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婕  刘伟  廖肇银 《江西教育》2022,(22):24-26
<正>百年前的1922年,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旧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一名身着褴褛长衫的六岁少年,斜挎着一个布包迈进了兴国县潋江镇赤墈小学。六年后,他在题为《我的将来》作文中愤然写下“打倒军阀、铲除列强”。那少年,正是多年后成为新中国开国上将和《长征组歌》创作者的萧华。他就读的赤墈小学,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经历了九校合并、两次冠名,几度扩建后成了今天的红色名校——中国工农红军兴国萧华红军小学(以下简称“萧华红军小学”)。  相似文献   

2.
徐焰 《师道》2011,(6):9-10
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时,父兄因愤于不识字受欺压,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无钱辍学在家.曾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来他在家劳动,又教私塾。1905年因清政府废科考办新学。长沙办起师范学校,他考入该校读速成班,毕业后当高小教员,又应聘长沙周南女校。  相似文献   

3.
等待产生美     
去年秋听一位语文教师上公开课,讲授的内容是鲁迅的《风筝》.教师让学生分段朗读。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读得结结巴巴.极不流畅。期间有学生指指手表暗示老师:”这是公开课呀.不能花那么多时间等待了!”可是该教师依然等待.一直在专心致志地听。课后交流时这位教师道出了心声:“是的.我是有意让他多读一段,每个学生都有读的权利,越是读不好,越应该给他机会。我相信他今天读不好,将来一定会读好的。当老师的一定要学会等待。”  相似文献   

4.
用爱征服     
李荷卿 《小读者》2010,(11):52-52
我和弟弟蒂莫西都在爸爸执教的学校上学。我读七年级,弟弟读五年级。 爸爸教的班里.有个男生叫约翰。他非常爱惹是生非.因此爸爸经常会找他谈话,有时还会严厉地批评他。糟糕的是.约翰并不认为这是他自己的错.反而觉得是爸爸故意跟他过不去。于是,他就经常把我们当成他的出气筒。  相似文献   

5.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6):F0003-F0003
陈修文(CHEN Xiu-wen),男,1963年10月出生,山西省洪洞县人。中共党员,地理学与区域发展规划专业研究员。1982年9月考入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系读本科,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6月毕业.并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7月至2004年6月在青海省高原地理研究所从事地理学与区域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其中1987年被评为研究实习员。1992年12月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999年12月被青海省科研系列高级评委会评为副研究员.2000年2002年在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读人文地理专业研究生.结业。  相似文献   

6.
校园板报     
名将左权,醴陵县人,生于1905年3月15日。因家庭贫穷,他少年读书,只能是时续时断的。他很愤慨,说穷人的孩子想读没书读,这种社会非改不可!时值祖国山河破碎,他立志学军事,为穷苦人民打天下。18岁那年,考入了程潜办的孙中山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后转入黄埔学校。1925年,他20岁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送往莫斯科陆军大学深造。回国后,他给家人写信道:我虽回国,却恐十年不能还家,老母赡养,托于长兄,我将全力贡献革命。他  相似文献   

7.
“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黄厚江继承了传统“读”的精髓.在开展“本色语文”教学时,他的“读”设计独到,形式多样,真正做到了智慧“读”和“读”智慧.  相似文献   

8.
杨绛 《教育文汇》2004,(12):43-44
许多人说,钱锺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9.
有容乃大     
卫兵老师是我“师范”的校友,是我的老乡,是我曾经的同事,是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我比他早3年出生。读“师范”,他比我晚3年.我从如皋师范学校毕业,他跨进该校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家庭和美,长相出众,成绩优异,这样的幸运儿怎么会突然拒绝上学校、还非要戴上墨镜才肯出门呢?她为什么拒绝去上学?"我买了点油条回来,萧华怎么还没起来?"刚把早点买回来的妈妈很奇怪。正在看报纸的萧华爸爸看了看钟,"真是,七点了,她也  相似文献   

11.
《阅读与鉴赏》2009,(7):76-76
韩寒.男,1982年9月23日出生.上海人。曾为上海市重点中学松江二中高一年级的学生.嗜好文学创作。韩寒读初中的那年.他的短篇小说《弯弯的月亮》和《书店》就分别刊登在《少年文艺》(南京)1997年第7期和第9期上。自此一炮打响后.他就迷恋上写作,冲动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的另外几篇短篇小说又相继被《少年文艺》(上海)采用。  相似文献   

12.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3.
恨水不恨书     
1967年春节刚过.72岁的张恨水得了感冒。家人想带他上医院,被他拒绝:“只是有点小不舒服,不需要看病。”家人再劝。他急了:“不用看,看也没有用!”病可以不看,书却不能不看。说完这句不耐烦的话,他便埋首去读一生所读的最后一种书——《四部备要》。又过了几天,正月初六下午,张恨水病情加重,子女再三劝说,他才勉强答应第二天早上去医院.据他的儿子张伍回忆:  相似文献   

14.
温馨的评语     
当侄儿家新给我看他的成绩单时,我意识到一年即将飘去,窗外,正落着大朵雪花。家新读小学四年级,生得一双大眼睛,聪明但好动.会拉小提琴,爱画画,爱幻想。去年,似乎也是这个时候,我在看他的成绩单,当时就被成绩单上这位老师写的评语所吸引。这次自然也就先读评语了。这一读.就生发出一些感触来。评语不长.全文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杨绛 《教师博览》2006,(2):48-49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却不易遗忘。  相似文献   

16.
狼的陷阱     
认识汪曾祺,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读他的作品也纯属偶然。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特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将汪的作品找来,慢条斯理地去读,这算认识汪曾祺了。  相似文献   

17.
读写结合     
我读书.先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并特别注意系统地读原著.我认为还是那些经典原著能给人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也能让人在读书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品位.读古典经典原著必须养成做笔记的良好习惯。做笔记很费时间,但收益却很大.做笔记的同时。帮助了我们记忆和理解。正如钱钟书所说:“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是的,他那样一个大学问家,但家里藏书并不多.因为他读进去了.  相似文献   

18.
1941年.凡卡15岁,读初中。虽然年龄不大.自小就爱好文学的他却对普希金的著作尤为感兴趣,每每读到精彩处,都禁不住手舞足蹈,即使是秩序井然的课堂上,他也会禁不住由衷尖叫。为此,许多同学都骂凡卡是“疯子”,嘲笑凡卡是“普希金痴”!而他.却置若罔闻,欣欣然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9.
我先生小巴有个台湾学生J,他在英国读博士,他的女儿在英国读中学。周末下午.我们请这一大一小两个留学生到家里“吃蛋糕”。在英国“下午茶”这个词太过专业了,没有合适的茶具.三层甜咸兼配的小点心.是不敢叫“下午茶”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论是办公室里每周下午的小聚.还是邀别来人家里做客。  相似文献   

20.
无价的作品     
崔浩 《良师》2011,(5):47-47
1919年,一位在欧洲大战中受伤的年轻人搬到了芝加哥的一处公寓,住在了离安德森很近的地方。这个年轻人是读了安德森的作品后才感到文学力量的强大的.但当他和安德森接触后.安德森为人处世的观点更深地影响了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