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多样化,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就其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健康分析。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32):153-154
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多样,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就其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并提出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3.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道德水平有直接的联系。当学生心理的各方面都正常时,其行为也是正常的;反之。学生心理失常,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就可能发生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被持续失常的心理所强化,就容易演变成严重的品德问题。不少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平时不大关心性格内向、情绪失调的学生,往往把有些学生的孤独感和好静说成是脱离集体,把性格内向说成是不暴露思想,把焦虑情绪说成是患得患失,把由心理障碍引起的不稳定情绪看成是故意破坏课堂纪律等。这种把学生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的做法,很可能进一步激化学生原已失衡的心理矛盾,把学生推下品德不良的深渊。因此,德育中教师要有心理教育的思想,正确区分学生反社会行为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学生的问题行为指学生在品行上或心理上有缺点的越轨行为,一般是指那些影响学生身心健康,阻碍学生智力发展,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它,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初中阶段是学生在整个教育阶段分化比较明显的时期,也是学生的重要转折期,这种转折不仅表现在学生的身体发育,即生理方面,也表现在学生的心理、性格等方面,甚至在学生的学习成绩方面,初中阶段也有一种明显的转折。在这个转折期,学生如果对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没有足够的准备,就会出现许多问题行为。另一方面,目前初中学生厌学严重,辍学率高,因此,初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呈现多样性,且涉及面广,本篇所讨论的仅限于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6.
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优良品格形成和个性健康发展的行为,普遍存在于中小学学生中。本集中论述了对问题行为学生的心理辅导应是倾听、接受、共感的理解;应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制定新的适应性的行为目标;应注意感情的净化、明确化,以及对问题行为学生治疗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由于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我院学生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对于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作为教师,应深入分析其产生行为问题的心理成因,并灵活运用心理学辅导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矫正,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8.
高职学生心理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高职学生心理行为的论文有许多,但鲜见学生心理行为的专栏。研究的大致趋势是:学生心理行为研究初见端倪,学习动机研究已成热点,学习心理障碍研究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研究已经初步涉及。  相似文献   

9.
任生辉 《甘肃教育》2013,(23):45-45
一、问题行为的预防策略1.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教师要对高中生的问题行为做出有效的预防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高中生的心理有不平衡性、自主性、动荡性、闭锁性、进取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