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陶瓷制造技术历史悠久。从唐至宋元明清,中国陶瓷通过“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不断运销到亚非欧扣美洲,遍及世界各地。在漫长的国际陶瓷技术交流中,中国制瓷业也从国外获得了物质和技术上的借鉴。中国陶瓷的输出,不但刺激了国内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对世界各国的陶瓷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福建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伟大贡献,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福建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作出过伟大贡献,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生产的陶瓷器,除满足本国的需要,还大量输出国外。在陶瓷外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条由东至西的贸易通道。日本学者三上次男在其著作《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中,将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航路.称为陶瓷之路。陶瓷之路成为继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后,又一中外交通史上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5.
6.
中国景德镇有着近千年的陶瓷文化,要想把这些陶瓷文化推向世界,译者应以文化交流和传播为翻译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101-104
韩素音的自传体小说《瑰宝》,以男女主角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将1949年动荡的香港社会作为舞台,展现了独特社会环境下形形色色的人物。通过对当时香港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描写,可以直观感受到香港特有的"孤岛"文化。在这种环境下,中外文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会产生冲突与矛盾。韩素音以她的亲身经历为故事蓝本,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香港丰富多彩的人文画卷。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途径有:官方派遣使节、学生、乐舞团体,宗教 和贸易,战争与掠夺。  相似文献   

9.
胡适与中外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将他从西方“拿来”的怀疑精神、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教育思想、科学方法等文化思想用以沟通、整理中国的传统文化,张扬了“启蒙与再生”的文化交流精神,对促进中国文化、学术和教育的现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有一定的价值和启示意义。作为一位对自由和民主怀着终极期望的世界化启蒙者,他始终不渝地坚守着那片精神息壤,孤独地求索和守望,终生不息地进行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学理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0.
11.
披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国服饰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沿丝绸之路所发现的披帛,反映了丝绸贸易的活跃。敦煌、吐鲁番地区发掘的披帛与中原地区特别是唐长安地区出土的披帛几乎相同,属于同时代的产物,经历了一个相互继承、汲取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时期,中古先民通过丝绸之路同周边及以远地区的各民族进行了频繁的物质、精神文化交流,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鼎盛时期。我们从唐代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内容的特点进行阐述及概括,看到唐代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展现的双向性、民俗化、本土化、渐进性和回流性的特点。通过丝绸之路中原大规模引入了外来植物、动物以及宗教,中原各种科学技术、动植物物种以及先进的礼俗文化也传入西域诸地;在彼此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的影响下,经过长时期的磨合,异域文化在中国扎根并衍生;外来物质文化和异域艺术、宗教等也对丰富中华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作用与影响,同时消除不同文化间的隔膜,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尤其是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的论文、论著颇多,近日阅读2000年12月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安宇、周棉主编的《留学生与中外文化交流》一书,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从内心为年青一代的成长而高兴。该书锐意创新,能突破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一般范式,从新的角度去审视、研究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史,很多观点、看法颇有见地,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4.
由徐州师范大学发起主办的首届“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3年 10月31日 - 11月 3日在徐州隆重召开 ,本期特刊载与会部分专家的发言和论文 ,谨以此纪念邓小平同志发出扩大派遣留学人员指示 2 5周年 ,并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 2 0 0 3年 10月 8日庆祝欧美同学会成立 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下一期 ,本刊将刊登 2 0 0 3年 12月在香港召开的“近代中国留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部分论文 ,以反映其盛况  相似文献   

15.
文化元素总是组织在一个文化系统里,按照某种方式和法则组织起来。必须看到各文化元素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中性的文化因素,也有较直接地与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文化因素。中国对外来文化的某些因素,其汲取过程极其顺利;而对外来文化的另一些因素,则表现出“消化不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崇尚教化,尚文不尚武,即使是典章制度、行为方式这一层次上的文化,其向外的传播方式,也大多是潜移默化的“融入”而非高压下的“同化”。  相似文献   

16.
泉州方言不仅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好见证。本文通过对部分日语词语音和泉州话音的比较以及所列举的部分方言借词和外语借词,说明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所起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慈禧统治中国48年,不仅在内政上主掌大权,而且在中外文化交流上也起到关键性作用。将慈禧的中外文化交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慈禧与洋务运动的开展,第二个阶段是1900年之后直到慈禧去世,在论述前后两个阶段慈禧中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的基础上,分析慈禧的微妙变化及原因,试图探析中外文化交流中碰撞出的火花及影响。慈禧不仅开辟了新的文化交流途径,更新了交流的内容,更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在"闭关锁国"的清王朝末期,慈禧的中外交流措施与方法将中国卷入世界变革的洪流之中。  相似文献   

18.
公元618年,唐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直至隋末的战乱局面,唐朝建国后立即恢复和不断加强、完善中央官学体制,终于使之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四方学者云集京师长安,长安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中心,四边邻国纷纷派遣贵族子弟到中央官学学习深造。当时,中央诸学学生和高丽、百济、日本等外国留学生,达八千多人,封建教育发展达到高峰,国子监规模宏大,成为七世纪中叶最高的学府和教育中心。绚丽、辉煌的唐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活力,通过各国留学生迅速向世界各地辐射和扩散。唐朝对邻国蕃邦采取了睦邻政策,为外国留学生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各种方便。赴唐学习人员归国,带回了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博大精深的中土文化和成功的治国经验,对促进他们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时期,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资源的成都,重新成为四川乃至西南的文化学术中心和交流中心。成都与海内外的学术文化载体即书籍、人才的交流以及学术文化交流基地都逐渐发展起来,初步形成了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文化交流自汉代开始兴盛。而在这一交流的过程中,大月氏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兼容并包的宗教文化政策,通过积极的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活动,沟通了中外交通,传播了中国文化,对汉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