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一生活了73岁,却有40多年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弟子三干,贤人七十二”.创造了春秋时期我国古代教育的辉煌。2005年9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孔子教育奖”,褒奖世界上对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目前.“孔学”方兴未艾,孔子学院达170多所,遍布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他的教育思想。关于孔子的教育之道.想谈十点学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2.
孔子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孔子主张“举贤才”,注重“君子”道德方面的修养;他扩大了学习的目的,更注重学生的人格修养,要求学生做“君子儒”。孔子重视的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为重心,“仁”与“礼”的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主张通过“六艺之”的学习,传递修已治人之道,孔子的教育思想为我们实现“教育人”的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3.
事物之间总存在差异性 ,学生也是这样。教育工作既要考虑学生的共同特点 ,同时也应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 ,学生个体间差异是学生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要注意对象的差异 ,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凡是卓有成效的教育家都十分注意教育对象的个体间的差异。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中就十分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 :有一次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孔子说 :“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冉有又问 :“闻斯行诸 ?”孔子说…  相似文献   

4.
刘培刚 《山东教育》2002,(14):11-12
中华民族以自己卓越的智慧创造了自己伟大的文明,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就是这一文明宝库中的奇葩;这些教育家所倡导的教育方法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孔子的教育方法孔子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从事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孔子注重师生间的交流,非常注意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起予者商也”,就是学生对孔子启发,师生共同切磋,相互学习的意思。这种思想后来演变成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宝贵的教育遗产。孔子又是我国古代第一位重视“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善于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作为教育家,孔子育人无数,实现了桃李满天下的梦想。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积累了十分宝贵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传统教育思想,对后世的社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循着孔子的教育思想足迹,在教育的路上圆梦。  相似文献   

6.
湛伶俐 《考试周刊》2010,(28):211-211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许多独创的见解在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着重大影响.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教育理念经过千年的检验证明是具备真理性的。本文主要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两个方面来论证孔子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曾琦云 《学子》2004,(12):40-41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具备了最优秀的教育家素质,一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他那里得到了完美的表现。历史进入了21世纪,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有许多学习、启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子教育观中“有教无类”、“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一以贯之”、“笃行”、“知人”、“长善救失”等都包含素质教育的因素。孔子教育思想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提供了良好借鉴。  相似文献   

9.
周志礼 《天中学刊》2002,17(6):102-104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德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同时注重“身教”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对今天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德性修养“养德”方式主要有:以学养德、以习养德、以友养德、以文养德、以乐养德。孔子五大“养德”方式启示我们要抓好中小学生道德知识教育、养成教育、营造健康成长的人际环境、读书活动、体艺教育。  相似文献   

11.
赵海燕 《教育探索》2001,(10):16-17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有“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在“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致力于教育事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他的教育思想与方法集中反映在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与事迹的语录体著作——《论语》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教育传统思想。当前,“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呼声之中,不乏极端的倾向,这就是对我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割裂与忽视。其实,孔子就是我…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文章仅以一管窥豹,从教育宗旨、教育原则、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了论证。同时,针对我国教育现状中“教育不公”、“‘伪’因材施教”以及“启发‘误’导”等现象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3.
以“仁”为本是孔子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他主张把学生的“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孔子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外王”即“弘道”,就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社会本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孔子思想及其教育活动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而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归趋。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是继孔子之后我国教育史上第二个获得“教育圣人”(郭沫若语)称号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他的许多教育思想,特别是乡村教育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联系到今天我国农村教育实际,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论主要来源于其长期的教学实践,有着很强的实用性,“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对象的所谓“材”,是个体诸方面因素的综合,孔子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学生的性格,他还注重分析了了解学生的智商,学习的进度,志愿与兴趣,专业特长等各个方面,掌握学生的这些个人特点,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相似文献   

16.
孔子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即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孔子在开展私学教育中,最首要的贡献就是他所倡导的“有教无类”思想。依据这一思想,教育对象突破了奴隶主阶级的有限范围,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教育机会。孔子教学有固定的场所,对象广泛,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内容主要是传授“仁”的具体形式,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一问一答法,弟子问,孔子回答。教师通过回答来传授知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知道“仁”之后照着做,最后达到孔子,的“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孔子及《论语》论师道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中国封建统治者封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还是中国师道理论的创始人,也是践行中国师道的楷模。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仍然有许多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 ,主张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不论学生的出身、地域、年龄以及天分、种族、品性 ,都能受到教育 ,并能因材施教。这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今天 ,重新认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 ,将对教育观念的更新 ,教育平等思想的落实 ,具有深远的启示 ,也有助于架构 2 1世纪我国新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吴玲 《中国德育》2008,(11):93-93
在我国教育史上,首次以私人身份从事讲学活动,而且影响最深远的,当为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昭示着孔子这位大教育家的成就。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教育有类”,也就是说,受教育的权利并不是人人皆有,能够受教育只不过是少数贵族们的特权。孔子却逆当时之潮流提出了“有教无类”  相似文献   

20.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闪光的部分,主张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不论学生的出身、地域、年龄以及天分、种族、品性、都能受到教育,并能因材施教。这在当时具有计划时代的意义。今天,重新认识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将对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平等思想的落实,具有深远的启示,也有助于架构21世纪我国新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