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次"讲故事、唱红歌、读经典"的活动中,我讲完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后,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故事中蕴含的价值和精神,我又给孩子们打了个比方:当时红军长征路途十分曲折,可它就是一条通向新中国的光明大道,红军队伍就是行驶在这条路上的一列长长的火车,伟大的毛主席  相似文献   

2.
《倔强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马背上的小红军》教学谈江苏省泗洪县西陈集小学曹翠涛沈建飞《马背上的小红军》一文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  相似文献   

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们宁夏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重要一站,宁夏的六盘山是长征胜利前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现在,全国少先队员都在开展各种活动,争当"四好少年"。在我心目中,长征精神就是激励我争当"四好少年"的最大动力。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爷爷:"红军长征时没饭吃,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不吃巧克力呢?"对于许多我们的同龄人,长征已经成为很老很老的传奇故事。然而,随  相似文献   

5.
沿海版教材第八册《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陈庚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全文讲述了在长征路上过草地的时候,一个小红军由于饥饿和疲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作者十分形象地从小红军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去刻画人物.表现中心。教学时,我抓住文章的精髓指导学生品读、质疑,拓展思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每当我听到这样类似的话语时,我总会一遍又一遍地思索,或许是同样表达了我的情感——“红军是最勇敢的,红军是最坚强的,红军是人民的英雄!”下面3个红军长征路上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能让每个人都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不易的,能过上今天幸福生活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红军战士“迎难而上,克服重重困难”的大无畏精神,为建设美好幸福的明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似文献   

7.
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爷爷讲红军长征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红军的理解越来越丰富。2006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在隆重庆祝这一伟大胜利的时刻,我无比的兴奋,更让我感慨的是70年前那悲壮的历史,造就了红军无坚不摧的伟大精神!1934年10月,红军被迫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进  相似文献   

8.
红军长征中,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一共三百六十八天,有十五天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有二百三十五天用在白天行军上,十八天用在夜间行军上。在总长约八千一百公里的路上,只休息了四十四天,平均走三百六十五华里,才休息一次,日平均行军七十四华里。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积雪,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一个省,占领过大小六十二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军队从来没有到过的。红军长征的有关数字$北京大学附小四(9)班@田婧…  相似文献   

9.
回顾红军长征苦难辉煌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生动写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在长征路上,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带领广大红军将士战胜了一切穷凶极恶的敌人,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0.
“啊!真酸!不干了。”我和爸爸刚爬山一刻钟,我就忍不住叫了起来。“你才走了一会儿,腿怎么就酸了?红军长征要走二万五千里,他们怎么坚持下去的。”说完,爸爸就开始讲起了红军长征的故事。由于平时我喜欢听一些关于历史方面的故事,所以我听得津津有味。但爸爸讲得并不具体,根本满足不了我对知识的渴望,我想去书店找些关于红军长征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胡燕  胡阳 《家教世界》2023,(3):45-46
<正>在“红军我知道”主题教育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很多红军叔叔的故事,对红军的事迹充满了好奇。因此在家园合作交流中,幼儿园也邀请了从部队退伍的爷爷、奶奶来园讲述红军的英勇故事。爷爷、奶奶亲身经历的部队生活,让孩子们对“军人”充满了敬仰与崇拜。寻着孩子们的好奇和兴趣,我们在班级投放了绘本《送鸡毛信的海娃》,并在孩子们自主阅读基础上进行了阅读活动。  相似文献   

12.
《马背上的小红军》记叙了在长征路上,一位小红军战士牺牲在马背上的故事。课文既没有波澜壮阔的长征场面,也没有刻画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只是通过小红军“骗”陈赓这一事例。从侧面反映了长征的艰险,以及上下两代人对革命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紧扣“骗”字设计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全文,从中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找出“骗”的原因 1.从全文入手,让学生细读全文后思考:课文写谁“骗”谁?一共“骗”了几次? 2.小红军为什么要“骗”陈赓呢?(先因为陈赓两次要他骑马;接着是因为陈赓要与他同行;然后是因为陈赓要给他“一小包青稞面”)。3.文中对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以及对环境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分析中了解到:小红军“黄黄的小脸”说明他十分瘦弱;“一双大眼睛”告诉我们小红军  相似文献   

13.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个掉队的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肯骑陈赓的马,不肯吃陈赓的青稞面,最后昏倒在地的故事,反映出红军战士在长征艰苦生活中患难相助、生死与共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赞扬了红军战士一心为他人的崇高品质。这是一篇老课文,几年前我曾讲过几次,当时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4.
《倔强的小红军》记叙了陈赓同志回忆的一件往事:红军长征过草地时,一位小红军由于饥饿、疲惫牺牲在陈赓的马背上。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根据本文特点,确定其教学重点为:从对话中领会小红军心里想的是什么,进而体会到小红军一心为别人着想,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的高尚品质。为突破重点,可采用“以读为本、感悟探究”的方法,大致步骤如下:一、创设情境《倔强的小红军》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上课时,在学生交流资料的基础上,播放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影视片断。学生欣赏后谈所见所感,不知不觉中生成一…  相似文献   

15.
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胜利会师60周年.毛泽东曾经说过:“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长征虽然已过去了60年,但长征这部壮丽的史诗,依然闪耀着夺目的光辉,红军战士们的百折不回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仍然是激励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的动力.红四方面军长征的第一站就是绵阳市境内,至今在江油、梓潼、平武、北川等县,仍然留下了许多红军石刻标语,流传着许多红军的动人故事.那么,红军长征在绵阳市内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战斗呢?  相似文献   

16.
《三人行》     
一、阅读提示课文是短篇小说,作者以“行”为线索,叙述了长征路上三位红军重伤员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走出草地的故事。课文通过具体的动作、神情、语言和心理的描写,随着情  相似文献   

17.
我班有个孩子叫小春,平时总爱跟在老师身后,像一条小尾巴。由于她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慢,经常挨我的批评。有一天,我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美丽的风筝》的故事。故事中说,有一位小姑娘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了一只风筝想送给她的妈妈,可在回家的路上她被汽车撞伤了。我讲得非常动情,孩子们也听得非常认真。第二天,我正在收拾玩具,只见小  相似文献   

18.
<正>于都河畔,长征渡口,我站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向革命先烈们致敬。这次,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通过参加此次红色教育活动,我被革命先烈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我的思想得到了洗礼与升华。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是一片充满昂扬斗志的热土。苏区时期,30余万人口的于都县,几乎每5人中就有1人参加红军长征;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1名于都籍烈士倒下。滔滔于都河,  相似文献   

19.
一、长征路上,红军召开了许多重要会议。其中主要的,图中都能找到(请在各空格中填上合适的字)。  相似文献   

20.
《家教世界》2014,(7):13-13
爱中国革命史,最爱陕西面,美国小伙潘亚当,骑摩托重走红军长征路。他从红都江西瑞金出发,沿着当年红军的长征路线,经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省份,最终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历时90余天,行程8000多公里。潘亚当试图用双脚丈量这段久远的传奇,参与并记录这段长征路上正在发生的变化。“这才叫世界啊”潘亚当是在高中历史课上知道中国长征的,当时他觉得,这更像是一个难以超越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