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剖析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的状况,以及常书鸿在当时对中国美术发展的思考以及对敦煌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认识.提出了常书鸿领导下的敦煌艺术研究所对敦煌艺术的大力推广所取得的成果及其对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画家、敦煌艺术研究资深学者、我国著名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常书鸿先生遗孀李承仙 ,2 0 0 3年 8月 2 8日病逝于北京 ,享年 79岁。李承仙 1 946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奔赴甘肃敦煌莫高窟 ,从事洞窟壁画的临摹工作 ,与常书鸿先生珠联璧合 ,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半个多世纪 ,他们临摹的敦煌壁画及个人作品蜚声海内外。李先生生前为国家文物局研究员 ,为发掘、研究敦煌艺术奉献出了毕生精力。敦煌学家李承仙病逝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张大千、常书鸿等人早期在敦煌临摹、研究壁画的情况,以此为起点,进一步揭示了敦煌艺术对20世纪中国绘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敦煌研究院编《2004年石窟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下),于2006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论文集共收有会议文章79篇,其中关于“敦煌研究院成立60周年暨常书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的文章有樊锦诗《纪念常书鸿先生》、王伯敏《敦煌守护神赞》、李承仙《常书鸿与敦煌艺术》等22篇;  相似文献   

5.
1979年常书鸿先生重访日本,在与日本朋友的座谈会上,谈到了敦煌艺术的魅力,特别是谈到飞天与日本法隆寺飞天的比较以及与欧洲艺术中天使形象的比较,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汉书·地理志》)敦煌,位于甘肃省西部偏南,前有阳关,后有玉门,南枕祁连,襟带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20世纪40年代,被誉为“敦煌艺术保护神”的常书鸿来到饱受创伤的敦煌莫高窟。常书鸿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  相似文献   

7.
赵大旺 《家教指南》2022,(1):150-158
1948年在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敦煌艺术展览是敦煌学史上的重要事件。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关于此次艺术展览的相关档案揭示了艺术展览幕后的筹备过程。从最初未被批准到后来获准展览,展示了常书鸿为宣传敦煌文化所付出的艰苦努力。结合当时的媒体报道,介绍此次敦煌艺术展览的空前盛况,以及展览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8.
甘肃油画起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常书鸿、吕斯百先生到达甘肃之前,甘肃的油画创作和教学几乎是个空白。常、吕二位先生以其艺术活动成为甘肃油画创作和教育的开拓者,功不可没;同时,作为最早、最有影响的用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来表现黄土高原风土人情、地域特色的中国著名画家,其油画创作的美学特征,对后来甘肃的油画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常书鸿,著名敦煌学家、知名画家,从事保护、研究、介绍敦煌文物艺术事业达40余年,其绘画作品享誉中外,在佛教文化、东方学、考古学等领域也颇有建树。 这位年届九旬的老人在北京木樨地的寓所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0.
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初期的1944年4月,常书鸿所长就决定创办研究所的所刊——《敦煌艺术》学报,并向研究所所属设计委员会委员发出征稿函,计划于1945年1月出版第1期。1944年8月23日,常书鸿向主管单位教育部上书申请出版经费。1945年4月,《敦煌艺术》学报交付重庆的“说文月刊社”,但到1946年还未能出版,再加上其间研究所变更管理单位等原因,编印中的《敦煌艺术》学报第1期胎死腹中。1980年段文杰主持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后,即提出创办研究所的所刊《敦煌研究》,并于1981年出版了试刊第1期,1983年出版了创刊号。由于《敦煌研究》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定位,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创刊40年来,几乎囊括了社科刊物的所有荣誉和奖项,这可能在全国的期刊界是绝无仅有的,值得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