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清入关以后,在中枢机构设置上沿袭了明代的内阁制度,但"沿明制"并非清代阁制度渊源的全部。清代内阁有其自身内部机构的制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努尔哈赤时期的文馆,由文馆而内三院,再由内三院发展为内阁。或者说,清代内阁是后金政权自身机构的发展与明制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目前一般报刊,对各国统治阶级的最高行政机关,往往称为“内阁”。不管是首相制或者是总理制,当他们组成政府部门的核心时,总称之为“组阁”。为什么要译成“内阁”?内阁这个词有什么出典呢?笔者略做考查,试言其始末。最早是在唐玄宗时,开始在宫廷内阁设置翰林学士,这  相似文献   

3.
目前一般报刊,对各国统治阶级的最高行政机关,往往称为“内阁”。不管是首相制或者是总理制,当他们组成政府部门的核心时,总称之为“组阁”。为什么要译成“内阁”?内阁这个词有什么出典呢?笔者略作考查,试言其始末。最早是在唐玄宗时,开始在宫廷内阁设置翰林学士,这原是一般行政系统以外的差遣,不计官阶,也无官署,只是在宫廷内的学士院住宿,以待皇帝不时宣召,代皇帝起草文件。当时李白就任过这个官衔。直到唐德宗以后,翰林学士这个职务才日趋重要,由于兼有顾问、幕宾、清客的身份,整天不离皇帝左右,常有进言的机会,有希…  相似文献   

4.
在罗斯福时代,美国黑人的政治力量显著增高,参与联邦政府决策的黑人数量不断增多,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36年夏季,“联邦黑人事务委员会”或曰“黑人内阁”出现。“黑人内阁”的一系列活动提高了广大黑人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它本身也成为黑人政治成就的象征。  相似文献   

5.
论布吕宁和他的“总统内阁”陈晓春关键词魏玛德国,布吕宁,总统内阁魏玛共和国,这个德国历史上议会民主制的首次尝试,只经历了短短的14个年头便寿终正寝了。这一民主制度过早夭折的原因何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的史学家们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6.
7.
民国内阁摄政制度由《大总统选举法》产生,摄政内阁每出现一次,国家就会遭受剧烈的动荡,从民初的六次内阁摄政历程可以看出,辛亥以后民主共和制度逐渐消亡,从最后一届摄政内阁的幻灭以及南方党军体制在全国的胜利,可以看出一个更加符合历史潮流的制度正在中国兴起。  相似文献   

8.
一、班级管理“内阁”制的出台背景 班干部队伍是一个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班级的班风。因此,培养一支素质高、作风好的班干部队伍,是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9.
内阁是英国政府的首脑机关。内阁办公厅的设立使内阁文件得到系统地管理,逐渐形成《英国内阁文件》。该系列档案详尽收录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英国内阁的各类文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国内外的学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10.
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和温家宝的融冰之旅,使小泉内阁时期降到冰点的中日关系出现回暖迹象;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和胡锦涛的暖春之旅,标志着中日关系由寒冬进入了暖春;麻生内阁基本上沿着安倍、福田内阁的对华路线前进,使中日关系保持了之前的良好发展态势;鸠山内阁是日本改朝换代后民主党执政的第一届内阁,在对华关系方面较之自民党政府表现得更为积极、友好;菅直人内阁期间的撞船事件使中日关系开始降温;野田内阁上演购岛闹剧,中日关系出现拐点;第二次安倍内阁继续右转,中日关系再次结冰。  相似文献   

11.
12.
历史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是有其复杂的发展历程,如英国君主立宪制中的责任内阁制,从其产生到发展为宪政意义下的"责任制"政府经历了至少200年的时间,但是我们的教科书由于自身局限往往会简化这一历程,文章以介绍"责任制内阁"发展为载体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每接手一个新班,为了尽快组建自己的内阁,又不想受前任班主任的影响或自己直觉的干扰,于是常常制造事端来观察这帮孩子,以便量才录用。哇——教室里好乱啊!第一个推开门的佳佳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瞪大着双眼,嘴巴也张得大大的。是啊,教室里是够乱的——课桌横不成行,竖不成列;凳子东一张西一张,更有的横躺在过道里睡大觉;垃圾桶也倒在地上,里面的垃  相似文献   

14.
责任内阁制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是近代国人在中国实行政治现代化的尝试。唐绍仪内阁倒台原因,主要是他任总理期间,与袁世凯、内阁要员、部分议员、帝国主义等关系紧张:更是近代中国不具备实行政治现代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明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及丞相,下辖六部。洪武初期,中书省除了拥有执行权、封驳权以外,还负责接收章奏并进行初步处理。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了若干限权措施。此后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的职掌主要是奏事建言、受敕执行、推荐官员、御前引见等。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所以,明初主持中书省省务的大臣无一善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来,还把不许设相的规定写进了《祖训》。  相似文献   

16.
明朝内阁制度的建立,使相权融入皇权。阁臣参预机要,最初的形式是与皇帝"面议"朝政。阁臣"票拟",一般受制于"九卿之成案"和"司礼监粗写事目"的双重约束。而司礼监代行"批红"之责,对阁臣的票拟之权,更是一种严格的限制。明世宗压制宦官,造成内阁的权力扩张,突破了宦官尊于阁臣的体制,侵夺了九卿的权力,造成权力失衡,从而导致了内阁与皇帝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长期冲突。  相似文献   

17.
在革命与宪政影响下产生的清末内阁,基本上是按照西方内阁建制所组构的一种新内阁,虽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较为浓厚的封建色彩,但本质上已不同于封建专制下的旧内阁,其在立宪依据及阁制的组构等方面,反映了封建专制政体向近代立宪政体趋动的一种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明朝时期内阁形成、发展和职权增大历程,解析了宦官涉政与权力扩张.指出了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的宦官在明朝时期的干政现象胜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内阁政治和宦官政治双轨辅政是明朝独特的政治现象,在明朝中后期内阁和宦官之间为了行政决策权相互攻讦、倾轧,在政务中又相互依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明朝政治的发展.但明朝后期,宦官操控了内阁,导致明朝朝政混乱,政治统治愈加黑暗,使明朝逐渐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9.
明清两代同以内阁为中枢辅政机构,但地位和品秩有别。明代内阁委寄虽重,但仅系侍左右、备顾问的五品侍从机构。清王朝将内阁加以制度化和正规化,升其官秩为正一品。除此之外,二者的差别还表现在阁制、阁规以及内阁的运作方式等方面。而究其原因,实为明清两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所致。  相似文献   

20.
江上县 《考试周刊》2009,(29):50-51
19世纪末英国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英国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内阁权力不断膨胀扩张。本文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不同角度对英国内阁权力扩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英国内阁权力的扩张是否导致议会主权原则的动摇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