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释、道与李、杜、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睿宗以后的盛唐时代,儒、释、道同兴并举,不分先后的局面不仅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在诗歌领域中也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充分的体现道家、道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山水诗派的崛起,到李自自由浪漫、壮丽夸张诗风的形成;佛教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田园诗派的崛起,到王维平淡自然、素朴宁静诗风的形成;儒家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为从边塞诗派的崛起,到杜甫忧患黎元、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盛唐诗歌美学流变及其繁荣原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宗教、哲学与审美文化之间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广利 《职业圈》2013,(15):67-67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重要经验、工作法宝和优良传统,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在新的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自觉顺应发展潮流,找准在职工群众中的切入点,才是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内在创新发展的最佳途径,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过程,其效果往往就取决于情、理、行三者的结合程度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宽阔的视野,为人类生态文化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本文仅从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几个角度出发,比照现代生态主义思想,分析中国古代相关生态哲学的几个思想特点、积极性与不足。  相似文献   

4.
我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哲学著作翻译高潮,以金岳霖、贺麟、艾思奇为代表的哲学家从哲学思辨的视角观照翻译理论,其翻译思想涵盖翻译的本质、可译性、翻译标准等翻译研究的重大命题,突破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二元对立,但其哲学翻译思想的挖掘与贡献极少关注。本研究梳理了艾思奇、贺麟、金岳霖的哲学翻译思想,尝试提出其哲学翻译观的形成基础、翻译的本质及辩证的方法论特征等共同翻译观,再次从哲学高度印证了"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补充了翻译家思想研究,拓宽了言与意的跨学科视域,延伸了译学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5.
儒、道、禅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几千年光辉的文化史中,古代美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理想的形成,到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然,要说清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需要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过笔者以为,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还要算儒、道、禅三家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儒、道两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东汉以后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经过长期的聚散捭阖,终于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自此以后,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一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和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民本思想在承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主张王道、仁政和德治,爱民、重民、恤民实际上是“以君为本”的开明统治策略。毛泽东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传统民本思想注入了民主的内涵,从而从根本上瓦解并提升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服务于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为其注入了人权和法治成分,进一步改造和提升了“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7.
阿兰·巴迪欧活跃于当代学术界,是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因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广阔的理论视域而备受人们关注。事件、真理、主体贯穿于巴迪欧著作的始终,成为了解巴迪欧思想理论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基于此,在对巴迪欧的事件、真理、主体界定的前提下,从理论特性与方法论意义两方面探析阿兰·巴迪欧事件、真理、主体的方法论特质,以期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巴迪欧的思想,挖掘巴迪欧理论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8.
北宋时理学兴起,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新儒学者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创建理学思想体系。如果以天理论作为体现宋代理学思潮最本质特征的理论的话,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程颢、程颐提出天理论思想体...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佛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统合儒释” ,从理论上讲 ,有其历史的、文化的推演逻辑 ,其佛学思想对佛教在中国本土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是士大夫吸收、消化佛教的一个典型。本文分析了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的价值、意义 ,并结合今人对之的具体评价 ,提出了与冯友兰、孙昌武、郭绍林等人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史与规划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提出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根源于中国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和实践形塑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还提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存在"天、地、人"三元制衡,分别以此为框架形成"以天为本"、"以地为本"、"以人为本"的并进的三条思想主线。中国本土城市规划思想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以"王权"为中心,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三是对自然的崇拜;而此三特征则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三元制衡与演化的不同结果。最后提出"回归本土"将是当下城乡规划应对城市发展危机的一条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11.
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知识经济时代是广义的“思想就是力量”的时代,其本质特征就是使人由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走向全面发展的“思想人”,即“主体人”。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工具知识力”竞争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主要是“思想知识力”的竞争。个中思想即人文素质,因为思想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如何从多维角度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成为“思想人”即“主体人”,是考量一个社会是否与时俱进、一所大学是否成功、一个大学生是否成才的一个根本性标志。  相似文献   

12.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困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次讲话引发了社会各界积极反响和学习热潮。而如何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则成为所有思想政治工作从业者深度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笔者认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段新彬 《职业圈》2013,(23):93-93
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陶二煤矿党委提出,2013年要全面推行“双控、双保”思想政治工作新机制:“双控”是控制职工思想和控制职工行为;“双保”是井下保安全、井上保稳定,为建设安全高效和谐新矿山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文化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影响教育,教育也印刻着文化的烙印。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儒家文化圈,并对其圈内各国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该文基于课程论视角,以儒家文化圈中的中、日、韩三国为例,从儒家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内涵出发,探讨其对各国外语教育和外语课程的隐性影响,包括各国外语课程标准、外语教学教材内容及外语教师素养等方面。期望通过分析各国外语课程中的儒家文化思想及其隐性影响,对未来有关儒家文化思想和外语隐性课程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新中国对外传播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同每一代中国领导集体的政治思想与外交理念息息相关。在这70年中,历代领导集体的对外传播思想总是在继承前任领导集体对外传播思想的基础上,基于对世界局势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不同时期中国的对外传播任务、理念以及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6.
陈从周先生的造园思想既是传统文化的当代接续,又是当代思想的传统映射.他的造园思想主要集中于他历经数十年完成的众多造园著述之中如《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名园》等,文辞凝练华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他的造园实践虽然不多,但其中针对中国传统园林、风景名胜及文化遗产所提出的理论议题,却传播广泛、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报告为外宣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按照报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精髓,我们应当对旧有外宣观念和做法进行反思的地方还有不少。  相似文献   

18.
张济 《职业圈》2013,(3):28-30
党的十八大指出,党面临着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全党要牢牢把握加强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黄萍 《职业圈》2013,(29):52-52,54
随着公路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公路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公路管理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双重考验。本文首先对思想政治工作和公路文化的含义进行了分析,然后深入探讨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创建公路文化品牌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希望能够为公路思想文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喻青勇 《职业圈》2007,(23):102
文章从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掌握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坚强的学习意志品质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职阶段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