理意识也不够强。加强新闻职业伦理教育,修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灾难事件报道资源共享机制,使新闻职业伦理成为我国新闻工作者和媒体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律行为。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中国新闻周刊》2004,(20):10-10
“记者不要一味夸大自己的感受。我建议记者可以到篮球场上去体验一下。”“我同意徐济成的观点,我们的体育产业要发展,得先把盘子造好,然后再考虑赚钱。”新浪网评 给粮农的直补资金不能打白条 据报道,河南省封丘县初三年级学生给省财政厅厅长、省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办公室主任赵江涛发了一封信,询问国家的“粮食直接补贴,为什么不直接给我们老百姓发现金呢?”而这位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年轻记者问一位老记者:“我们能用电话采访吗?为什么领导上总强调不要用电话采访呢?”这位年轻同志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用电话采访效率高。新闻不是要讲时效吗?为什么有现代化的工具不用呢? 应该承认,电话采访我们有时也是要用的。1986年夏天,一辆载着60名北京游客的大旅游车在去五台山的路上翻入深沟。新华社山西分社得到这个消息,觉得这件恶性事故应马  相似文献   

17.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将刘应明撰写的《读自己的被采用稿大有裨益》和袁东升抄袭文章《读自己被采用的文章有感》,公布给广大读者,并发表了本刊编辑部的文章。供读者明辨真伪。此问题产生在今年年初,为什么拖至年底呢?我们主要是等待袁东升能自觉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但是,袁东升并没有这样做。我们只好披露出来。众目昭彰,我们希望袁东升能反躬自省、正视错误,认真地做出检讨。  相似文献   

19.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20.
记者、编辑写稿、编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读者传递一种信息,一种思想。作为企业报的编辑如何有效地为自已的读者服务呢?作为一名编辑,在选稿、改稿、编排时应该具有以读者为最终服务对象,最大限度方便读者,使自己编排的版面发挥最佳传播效果的观念,概括来说就是要有“编辑工作中时刻想着读者”的责任感。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从我观察到的一些报纸,特别是某些企业报上不顾及读者而编发的稿件、版面太多了,试举几点:——会议消息多,但内容多为程序式报道(即某某主持会议,某某总结发言,某某坐了主席台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