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的“言说者”与教育的“行动者”两个群体。根据两者的活动类型,前者从事着教育的“理论实践”,后者孕育着教育的“实践理论”。教育“言说者”之理论的“无用”使得其对教育实践具有“大用”之功效;教育“行动者”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滋养了教育“言说者”的思想和智慧。教育的“言说者”应该在对“教育学家”的追求中,与以“教育家”为最高人格追求的教育“行动者”在相互进入中走向握手言和。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内容长期以来就在“文”与“道”、“工具”与“思想”的争议中左右摇摆,忽而偏向语文知识与能力,忽而偏向思想道德教育。只不过是在每个阶段的“思想”教育内容有不同的内涵而已。古代语文教育阶段体现为对“礼”与“道”的重视;现代语文教育重视民族感情的培养;当代语文教育重视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把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的教育统称为“德性”教育。  相似文献   

3.
论“说”的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人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 ,教育亦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古典时代的教育就是活生生的“说”的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读、写、算的教育 ,“说”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下降 ,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加突出。我们的教育应更多地创造“说”的机会 ,尊重“说”的权利 ,培植“说”的勇气 ,锻炼“说”的智慧 ,真正使学生成为“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4.
理解“教育融合”,可以从“教育”“融合”和“教育融合”三个向度着手。从“教育”而言,教育作为“有机整体”,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生成为根本旨趣的活动和教育作为一种限度性存在是审视“教育融合”的基本立足点;从“融合”而言,“融合”所内蕴的“不同性”与“一体性”的统一,从“边界”到“边缘”的跨越揭示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真实;从“教育融合”而言,处于关联中的两种教育的状态决定了“教育融合”的状态。“教育融合”是作为整体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基于两者的内在关联而在两者间的“边缘地带”形成的,以促进自身完善和教育中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为要旨的历史关系过程。  相似文献   

5.
谈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首先要认识现有的教育是什么“型”。自近代史的序幕拉开,中国教育一直是在“近代事件”、西方“形”、和中国“神”的抵牾中生成和发展的;中国教育的“现代转型”,要在“近代型”的基础上,在中国“现代事件”和教育“现代精神”的耦合中发生。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由三年制改为两年制,要处理好高职院校“专才”教育和“博才”教育的相互关系,应以“专才”教育为主,“博才”教育为辅,在狠抓“专才”教育的同时,兼顾“博才”教育,采用两种教学方式培育技能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君子教育是孔子开创并经后世不断丰富发展的一种主流的人才培养思想。孔子吸取商周时期的“礼乐教育”精髓,结合当时“学在民间”的文化发展现状,以“仁”“知”“勇”“礼”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私学教学中开创了“君子教育”。君子是孔子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孔子在教育中对自身及弟子的要求。在教育内容上,他主张君子应当具备“仁”“知”“勇”“礼”等品质;在教育方法上,他主张君子应当求学、养德、修己、笃行,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教育他人;在教育特点上,君子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容上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形式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功能上情感培育与政治教化并重。在大力推崇时代新人培育的当前,君子教育依旧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与现时意义。  相似文献   

8.
风云流转,胜者为王,决定教育市场的“屠龙刀”在哪里?“倚天剑”又在哪里?办新教育,育新人才,拓展教育市场,打造“教育品牌”,实施“品牌教育”,您是否一筹莫展?下面我们呈现的是一所城区百年老校打造“教育品牌”、实施“品牌教育”的操作案例,可以与您分享打造“教育品牌”、实施“品牌教育”的“十八般武艺”,共享打造“教育品牌”、实施“品牌教育”的“无上心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海市崇明县教育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了重大转型,即从“生态教育”向“教育生态”的转型,这是崇明教育在已有基础上实现跨越的契机。从“生态教育”到“教育生态”,崇明教育的价值产生了新的叠加,教育的方向得到了拓展,教育的内涵得到了深化。可以说,“教育生态”是实现崇明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核心理念,是崇明教育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强大引擎”,是崇明“生态教育”从单一的教育方式走向综合的“教育生态”格局的“起航远征”。  相似文献   

10.
分理学术的内涵和关系,厘清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可以发现“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期不充分发展正是由于“术”的缺失。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崇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要突出“术科导向”,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坚持“术科本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建立“术科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三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的基本内涵是:幼儿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家长在培育幼儿的过程中承担着“主育”角色,教师在教育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主体”“主育”“主导”构成了“三主”教育。“三主”在不同的层面上通过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舞配合、协调互动,相互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既受中国五四时期“科学”观念和教育学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又受“科玄论战”和“教育崩溃”论争的波及,并与国内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衰密切相关。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受美国实验教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教育科学”概念。此后欧美各国关于“教育科学”的论争被陆续引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与“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相剥离,进入教育学分类,并成为大学的系科建制名称。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概念的认识对中国现代的教育科学概念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的认识深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在认识过程中受欧美多国熏染,“一名多实”的现象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分类,同时这些认识特征也反映了教育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的急切呼唤。  相似文献   

13.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3,(12):24-28
“泛在”(ubiquitous)是一个现代信息技术的词语,在劳动教育中意指综合施教,多主体、各方面综合发力。“泛在”失灵会生发“双重人格”,影响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劳动教育“泛在”包括就劳动教育的时间特性而言的“持续性”、就劳动教育空间而言的“场域性”、就劳动教育目标而言的“设计性”,以及就劳动教育主体而言的“交互性”。“泛在”劳动教育的组织遵循应该做到劳动课程、融合课程、潜在课程相互协同,家庭、学校、社会一体推动,提升教师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4.
李青莲 《西藏教育》2008,(12):23-24
一、地理教学是实现“在环境中的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个人环境的知识和信息,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早在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就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模式”,即环境教育是“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柳友荣 《教育文汇》2024,(1):16-20+26
在真实的劳动世界里、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开展劳动教育是政策文本里的热词。在劳动教育现实中,“劳动技术”等同于劳动教育,只重视“身体唤醒”、不重视“心灵参与”,在虚拟世界里开展劳动教育等现象并不鲜见。劳动教育“真题真做”的内在逻辑是回归真实生活世界、走进现实生活世界。劳动教育里的“真题真做”要做到“真实现实“”劳心劳力“”体验体悟”。  相似文献   

16.
张庆平 《甘肃教育》2009,(24):23-23
现代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交融的“绿色教育”。在“绿色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思想政治课也应该进行“绿色革命”,实施“绿色教学”。  相似文献   

17.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尤负盛名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新思潮冲击及信息技术迭代的影响下,“生活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广阔的时代意义。“生活·实践”教育便是在“生活教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文章从“生活教育”进行溯源,阐释“生活·实践”教育的发展路径,并对“生活·实践”教育的践行路径进行研究,以期对当代教育所遇困境提出突围之径。  相似文献   

18.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育走上了“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歧途!基于对应试教育现状及其带来的教育弊害的痛苦思考和重构“学校教育”的迫切愿望,江苏省邗江中学校长徐金才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从教育伦理层面,提出了“合道德教育”的命题。他认为。建立在“合目的”、“合规律”基础上的“合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崇高追求。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必须积极寻求创新的理念、方法和路径。在思想政治教育逐渐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积极诉诸当代影像,着力营造出教育的“陌生化效果”和“震颤效应”,逐步引导教育对象在“凝视倾听”中接受领悟,让教育对象“留得住”、“进得去”、“动起来”,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传统的枯燥乏味、软化虚化的牢笼,达到直指人心、悦目悦神、入身入心的教育效果。诚然,无论是从“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像诉求来说,未来的路都还很长很长。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至今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在建设“教育强省”、“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也没有摆在显著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