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翻译中的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英美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于是涌现出大量英文汉译、汉文英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存在,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有意误译与无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通过大量翻译实例的对比,提出读者在读译文时要了解原文和译文的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译者在译文时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2.
王薇 《时代教育》2014,(11):172
本文主要谈论林纾前辈在翻译中的误译问题及其因素,并将误译归为两大类: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无意误译"受到翻译者自身的局限,是一种错译。"有意误译"是翻译者翻译时的一种策略、方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政治的不断完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随之涌现出大量英汉互译的翻译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也不乏误译现象的出现,因此有必要从无意误译与有意误译两方面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并基于这些原因探讨其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化预设是指被交际双方省略了的,已知的,互明的,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信息界。然而在跨文化交际时,对源语文化预设的无知可能会导致误译。有意误译则是译者从源语与目的语文化预设碰撞后所产生的创造性的叛逆,有意误译因而有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误译在翻译过程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行为,但却被众多翻译工作者排斥并全盘否定。本文本着对误译重新阐释和唤起翻译工作者重新认识误译的目的,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用例证的方法阐述了误译在英汉互译过程中的含义及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翻译中的有意误译或者称曲译,往往源与其背后的深刻文化根源。具体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特定翻译目的,目标读者接受能力的考虑,译者的翻译风格和个人经历等。通过译者自己对译本或翻译的阐述可以看到这一过程中译者的个人经历、动机目的、知识背景、社会期待、价值标准、文化类型等等因素是如何进入翻译文本的。  相似文献   

7.
宋燕  魏天睿 《英语广场》2023,(17):25-28
在文学翻译领域中,由于误译的存在,准确性与流畅性均不尽人意的译作比比皆是。翻译理论家谢天振将误译分为无意误译和有意误译两类,本文以《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李育超译本为例,对两类误译现象进行举例分析,探究误译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误译,希望译者能从中总结经验,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8.
由于传统文化等客观因素以及译者主观因素的影响,翻译中的误译是不可避免的。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以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层面迈向了广阔的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给予翻译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我国的翻译研究要全面反思中外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从而找出一条基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又借鉴到西方先进翻译理论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误译在翻译实践中是不可避免的。有意误译是译者有意为之的一种翻译策略,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文化角度考虑,意识形态操纵了翻译策略,译者为特定的政治立场服务而有意政治误译。文化过滤为有意误译提供了文化理据,成为原语文化被译语文化接受的有效途径。有意文化误译的手段有文化形象替换、文化信息的丢失、省译和删节。  相似文献   

10.
以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归化与有意误译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认为归化与有意误译都是以译者的主观故意为特征,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归化策略所生成的翻译大都为有意误译,但有意误译并非都是归化所致。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翻译,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各个民族文化的特征.翻译作为一种创作性文化活动,植根于两种不同的异质文化,成为误译的发生场所.文化间性强调文化间性特质,关注意义变异现象的研究.文化间性作为透视文化的新视角,使误译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不可避免性.文化间性实际对自我和他者进行辨证思维,误译作为文化现象得到辨证的解读,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积极性误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误译分为积极性误译和消极性误译两类。积极性误译指的是译者为了完美再现原文的风韵而进行的创造性翻译,虽与原文在形式上并不完全对等,但却能传达最为重要的信息。积极性误译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出于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积极性误译;由于文化缺省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由于英汉各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积极性误译。  相似文献   

13.
This thesis centers about the faithfulnegs in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It comprises three major parts.Part one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Part two puts forward the difficulties concerning faithfulness when we translat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Part three explains at length how to achieve real faithfulness.This part consists of two aspects.On one hand,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doesn't mean to give an equivalent correspondence to each word literally.On the other hand,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lso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bring to the readers the feeling tone of the original.In the respect of faithfulness,we should possess the above qualifications,thus we can bring to readers perfectly the same feeling as the original will give them.  相似文献   

14.
邓炼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06-107
目前关于"信、达、雅"的翻译准则对品牌翻译的适用性有诸多争议。从对"信、达、雅"翻译理论的内容入手,结合品牌命名的原则,对译者在品牌翻译过程中求"信"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品牌翻译的过程同样遵循"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诚信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主流精神之一。该文概述了诚信的语意 ,并从多方面缕述了中国文化的重诚信的特色 ,分析了这一特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6.
Kim A. Bard 《Child development》1992,63(5):1186-1197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the ontogeny of the manipulation of an animate object (i.e., the mother) by young free-ranging oranguta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food sharing. The food-sharing context is an important 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bject manipulation skills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5 orangutans, ranging in age from 1 month to 5 years, were videotaped with their biological mothers for 18 hours over the course of 9 months. Systematic coding of the videotapes revealed that even young orangutans, 1-6 months old, used intentional (i.e., goal-directed) behaviors. When young orangutans directed behavior toward the mother in addition to the goal object then maternal responses were positive, resulting in the infant obtaining the food. Intentional communication, evident in gestures and consisting of an abbreviated action directed toward the mother, was found in the 3 oldest orangutans (2 1/2, 3 1/2, and 5 years of age). Cognitive competence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are considered from the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 of Piaget and prelinguistic communication. The ability to use a communicative gesture as an intermediate means in the coordination of actions on a social agent with actions on an object is evident in young orangutans.  相似文献   

17.
忠实,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之一,对翻译实践具有规范作用,对翻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忠实"不等同于"绝对忠实"。借用解构主义理论解构"忠实",只能证明解构主义自身的无逻辑性和虚无性。本文从以下视角来阐释"忠实"的合理性(1)从模糊语言学的视角看"忠实"的审美意义;(2)从论理学的视角看"忠实"的包容意义;(3)从预设理论看"忠实"的规范意义。  相似文献   

18.
忠实原则一直是翻译实践应遵循的最高标准。翻译实践中是否需要百分百恪守这一原则,译者主体性的介入是否会影响到忠实的程度,增减翻译方法的客观存在等一系列现实说明翻译忠实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作者拟通过分析与例证的方法探讨翻译忠实原则的选择性倾向。  相似文献   

19.
李仲月 《煤炭高等教育》2006,24(5):89-90,100
诚信是支撑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社会诚信出现危机,并影响到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诚信缺失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问题。通过对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列举,失信原因的分析,就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进行了探讨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