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蔡文姬,名琰,字昭姬,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杞县)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其父蔡邕是曹操的老师。蔡文姬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东汉末年,蔡文姬被掳至南匈奴,嫁给匈奴左贤王。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念蔡邕师恩,重金赎回蔡文姬。文姬归汉后,思念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与《悲愤诗》。二、苏蕙,字若兰,东晋前秦始平(今陕西兴平)人,魏晋三大才女之一,从小天资聪慧,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苏蕙的丈夫窦滔遭人陷害,发配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丈夫走后,苏蕙把  相似文献   

2.
蔡文姬又名蔡琰,我国历史上著名女诗人,今河南省杞县人。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蔡文姬一生历尽了战争苦难,曾被掳到南匈奴,后来被汉朝丞相曹操用重金厚礼赎回。她一生写了很多作品,留存下来的只有著名的五言《悲愤诗》和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各一篇。  相似文献   

3.
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古曲《胡笳十八拍》就是她所作。她之所以如此出色,离不开蔡邕出色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4.
蔡文姬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她的作品德愤诗》《胡笳十八拍》影响深远,本文重在研究其作品《悲愤诗》上,她坎坷曲折,身世飘零的一生,感人至深的《悲愤诗》,还有她传奇世的经历,让她在女性文学史以及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本文就对她及她的作品进行了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5.
蔡邕是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蔡文姬,史书说她“博学而有才辩,又妙于音律”,古曲《胡笳十八拍》就是她所作。她之所以如此出色,离不开蔡邕出色的家庭教育。那么蔡邕又是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  相似文献   

6.
关于著名诗人蔡文姬的生平,《后汉书·董祀妻传》的记载失之简略,有些问题含糊不清。一九五九年,在讨论《胡笳十八拍》的时候,郭沫若提出:(一)她是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被右贤王去卑属下的匈奴人虏获的;(二),到南匈奴后,她作了左贤王的王妃;(三),曹操是“从文化观点出发”将她赎回的;(四),她回来后根据记忆录写出她父亲蔡邕的遗著四百余篇。从那时以来,郭氏的这些看法,一直被一些人视作不刊之论,在报章上、书刊里,经常加以引用、发挥。那么,郭说是否可以作为定论到处引用呢?我以为大可怀疑。本文就想从以上四个方面来考察郭说是否经得起史实的检验,并在此基础上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署名蔡文姬的作品有五言、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均为反映"乱离"之作,在见证社会政治危机、个人悲痛苦楚方面堪称具首创之功.本文将蔡文姬的"乱离"诗放在建安时代背景下予以关照,对其悲情艺术及价值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在1959年先后写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替曹操翻案》、《(蔡文姬)序》等文章为曹操翻案,做出了新的历史评价,在当时曾引起了一场各抒己见的热烈讨论,那场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澄清了一些有关评价曹操的问题。近读刘知渐先生《评郭沫若同志的〈替曹操翻案〉》,旧话重提,觉得大有商榷之处。想就有关曹操评价的三个问题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就林于教授近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一书中关于蔡文姬在匈奴的身份为“奴隶”说进行讨论。作者对《新论》中提出的两个主要论据,即一个是“没于左贤王”,一个是“赎”进行了分析,认为蔡文姬为“奴隶”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0.
《胡茄十八拍》是汉代琴歌的代表作,其歌词是最早见于南宋朱熹《楚辞后语》题为蔡琰(字文姬)作,而于此诗相合的琴歌,现存三十九种记载,虽然关于琴歌《胡笳十八拍》的作者众说纷纭,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谱写了汉代琴家兼诗人蔡文姬一生悲剧性的遭遇以及深邃的精神内涵,被公认是中国古代琴歌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胡笳十八拍》是中国历史上四大才女之一蔡文姬痛苦一生的真实写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此诗蕴含着诗人生不逢时被掳掠他乡的悲愤心态、异乡殊俗导致怀念故土的孤独心态以及因回故土欢快与亲人离剐愁苦的复杂心态。无论从诗歌主题还是从叙事角度上,都具有深厚的心理蕴含。  相似文献   

12.
蔡文姬作为建安文坛上一位极具魅力的诗人,她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的五言《悲愤诗》书写了家国之悲和身世之感,体现了蔡文姬独特的内心情感。  相似文献   

13.
泉州籍国家一级编剧王仁杰在新世纪初创作了梨园戏《蔡文姬》的剧本,用人性化的书写生动塑造了东汉末年的女性人物蔡文姬。全剧充满人文关怀,闪烁着人文精神。在这一部新编历史剧中,不仅可以从蔡文姬这一女性人物身上看到她所陷入的情感泥淖与文化困境,还可以从中探讨王仁杰所践行的“返本开新”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4.
许多评析文章指出,蔡琰《胡笳十八拍》一作的思想感情,是大汉族主义的消极思想。当然,作为艺术作品在文学史上还是有他的一席之地(尽管这个长诗,会是个伪托蔡琰之名)。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后,又有刘商、王安石、李元白和王慎中,又写了《胡笳十八拍》。《玉海》曰:“《胡笳十八拍》,汉蔡琰撰。幽愤成此曲,似入琴中。唐刘商,宋王安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边塞诗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边塞诗最早起源于蔡琰创作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不仅在主题方面为后世的边塞诗和边塞诗人们树立了典范,而且在格调方面也为后世边塞诗所反映的边塞美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16.
蔡琰《胡笳十八拍》尽管存在真伪之争,但一直备受称赏。唐代大历年间诗人刘商也写过同题诗。对读二诗中"蔡琰"最主要的两个身份"妻"与"母"可知,蔡琰《胡笳十八拍》流露出的女性意识十分突出。这不仅足以让蔡琰《胡笳十八拍》成为女性写作的典型文本,也对真伪之争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7.
蔡琰是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现在题名蔡琰所作的诗有五言和骚体《悲愤诗》各一首与《胡笳十八拍》。从苏轼以后,人们对这些作品的真伪就有不同的看法。一九五九年我国学术界围绕着《胡笳十八拍》的问题展开过一次讨论。在这次讨论中,大多数同志认为五言《悲愤诗》可信为蔡琰的作品,骚体《悲愤诗》是伪作。《胡笳十八拍》的真伪争持不下。六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国文学史》大体上反映了这次讨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闻笛     
朱梅 《现代语文》2006,(7):123-124
中华明曾经在汉唐两代十分有魄力地对西北大漠地区进行过持久的强大的征战。汉代有卫青、霍去病北征匈奴,勒石燕然山,让后人念念不忘。当汉王朝在东汉末奄奄一息的时候,有一个叫蔡姬的女诗人写过一篇叫做《胡笳十八拍》的作品,她的人生是悲剧性的,《胡笳十八拍》的内容又何尝不是苦涩的呢。终其汉代,征战不断,胜败相间,留下胡笳一曲,真有一种“曲终人不见”的意味。胡笳这种乐器据说从西域传来,听它的声音,沉实苍凉,音调变化不大。汉的苍凉全在胡笳曲中,直到今天大汉风度依然如同一曲来自远方的哀歌,随风飘荡。唐代的征战与汉代向北发展不同,它关注的目光是在广大的西域地区星罗棋布的诸各小国的动向以及在沙漠绿洲中孤立的军事据点的安危,从而保证漫长的丝绸之路东段的血脉畅通。  相似文献   

19.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在特别情况下,有特定的读音,这就是“特殊音读”。特殊音读一般来说是属于习惯音读,不能轻易改变。忽视这种特殊音读,就会把字音读错。郭沫若的历史喜剧《蔡文姬》中有一段曹操和周近的对白,谈到“冒顿”的读音问题。“冒顿”是汉初匈奴族一个单于的名字。周近身为屯田司马,又出使过匈奴,并多次与冒顿交谈,却在曹操面前将“冒顿”这个词读成。“矛盾”,曹操当即纠正了他的错误读音。这段对话是这样的:“周  相似文献   

20.
英译中国古典名曲,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就《胡笳十八拍》一曲,从现代翻译标准和翻译理论出发,探究和比较现存译本,提出将《胡笳十八拍》译为"Eighteen Stanzas in Nomadic Reed Pipe",并附乐曲英文简介,以此将中国名曲《胡笳十八拍》以及"文姬归汉"的历史悲情故事介绍给西方读者,引起共鸣,推动世界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