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课堂要追求情理合一的境界,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情理教育思想的一种继承。同时,也是基于对当下语文课堂重情轻理现状反思后的一次传统复归,是对语文课堂本质的一次澄清与溯源。  相似文献   

2.
情感与理性历来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对象,传统中一直存在着“情理二分”与“情理合一”两种不同的看法.情理之辨同样体现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在传统的德育教学中,情与理一直处于一种两难的尴尬处境:一方面是教学主体本身情与理的纠结,一方面是教学过程中难以解决的情理难题.要走出这种情与理的困境,一方面要以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为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形成情与理的合力,以情润理,以理育情,“通情”以“达理”,“穷理”以“达情”.  相似文献   

3.
重情与重理     
“情理”观是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中国人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中具有“重情轻理”的特点,而当代大学生与传统中国人相比,具有明显的“重理”倾向。针对当代大学生“情理”观的特点。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樊山政书》的研究可以知道,“律例”和“情理”是清代州县词讼纠纷审断中重要的裁断依据。由于“律例”与“情理”所考虑的侧重点差异,在词讼中可能会出现“律例”适用与“情理”权衡之间的冲突。当“律例”适用与“情理”权衡二者间发生冲突时,官员们倾向于不拘于“律例”规定而是注重词讼情形从“情理”的角度裁断词讼纠纷。不过,由于“情理”涵义的模糊性使得在词讼审判中官员在运用情理方面容易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5.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局,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回答时代之课题,坚定思政育人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课本质上是讲道理。为讲深讲透讲活道理,改进思政育人方式,提高思政育人实效,我们立足思政课堂,积极探索和构建情理思政课堂,通过情理入“境”,再进行探悟情境,促进学生具身学习,达到以“境”育人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6.
情理兼修是理解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内在维度。传统书院教育本质上就是让士人实现理学家们认为的理想人生,即“情理共生”的人生。士人情理失衡的生命困境表现为唯情是理、无情是理、纵情无理三种类型,传统书院教育以“融情于理”为原则,重建士人的人生理想。传统书院教育以情感为元点,以敬、诚、乐培养理性,以敬畏之情、真切之情、自得之情明理,而理性最终又以中和的情感表现出来,从而实现其“通情达理”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7.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李渔在短篇小说创作中经常反思“情”、“理”两者的关系问题,在叙写男女之间的感情时也不例外。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出“情理兼顾”既横贯于李渔短篇小说的内在架构,又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情理观。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品质、创新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更要求学生具备语文的知识与技能。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愈来愈明显地呈现出“重情轻理”的倾向,突出表现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弱化,语文课堂的理趣的欠缺和语文学习的理性的忽视。于是,构建情理相融的小学语文“情理课堂”成了我们迫切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置过程中,既要处理好受害学生及其家属提出的法律诉求,还要处理好情感抚慰、"讨要说法"、道义责任等情理诉求。相对法律诉求而言,情理诉求因贴近人们的心理需求而容易引起社会共鸣、博得舆论关注,从而导致事故处置复杂化。情理诉求处理得当则有助于促成矛盾纠纷的解决,处理不当则可能引发"次生伤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并善用情理要素的社会治理功能,在"法治"框架下充分运用柔性的"说情论理"艺术来消解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置中的情理诉求,不失为破解情理困境的上策。  相似文献   

10.
情理与法在中国的法文化传统中有着特殊的联系,虽然情理在现代司法中的作用日渐式微,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经常可以看到法律与情理等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和紧张,而情理总是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司法过程,乃至影响到司法裁判的结果。实践需要对情理与法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认真分析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主要内容,也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但由于识字教学过于枯燥乏味,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意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字理为本,通过情理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汉字的规律,合理地设置教学模式,才可以提升小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基于此,文章主要对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简单分析与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审校是刊物付印前的重要一关。审校过程中,科学的合乎理性的理校法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事理上的推断探求。主要解决“是与非”、“对与错”的问题;情理上的斟酌推敲主要解决“准确、合理”与否的问题;而理上的琢磨锤炼.则主要解决语言“规范”与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中的"情理课堂"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情理同构"的教学工艺,引导学生在体验人文情感的同时,对文本的内容、形式以及阅读过程进行适度的理性追问。  相似文献   

14.
掌握好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是文学作品真切动人、令人信服的关键所在。《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十分注意掌握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在书中,对笔下人物情感的表露、人物关系的揭示、人物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以及人物命运的死亡结局等等,都准确掌握其“情理分寸”,做到合情入理,恰如其分,使之体现出炉火纯青的适度美与和谐美,产生出真切可信、追魂摄魄的艺术效应。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借助爱情故事所表达的是情对理的挑战,理想对现实的反抗。但是作者在抒发“情”的同时却摆脱不了“理”的束缚,“隋”与“理”的冲突贯穿始终。文章结合汤显祖“至情”观的创作理论,着重分析《牡丹亭》在情理冲突下所映射的无奈的社会现实,以及作品中体现的“理”对“情”的规范。  相似文献   

16.
人作为情感与理性相统一的生命存在,二者的失衡将会给人类带来一系列生命困境和道德困境。对于当今时代而言,经济理性和科技理性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导致人类处于“神圣遭劫”、物欲横飞的道德哲学困境中。从人的本性来看,儒家以情为主、情理统一的情理精神为我们超越现代道德哲学困境能够提供有益的价值启示:通过以“情”论“性”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系统,以道德之“情”构筑意义世界,以伦理之“隋”重塑人的“伦理整体性”。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情理思政课堂提倡创设真实、典型、适切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情理入“境”、以“境”育人,在情理交融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涵养家国情怀,促进知行合一,实现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18.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合理把握情感与教材理论的元素,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情感体验中获得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对课文文本的深入分析中,实现情感与理论的相融相通.在掌握文本人理的基础上,让情感更加饱满丰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动,打造智慧的语文课堂.文章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情理香润,瑞纳共生”的课堂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夏玉琦 《时代教育》2010,(2):114-114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完整的人,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树立新型教育目的观,通过教师人格魅力的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求知欲望,使教学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将情感引向对真、善、美的追求,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情感培养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0.
裁判文书的情理说理是指在对裁判文书阐明的认定事实和适用的理由及结果说理时,其所依据的情理应符合社会生活常识、常理和常情.在当今我国注重司法公信力的语境下,运用常识、常理、常情的情理说理,有利于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因此,在情理说理的实践中,应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高法官的司法智慧,同时要把握情理说理进入司法的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