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苏秦始将连横》是《战国策》中的名篇。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学术界对这句话中的“秦”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指的是秦国,如刘忆苎在《战国策选讲》里解释道;“他(指苏秦)既不满意家人的态度,但又不敢怨恨他们,而把造成这种情况的罪过归于秦国不采用他的建议,以致不能‘衣锦还乡’,博得家人青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这个“秦”字指的是苏秦自己,如杨公骥在其《中国文学》第一分册里译为:“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呀。”此两种意见,孰是孰非?我认为当以后者为是。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现行初中语文第五册选收了元朝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对小令中的标题“秋思”之“思”,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以及众多古诗文选本都没有注释。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把“秋思”的“思”或解为“思念”,或解为“思绪”,或解为“思乡”,有的甚至不做解释。笔者认为,教材、教参和有的教师没做注释或解释,有当注未注之嫌;而有的教师把“秋思”之“思”解为“思念”、“思绪”、“思乡”之“思”又皆非“思”的确诂。笔者据古训,揆文情,认为“秋思”的“思”字是“忧伤、哀愁”之义,“秋思”是说“秋天的忧伤、哀愁”。现把拙见胪陈于下,就正于方家达士。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是一篇传统教材,历来脍炙人口。教科书对“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这样注释的:“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举、胜,都有‘尽’的意思。刑,以刀割刺,用作动词,即杀。”对“如”字照录,无解。课后设计的练习中,有一项是让学生解释“如”字的。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的答案是“好像”。笔者认为不妥,把“如”字解为“好像”,句意不通。这个“如”字究竟该如何解读,好多资料避而不谈,一些老师也只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人们都把我说成是最小的正整数,用古人的话讲是“数之始”。其实,我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由我组成的词和成语多达数百个,这是因为我有十多种解释的缘故。我和其它数是一家人,你们要一视同仁(这句中的“一”是“同一”的意思)。最小的正整数一名最小的自然数(句中的“一”是“另一”之意)。别看我小,可我经常被诗人用在诗中,如  相似文献   

5.
省编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课《深切地怀念敬爱的董老》,附有董老的光辉诗作《九十初度》。编者对诗的第二句“吾生多难感蹉跎”的“蹉跎”一词是这样注解的:“蹉跎——这里是挫折的意思。”我认为这个注解是值得商榷的。《汉语辞典》蹉跎一词的第一种解释是:“失足颠踬,如‘中扳蹉跎’(见楚辞)”。第二种解释是:“谓失时,如‘年已蹉跎’(见晋书)。”《新华字典》上则直接解为“把时光白耽误过去,如“‘岁月蹉跎’。”我们现在用“蹉跎”一词常用它的“空过时光”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6.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六册廿三课《陈涉世家》一文中,对“死国可乎”一句中“死国”的注解是“为国事而死”,参阅以往初中课本以及其它资料,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较权威性的注解,都把这一句中的“国”字注解为“国事”,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国”字应该解释为“楚国”才比较  相似文献   

7.
这条成语最早见于汉代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刀目张。”全句的意思是很明白的。但因一“举”字,产生了异议,影响了对全句的理解。如:《现代汉语辞典》解为:“提起大绳子来,一个个网眼都张开了。”《汉语成语小辞典》解为:“提起网上的大绳,网眼就都张开了。”两部辞书,都把“举”解为“提起”。实际的情况是;把“纲”提起,网眼不但不能张开,反而闭合得更紧了。这是有悖于郑氏原意的,而且理论上也说不通。查甘肃师大《汉语成语辞典》:“提起鱼网的总绳一撒,所有的网眼都张  相似文献   

8.
《滕王阁序》中有言曰:“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教材对此句的注释是:“意思是说,文坛上众望所归的孟学士,文章的辞采有如蛟龙腾空,凤凰飞起(那样灿烂夺目)”;“王将军的兵器库里藏有锋利的宝剑”。我认为这种解释欠确切,其不妥之处有二:一是把“武库”译解为“兵器库”欠确切,与文章骈俪对偶的句式特点也不相吻合。二是把“紫电清霜”译解为王将军“兵器库里藏有锋利的宝剑”不确切,没有解释出“紫电清霜”在句中的用意。这是个对偶句,组成对偶句的两个分句又是两个倒装句,句子的谓语“腾蛟起凤”和“紫电清霜”,…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呢?下面是我在指导学生解释《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词的做法.一、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弄清字义,在“负荆请罪”这个词语中,“负”与“荆”两个字是较难理解的.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负”是个多义字,这里应解释为“背着”“荆”是一种落叶灌木,是古时用来打人的一种刑具,应解释为“荆条”.学生弄懂了这两个字,就为理解整个词语打下了基础.二、读课文,以句解词.待学生弄懂了词语中的关键字后,我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有关段落,找出能具体说明“负荆请罪”的一句话,划上“~~~”.学生较快地找准了这句话:“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  相似文献   

10.
“得”与“着”两个字都是多音字,而且每种读音又有多种意思。所以,学生学起来很吃力,教师也只能凭借教材,帮助学生慢慢地积累。   可是,在教学当中,我发现在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教科书中,有两处注音不够准确。   一处是 24课《我和姐姐争冠军》一文中“……总之不让姐姐摸着我的规律。”其中“着”在文中的注音为“ zhe”。我认为不妥。因为,在字典中对“着 (zhe)”的解释为:“用在动词后面: 1.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走~,等~; 2.表示存在的方式。如:桌子上放着一本书。”显然,这两种解释都不符合文中的…  相似文献   

11.
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六六三期载温公翊《“俯身散马蹄”试释》一文,对他纠正黄节、余冠英二位先生释“马蹄”为“射帖名”的失误,而径直解为一般意义的马蹄,欣然赞同。但是,温文对“散”字的解释,反而不如黄、余二位先生原注好。 黄先生把“散”释为“涣”。涣,有“离散、散开”之意,这解释离曹植《白马篇》中“俯身散马蹄”句的原意相去未远。余先生把“散”释为“碎裂,摧毁”,实在是后出转精的真知灼见。我结合原诗文意,曾把余先生的解释加以变通,将“散”字解释为“射散、射碎”。温公翊同志否定黄、余二家,尔后旁征博引以证明把“散”理解为“放”才对。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人们都把我说成是最小的正整数,用古人的话讲是“数之始”。其实,我是汉字中最简单的字,由我组成的词和成语多达数百个,这是因为我有十多种解释的缘故。我和其它数是一家人,你们要一视同仁(这句中的“一”是“同  相似文献   

13.
“酱”正释     
鲁迅的小说《高老夫子》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辈正经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的”。有人认为一个“酱”字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因为一般正经人的口中是吐不出“酱在一起”的话。这种说法很含糊,我以为不够确切。酱,词典一般解为调味品,作名词。《高老夫子》中用作动词,这是取意于绍兴一带方言。绍兴方言中的“酱”字有用作名词的,更有不少地方作动词用。如许多人紧挨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论语》的首篇,解读基于教学的“乐”的内涵与价值. 1.学而时习之—一个人的“活学”之乐.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实习、演习”,另一种是“温习、复习”.《教师教学用书》对“学而时习之”的分析是:“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要懂得活解’.”而课文对“习”的注解是“温习”.  相似文献   

15.
浅议“臭”字词义的引伸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臭”字词义引伸与发展的全过程,指出“臭”字除了在作“气味”解那一阶段,偶尔在特殊语句中可解为“香味”之外,一般不作“香”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臭”字取得了“腐臭”这一独立义项,其后更无人将其解为“香”了。近年有人将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解为“香”,显然是一种误解,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16.
程玉庆 《学语文》2002,(5):20-20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描写游子思乡的诗,这自诗明白如话,平淡无华。其中第一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一般都解释为“睡床”,但我认为,“床前明月光”中的“床”释为“井床”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7.
《语文知识》1998年5期《“胈”正解》一文说:《五蠹》中“股无胈,胫不生毛”的“胈”,课文注释为“大腿上的肉”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大腿上的细毛”,泛指人身上的细毛。因为旧《辞海》作“股上小毛也”解,《汉语大词典》也释为“人身上的细毛”。以上对“胈”的解释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未必。因为古人对“胈”的解释原本就不一致,注音也不尽相同。如《广韵》解为“股上小毛也”,而《韵会》则解为“肤毳皮”。还有的解为“白肉也”,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躬胝无胈”注:“胈,白肉也。”其读音,《广  相似文献   

18.
关于“美”字的解释众说纷坛,却陈陈相因。从“美”字之发生境域的角度入手研究,可以探知“美”字的本真意蕴。体现在构形上,“美”从羊从人,“美”的本真意蕴别是一种复杂的意象。在带有羊角头饰的人形这一发生境域当中,同时涵盖了“美”所代表的美学和“羌”所代表的丑学。因此,“美”实乃美学与丑学的合题。  相似文献   

19.
“游”本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深刻揭示了审美体验的实质和中国古典美学作为审美体验论的实质。郝经继往开来,进一步提出“内游”概念,把中国传统美学对审美体验的认识推上了顶峰。“内游”具有四种特性:内在性、情感性、超越性和直觉性。郝经的“内游”说将儒、释、道三家关于“游”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对审美体验作了一次完备的界说和阐述,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李白诗歌《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的首联为“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其中的“晓”字在配套的教参中解释为“早晨”,课后练习也从“晓”的角度设计相关问题,题解注释指出这首诗选自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全唐诗》一百八十卷.其实,这一联中的“山晓望晴空”应为“山晚望晴空”,理由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