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鲁迅先生谈到他弃医从的原因时。曾回忆其在日本医科学校的一次经历:课问放的画片中,一个中国人被绑在中间,即将砍头示众,而旁边则围着许多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欣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呐喊〉自序》)。于是。他放下了解剖人们肉体痼疾的解剖刀,拿起了解剖人们精神的痼疾的解剖刀。他的小说对麻木、愚昧的“看客”作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并形成了一个“看,被看”的基本模式。因此,了懈鲁迅小说中的“看”,可以说是找到了一把解读其作品的好的钥匙。[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大学生的必修思政课,具有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作用。然而,育人者必先受教,“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思政课教师素养传统的“六要”的一种挑战。思政课教师不仅应守正“六要”,而且应创新“六要”,从而提出并满足“第七要”,即法治(素养)要高。尤其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精通法律知识、深谙法律本质、养成法治思维、善于运用法律,这对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仲  蒋岭 《学子》2012,(3):37-38
微型课是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主要特征表现:“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了学生的参与,而是授课教师15~20分钟“独角戏”式的教学流程演示。这样的“独角戏”并非是自己在“演”,而是要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虽没有学生现场的“生成”,但教者要做更多的课堂“前期准备”。因为“微型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预设生成”是每堂课必须经历的,我们课前的“预设”都希望在课中能够“生成”,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生成”决定这堂课成功与否。但是,并非所有的“预设”都能“生成”。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当学生不能顺利出现“预设生成”时该怎么办?笔者认为要看预设的内容而定。如果是本节课中不可缺少的、比较重要的知识点或比较重要的方法等,那么一定要想办法促使其生成。那么,在课堂中怎样促其生成呢?笔者经深刻反思想到了以下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编辑附议“文枪”说白了,就是通过给别人写稿,并收取一定报酬的人。从表面上看,“文枪”似乎无可厚非,因为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有付出就有回报。但是,稍作分析,就能找出其中的“破绽”:买稿者出钱买得文稿,好像是等价交换,其实他是在作弊,因为他买文稿的目的不是自己“消费”,而是用来充当自己的成果,显示自己的能力,去达到另外的目的。这事实上就是剽窃他人的智力产品,也是一种作弊行为。“文枪”出卖自己的文稿,替别人做嫁衣,从买与卖这一交易过程看,他好像是吃亏者,其实他十分不负责任,因为他的作品被卖出之后,不是用来为社会作贡献,而是被用来冒充顶替。这是他对自己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如今,我们已经入世了,有约束了,不讲诚信,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要少些,也应该逐渐加以杜绝。  相似文献   

6.
王梓 《今日教育》2009,(10):21-21
今天,在一些学校的管理中,管理者不断地“拿来”那些所谓的“前沿理论”用于自己的学校。结果,不但管理没出成果,连学校和老师们也迷失了自我。所以,管理者不能一味向外看,更多地是要向内看。看清了自我,以及学校的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拿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各位来宾、各位观众。各位同学,大家好!“拿氏兄妹”“欢聚一堂”特别节目现在开始!(鼓掌)下面有请Mr.Bring。Mr.Bring:大家好!我是Bring,中文名字是“带来”、“拿来”,我的用法是把人或物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即从远处拿到近处)。请看我的表演:[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作为“日常事实”的看课,评课活动其实大有讲究:看什么,怎么看;评什么,怎么评,都值得研究。要想使自己真正通过看课,评课活动得以自我提高,看课者必须善于计划和反思。准备看些什么,看细节,看幼儿,看教师,看策略还是看互动,看者只有具备了大致的“看”的框架,才不至于看不出道道,不至于在评课时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9.
现在的孩子真是让人捉摸不透,他们做的有些事情着实令人费解,可能是生活时代的差异吧。就拿儿子最近的吃饭来说,每次去餐馆吃饭,他总至少要两份饭菜,即便是我们这些“陪吃人员”吃得饱饱的他也不会放过,还得装模作样地吃上几口。我们将这一份多余的饭菜戏称“看饭”。为什么孩子自个儿吃饭的同时还要点一份“看饭”呢?这多浪费啊!可在孩子的眼里,这份“看饭”是对他“面子”的一种维护。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不能绝对地认为哪种教学方法好,哪种教学方法不好,要根据情况来确定具体的教法。“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我们在选择教法时要看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等不同情况。就拿人们普遍推崇的“启发式”教学法来说,也并非是通用的万能法,这里面有个适  相似文献   

11.
王燕 《现代语文》2014,(2):65-66
近日听了一节高一的阅读教学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执教者从写泪的诗句导入,接着概述文本的故事情节,然后把重点放在品读两处观众的辱骂和攻击。分角色朗读后,执教者由这些“麻木而嘲讽的笑”而延伸到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祝福》中的“有些老女人”,《药》中夏瑜被杀时的围观者,《示众》中的“看客”,据此而得出结论,观众冷漠麻木。然后品味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笑”,“一滴泪”的内涵,美与丑的对比……  相似文献   

12.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在领导、同行或评委面前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某一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因为“说课”不仅要涉及到一堂课怎么教,而且还涉及到这样教的理由,因此“说课”是保证教学科学性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也是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省和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激趣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主张“拿来主义”的他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种观点给我们数学教师的启示:数学课堂激趣也可多点“拿来主义”。即教师从各个方面“拿来”(收集)信息并进行筛选,吸收其中的有用材料,为数学课堂服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获得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听课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听课不能盲目听,听课也要“备课”。当然这种说法听起来令人不可思议,听课就听课,干嘛还要先去备课?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当然这个备课,不能像授课者那样备课,但听课前总要大体了解一下授课者这节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这就像我们平常看戏,事先要了解一下剧情,看电影、电视事先先看一看电影说明、看一下电视报,了解这一集的大体内容一样。否则就是盲目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老婆婆,年年的除夕要我给她做一件事,她拿来一叠红纸和笔砚要我“写春”。裁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红纸上,我用蘸饱了墨汁的羊毫笔,竞也痛快淋漓地挥毫一番。当我每次写下那“福”字“春”字的时候,心里不免想到,如果不是因为还有个守着旧习惯的老婆婆的话,像我这一代的人,在目前的这种生活下,怎能有机会练毛笔字呢!我的毛笔字虽有如春蚓秋蛇,但还是很高兴写,它使我温习了旧的岁月。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注意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分”与整体上的“合”的关系,“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有机融合。在历史教学中,无论何种课型都要注意处理“点”与“面”的关系,也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逻辑上的“分”与整体上的“合”的关系,“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终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朱熹关于“比”的解释。这种解释指出,“比”是拿别一事物打比方来说明要表现的这一事物。“比”首先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来用的,可分为比喻和比拟。  相似文献   

18.
这四个词都有“拿、取”之意,bring指把人或物从别处带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译作“带来”“拿来”;take指把某人或某物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拿到别处。译作“带走”,“拿走”。bring与take是一对反义词,方向性都较强。通常是  相似文献   

19.
一、学会听课 教师都很赞同一个观点,即“看课”。看,自然有欣赏的意思,意即带着自己的思维走进课堂,观看师生互动的全过程。这里的“看”,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看看”而已,而是要用心看、用脑想,不光看教师的预设,更要看课堂的生成;不止看教,更关注学;除了方法,还要感悟教者的理念;除了不足之处,更多地是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亮点等,这些都是一个听课者应当具备的素养。  相似文献   

20.
叙事学除了研究“谁说”、“谁看”之外,还要研究“谁听”。“听”,似乎是被动接受,但却也会对“说”发生不小的作用。小说的叙事一定要有对象,这在叙事学上叫做叙述接受者,简称受述者,也就是听者。任何一篇小说的受述者都不是单一的,正如同叙述者不能等同于作家,受述者也不能等同于读者。受述者一般在故事之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