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桐乡乌镇观前街有一所坐北朝南四开间二进的楼房。一八九六年七月四日,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同志就诞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一九三二年,茅盾又在楼房后面盖起了三间日本式平房。这就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茅盾故居”。一九八二年二月底,桐乡县人民政府决定对茅盾故居进行全面整修。三月上旬,我们桐乡县征集茅盾文物办公室给叶圣陶先生写信,请他为茅盾故居题字。  相似文献   

2.
文坛巨匠茅盾说:“与其啰嗦而长,毋宁精炼而短。”古人亦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都说明写作语言精炼的重要性,下面试举例说明之。唐代文学家王勃写了两句得意的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传说后来他在水里淹死了,死后还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含着这两句。后来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听了就说:“你这两句,还不算太好,要是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为‘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据说,从此就不闹鬼了,鬼被说服了。这个故事意味深长,概而言之,文无止境,作文务必尽力删除虚字,挤去“水…  相似文献   

3.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生命无草稿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叫我按照书法家朋友所说的去做。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很惊奇,去问那书法家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了一个“逼”字。父亲顿悟:这是让我因惜纸而逼迫自己写好字。的确,平常的日子总会被我们不经意地当作不值钱的“废纸”,涂抹坏了也不心疼,总以为来日方长,平淡的“废纸”还有很多。实际上,这样的心态可能使我们每一天都在与机会擦肩而过。生命并非演习,而…  相似文献   

5.
徐季子同志《茅盾的〈鲁迅论〉》一文曾说到:“茅盾写《鲁迅论》的时候,这两位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还不曾见过面……。”这话与事实是有出入的。茅盾的《鲁迅论》作于一九二七年十月三十日,而前此一年,亦即一九二六年的八月三十日,鲁迅与茅盾就已经晤面了。这在《鲁迅日记》里有明确记载。茅盾在他的回忆录《创作生涯的开始》里也写道:和鲁迅“第一次见面是一年前(指1926年——笔者)他去厦门大学路过上海的时候,郑振铎在消闲别墅“请鲁迅吃饭,我是陪客之一”。查《鲁迅日记》可知,同席者还有郑振铎、胡愈之、朱自清、刘大白、叶圣陶、陈望道、夏丐尊、孙福熙等人。  相似文献   

6.
"顺序"趣说     
有个有趣的现象,同样一组文字,只要换一换组合的先后顺序,就能让它所负载的信息立刻发生质的变化。不信请听一个故事。某人极羡慕书法家的字,却苦于不便索要书法家的真迹。有一天,书法家写了“不可随处小便”一句,让他把这条标语贴在路边墙上。他于是大喜,将六字重新裱贴后挂进  相似文献   

7.
“侃好上课开头第一句话”,这决不是小题大作,实乃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战略的把关。它,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法宝。“我的孩于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是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的开头。悲莫悲兮生别离,“最后”一词的运用,就像一枚中子弹,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巨大学习热情。它是制控学生注意力的磁铁。“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苕人呢?”上《在烈日和暴雨下》的起始,有位老师以这一句开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同志在很多方面具有杰出才能,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也颇有成就,是一位风格独特、很有造诣的书法家。曾经有人讲,周恩来的“字品”和他的人品一样,怎么看怎么舒服。这虽是句大白话,却一语中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字如其人”吧。周恩来的字兼得碑、贴之长,雍容大度,意致高远,不以恣意汪洋、  相似文献   

9.
茅盾同志散文《雷雨前》的写作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有“写于三十年代初期”,“写于一九三0年左右”,“写于一九三二年夏秋之交”,“三十年代前期写的”等等说法——最近我们看到一则资料,其中引录了茅盾同志的一篇短文。现照录如下:《随笔三篇》作者题记我把《雷雨前》、《黄昏》、《沙滩上的脚迹》,献给年青的朋友们。这里是三篇散文。这  相似文献   

10.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唐代大文学家王勃写的两句最为得意的话。据说,后来他在水里淹死了,还念念不忘这两句,天天在水上闹鬼,反复念着这两句。一天,有一个人从这里经过,听见了就说:“你这两句话还不算太好,要是把‘与’字和‘共’字删去,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挺拔、更好吗?”从此就不闹鬼了,据说,鬼被说服了。这是一代文学巨匠、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上、中、下三卷,83万多字,已于1988年出齐.此书茅盾生前只写了一半,即写至1934年,以后的一半是由亲属续写的.从严格的“自传”意义上讲,茅盾写的回忆录只有前半部,后半部因非出于他的手笔,故被叶子铭先生称之为“续貂”.又因是其家属根据他留下的录音、笔记、手稿,并参阅有关资料而写成,故也就算在“茅盾”的名下.其中有不少事件都是亲属根据与茅盾有交往的人的回忆录,改换人称和语态而写成的,并非茅盾本人的回忆.故真实性可疑,但一时又无法完全核实.因此.我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面的字.根据要求作。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其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借好纸逼自己写好字。  相似文献   

13.
读了贵刊1987年第3期杨桦同志的《“茅盾佚文”献疑》一文,颇受教益.他要求我“释疑”,我自然有责任来答复他的疑问,因此想借贵刊一角,简略谈谈有关茅盾佚文的问题.茅盾同志1956年4月8日在复毛丹等同志的信中说:“有的短的讽刺性的杂文(抗战前及抗战时所写),为了发表的方便,大都每篇换个笔名(鲁迅当时给《自由谈》写稿,就是这样的,我也给《自由谈》写过稿,也是每篇换笔名的),因此,不但人家常常弄错(把别人的算是我的,把我的算是别人的,而主要是把我的算是别人的),我自己也弄不清楚.我  相似文献   

14.
人生随想     
生命并非演习 ,而是一场真刀真枪的实战。生活不允许 ,也不可能给人以打草稿的机会。一位颇有成就的书法家教学生练字。一次 ,一个经常用废旧报纸练字的学生恭恭敬敬走到老师面前向老师请教 :“老师 ,我跟您学书法已经很长时间了 ,但进步老是不快。您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 ?”书法家不假思索地对他说 :“你改用最好的纸试试 ,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个学生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 ,果然没过多久 ,他的字进步很快。他奇怪地问书法家这是什么原因 ?书法家说 :“先前你用旧报纸练字的时候 ,总会感觉自己是在打草稿。反正旧报纸也不值钱 ,所以写好写…  相似文献   

15.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年一月,《时代的报告》创刊号重新发表了茅盾同志四十年前的文体论《关于报告文学》(原载一九三七年二月《中流》一卷十一期)。在这篇论文里,茅盾同志精辟地论述了报告文学的性质和基本特征。我们今天常说报告文学是“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的统一,实际上是和茅盾同志这篇文章的启发分不开的。茅盾同志并且指出:“我读过若干‘来路货’的报告文学,觉得他们的形式范围颇为宽阔;长至十万字左右,简直跟‘小说’同  相似文献   

17.
正唐代诗人杜甫曾说"书贵瘦硬方通神",书法家中的"痩硬"者不在少数,但在文人里,茅盾算得上是佼佼者了。传统的学书之路茅盾的祖父是个秀才,虽然多次参加乡试未中,但练就了一手好字。他把自己双勾好的柳公权《玄秘塔碑》让小茅盾填墨,还时不时亲自把笔指导。在茅盾的楷书有了底子后,望孙成龙的祖父"双管齐下",一边让茅盾继续临写唐楷,一边教他临写"朝考卷"。好学的小茅盾不怕辛苦,坚持每天练习,先摹后临,不写上100个大字决不休息。就这样,茅盾在小时候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小小的他字写得有模有样。  相似文献   

18.
生命无草稿     
小时候练书法,开始我都是用废纸来写。学了很长时间,但一直没有大的长进。父亲的一位书法家朋友对我父亲说:“如果你让孩子用最好的纸来写,他可能会写得更好。”父亲便叫我按照书法家朋友所说的去做,果然,没过多久,我的字进步很快。父亲很惊奇,去问那书法家朋友。他笑而不答,只在纸上写  相似文献   

19.
文坛巨匠茅盾同志与世长辞了。他生前留下的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除了蜚声中外的《子夜》、《蚀》、《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林家铺子》及《清明前后》等小说与剧本外,还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文艺论著、翻译作品等。这些都己成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珍贵财富了。如果说茅盾的小说是反映时代风貌的历史画卷,那么他的散文就是直接描摹当时风物人情的社会素描。“一个场面,一段经历,一些人物,他用速写的方式将它们描画下来”,“一个观点,一段见闻,一些想法,他用随笔的方式将它们记述下来”,茅盾同志写了大量的散文速写。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茅盾散文速写集》(分上下两册),全书共  相似文献   

20.
这首《忆江南》词共三首。(题下原有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是白居易八二七年晚居洛阳时写的。全词共五句。作者通过对江南美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词篇一开始,作者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赞叹之词,脱口而出:江南真好啊!一汪深情,浓烈似酒。为了强调、证实这一点,他又紧接着写道:“风景旧曾谙。”意思是:那里的风景我过去就很熟悉。这里的“旧”,就是指写这首词之前,他在杭州、苏州任刺史的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