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引向社会化、产业化的合作轨道 ,是邓小平“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基本要求 ,也是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和农民 )问题的根本选择。这一过程方向只能是“自由人联合体”。障碍这一过程的因素很多 ,但根本障碍不在“经济” ,而在“政治” ,即“统分结合”下“统”之“超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3.
用意在于将荀子学说中的“统类”思维进行研究,首先概述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心性论(人性论)”与“名实论”的研究进路及重点。然后提示另一个更能深度探勘荀子哲学的进路——“知通统类”的进路。厘清“统类”思维和分类、归纳认知方法的差异。继而采用荀子学说里的重要概念,如“虚壹静”、“唯齐非齐”来呼应“统类”的地位。并举用“礼乐之统”、“仁义之统”说明荀子思想之精微与融通。一般而言,苟子思想对于知识的辨察,与认知心的看重是众所熟知的,比较陌生的是在荀子学说里具备最崇高境界的“统类”思维。荀子所倡议的统类思维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然而荀子称圣人与大儒才具有统类能力。本文主旨在于说明“统类”的精蕴,并阐述“统类”在荀子哲学里的意义与重要性。并且经由苟子“统类”及其哲学之研究,建议重审荀子学说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4.
政治课教学中的“讲”与“练”“讲”与“欲’足辩证统一的。“用”湘罡讲清知识,指导方法;“练”就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记,解决问回。讲与统是两个不同的出学过程,在时间不变的憎况下,讲与统所占时间百成反比,但是R有通过练,才能达到知识的迁移,拜形成能刀。讲...  相似文献   

5.
日常生活中,将“阴”误写作“荫”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是因为不了解“荫”已由多音字改为一个字音的统读字造成的。1985年12月27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和广播电视部联合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审定“荫”字取消了阴平的读音,统读去声。并指出“树荫”应为“树阴”,“林荫道”应为“林阴道”,也就是说,“荫”已不再是多音字了。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名牌”和“名牌战略”,至今没有界定。如今大家公认,商品存在有形和无形商品之分。无形商品的名牌如何界定?假如也存在无形商品的名牌,其“战略”又包含哪些内容?本文就“名牌”、“商标”、“品牌”和“名牌战略”的一些提法,一抒个人浅见。希望借学术讨论,能提高自已认识的同时,有利于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有利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方法论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总体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其方法论属性的效用在拓展学科研究方法体系、丰富和深化学科研究范畴、变革学科发展模式等方面均表现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统整“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工具性和方法论属性、统整“大学计算机”课程在“技”与“能”形成方面的规律、统整“大学计算机”课程沿革中的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知识体系特征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就业观应由“自主择业”向“自主创业”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观的第一次转变,由“自主择业”到“自主创业”则是大学生就业观应有的第二次转变。笔者在廓清创业概念和特性的前提下对两次转变进行了比较,对第二次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阐明,对实现第二次转变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实现就业观的第二次转变应作的思想和素质准备以及全社会应营造的良好环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阐述“大单元”统整式教学的内涵,然后从“大单元”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积极作用出发论述其必要性,最后提出大单元统整式教学的具体策略,包括统整课文主旨、设计跨学科的“大课程”、构建单元“大情境”等,通过多角度分析与阐释,系统论证大单元统整式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大学》《中庸》提出“慎独”以来,“独”逐渐成为心学主要论题。朱子以“独知”说明初萌的善恶意念,阳明以“独知”表达“知外无知”的良知本体,王畿以“独知”表达“与物无对”的良知统体,王时槐以“独几”表达本心不分有无的纯粹经验,刘宗周以“独体”描述统心性、本体即工夫的天命之性。无论哪种“独”,皆有“无对”的特征,但只有合体用、统工夫的“独体”才是真正的“无对”。从常识的独处发展到心学的“独体”,是心学表达终极本体和全体大用的思想高峰。  相似文献   

11.
“情境”是新时期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完整理解“情境”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前提。基于中西方学界对“情境”的不同认识,分析指出完整理解语文课程中的“情境”应在新课标整体框架下进行,在与2011年版课标的比较中理解其发展,重新梳理“情境”类型与含义。教学实施时,应确立语文课程“情境性”理念,统整课程内容,设计统整的、系列的学习情境,优化评价情境。  相似文献   

12.
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好合作性学习的关键在于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运用“分”与“合”两种形式,取长补短。“分”与“合”的运用,应该做好必要的准备;运用的基本原则是合着想、分着做;运用的具体方法是采取“分”与“合”的不同形式进行分层次训练和进行学习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中国诗学中“志”与“情”有着复杂的关系,熊十力先生从哲学的立场提出“以志统情”的观点。志是心之所存主;情虽缘物而生,若能体现本心之德,则须与志相协。以志统情既是对宋明理学性情观的统合与发展,又体现了熊十力先生作为哲学家的独特诗学观。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江南机器集团公司五分厂党政领导班子从“增强职工合力,提高企业活力”入手,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融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到三个文明一起抓,两项成果一起要,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2003年该厂连续三年被评为“湘谭市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湘谭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湘谭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齐抓共管,让“软”措施变“硬”在该厂,党政主要责任人是分设的。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们深刻认识到:党政分工不能分家,分责不能分心。由于有了这样的认识,该厂的思想政治工作多年来出现了齐抓共管的格局。一是生产经营指标和思…  相似文献   

15.
吕谦 《四川教育》2004,(2):41-41
现代人偏好“6”,崇尚“8”,无外追求“顺”的祈福与“发”的谐音,是一种愿望,或者不过仅仅是时尚而已。中国古典哲学,“三”十分扯眼。《墨子&;#183;非命上》提出“三表”,以为判断是非真假的标准和依据,是墨家认识论方面的术语。汉时董仲舒的“三统”,是他的历史观学术名词,“统”谓自成体  相似文献   

16.
邹衍、陈寿、司马光、朱熹等人均谈及“正统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否认“正统论”.王夫之认为天下只有一治一乱之变,没有什么正统与不正统.“天下非一姓之私”,看问题要从“大公”的立场上去看.虽然王夫之否认有“正统”,但他认为有“正”和“统”的区分.“正”就是传嫡传长,前代君主的遗嘱.“统”就是统一,统一了就是“合”,是“治”;不统一就是“离”,是“乱”.统有合离、治乱;正则在于各人言行.以下是作者对王夫之评价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课程统整”及其教学“课程统整”是近几年来由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推出的一项小规模的教育改革,目前只有4所学校参加实验,但实验效果却令人鼓舞,被认为是“突破了填鸭教学”。因此,该实验受到了教育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所谓“课程统整”(以下简称“统整”)实  相似文献   

18.
命题者给两道题提供的答案分别为C和A。很显然,命题者都把“唯”读作“wěi”,这也许是受了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的影响。但作为国家语言规范文件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却是这样注音的:“唯wéi(统读)。”“统读”,表示此字不论用于任何词语中只读一音。  相似文献   

19.
“全”是既有分配解又有聚合解的总括副词。“全”在单用时根据不同的谓项,或作分配解,或作聚合解。与表统指的表达式共现时,如果一个统指表达式单用时既可以作聚合解又可以作分配解的,“全”与之共现时则作分配解;如果一个统指表达式单用时是总括整体的,那么“全”与之共现时也总括整体。与逐指或任指表达式共现时,“全”作分配解。有时还起到提供量化动力的作用。“全”与“凡(是)”搭配使用,还起关联结果的作用;与“都”搭配使用时的位置比较灵活,可前可后。  相似文献   

20.
由“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观的第一次转变,由“自主择业”到“自主创业”则是大学生就业观应有的第二次转变。作者在廓清创业概念和特性的前提下对两次转变进行了比较,对第二次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行了阐明,对实现第二次转变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大学生实现就业观的第二次转变应作的思想和素质准备以及全社会应营造的良好环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