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是新近事件的报道,它的存在性、现实性属性显而易见;另一方面,作者要报道,所用的手法总以叙述(描写)为主,而不能代之以议论、说明的手法。这两方面体裁本体特点与写作主体特点的综合,决定了新闻本应是具象性的,加之新闻文体的“倒金字塔式结构”——报道中将新闻最重要的事实置于开端导语位置的原则,更足以说明新闻导语也本应是具象性的。那么,本文为何“标新立异”地冠之以“具象化原则”呢?笔者为此立论,乃基于以下两个事实:一是我国以往的新闻学理论研究中,新闻导语的具象性并未受到足够的研究眼光的注视,更未作为一…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导语?许多人把它简单地理解为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这虽然很不确切,但导语确实是消息的开头。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导语是新闻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的眼睛。它最先被受众所感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因此,新闻记者们历来十分重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导语也一直成为新闻理论主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记者陈先)如果您愿意花两元钱购买一张信用卡,那么在购买商品时,将得到以下方便:俏货优先、电话预约、送货上门、商品保质、保量、保修、保退。(《大华百货公司设顾客信用卡》1984年9月1日(记者蔡赴朝)如果没人说明,你很难相信这是家个体画店。(《个体画店东方艺苑开业》,1985年1月29日)  相似文献   

4.
怎样才能写出精彩的新闻导语?首先,要打破常规,善于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自由地写导语。俗话说:“文无定法”。写导语最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把鲜活的人和事套进格式当中。  相似文献   

5.
当你打开收音机,千篇一律的新闻导语模式会让你感到厌烦:某某会议在某某地方隆重开幕,某某单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这种平淡如水的导语,听起来毫无生气。因此说,一条准确无误的导语,并不就是最好的导语。广播从业者奉献给广大听众的应该是不仅正确无误而且引人入胜的导语。  相似文献   

6.
新闻导语中的六个要素(五个 W 和一个H),不能平分秋色,而要抓准新闻中最重要的要素,突现新闻的价值,是今天的新闻报道向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处于导语中最突出地位的那个新闻要素,我把它称之为“强调性要素”。新闻六要素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在不同的消息导语中处于核心领头的地位,这就要看事件本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导语是一篇新闻作品的脸面和抓手,是最能吸引受众的关键点。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篇新闻作品的质量。而导语的写法多种多样,其在一定时期也引领了一种写作形态,达到了某种宣传效果。近一时期,网络媒体的盛行、纸质媒体的改革深入和与网络的联姻、广播电视的直播形态等,促使新闻越来越“现场化”、“画面化”、“细节化”,推动着...  相似文献   

8.
新闻导语     
导语,是消息特有的一个概念,是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是消息的开头,一般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它要求:一、以经济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或轮廓;二、引出主题以及阐述、解释这个主题的新闻主体来;三、唤起读者注意,使阅读者对某一条新闻先得到一个总的印象,并吸引他继续看下去。导语写作,是消息写作重要的一步。某一条消息能否抓住读者,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新闻界历来注重导语的写作。由于大家都刻意求新,所以导语的表达方式是花样繁多的。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艺术中,为了给观众造成鲜明强烈的“第一印象”,有所谓“亮相”的招数,开场时,演员一出场就来一个特定的造型动作,一瞬之间,精神俱出。新闻导语也应十分重视给读者的“第一印象”,使读者在匆匆一瞥之中,就被勾住,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这一瞥一般指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第一行,甚至仅仅是导语开头的六七个字。 1984年9月,新华日报社在全省开展了“《今日快讯》竞赛月”活动,笔者写的《个体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诗经》紧密关联的“风雅颂”、“赋比兴”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春官》。今人普遍认为“风、雅、颂”是关于《诗经》内容的分类,“赋、比、兴”则是指它的表现方法。笔者认为,因西学东渐而引进的新闻中重要的导语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诗经》六艺中的“赋比兴”三种公认的诗歌表现手法,加以研究运用,为写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新闻作品服务。“赋导语”的运用我们在进行导语写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把新闻精华部分表达得好一些,让它具有更强的美感、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样,平直的枯燥的表白就难以胜任了…  相似文献   

11.
导语是新闻写作的灵魂.当下融合新闻时代新闻生产面临着PGC(专业化生产)与UGC(用户生产)的共生,融合新闻文本"去专业化"的表现形式从导语的写作上就能够清晰地捕捉到.本文认为,当前新闻业消弭"去专业化"危机之一是重塑新闻导语写作的专业范式,维护新闻职业的尊严和新闻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提出导语新闻、无导语新闻,并非标新立异。先说导语新闻。19世纪70年代就在中国出现。19世纪中叶的美国,由于战争的推动以及生产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进步,一些新闻工作者写新闻时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于是出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这一新闻结构的出现,也帮了中国新闻界的忙。因为当时电报技术传入中国,被运用到新闻传播方面。可惜的是,这时的电报技术不大过关,发电讯稿时突然中断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报业编辑干脆卡去尾巴,只留导语。这可能就成了中国最早的导语新闻。  相似文献   

13.
提出导语新闻、无导语新闻,并非标新立异。先说导语新闻。19世纪70年代就在中国出现。19世纪中叶的美国,由于战争的推动以及生产技术和传播手段的进步,一些新闻工作者写新闻时把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于是出现了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这一新闻结构的出现,也帮了中国新闻界的忙。因为当时电报技术传入中国,被运用到新闻传播方面。可惜的是,这时的电报技术不大过关,发电讯稿时突然中断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报业编辑干脆卡去尾巴,只留导语。这可能就成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报纸、电台、电视中,确有不少好的经济新闻赢得了千万读者、听众和观众的心。剖析这些经济新闻精品,人们不难发现,它们叫座的原因,除了其本身的内容外,在写作技巧上,也各有其独到之处,表现之一。就是他选择了一个最佳角度,从读者最近的角度——“你”入笔,叫“你”一读导语,就怦然心动。“你”是读报的对象,是广播和电视的听众或观众,“你”一动心,这条消息就获  相似文献   

15.
导语的写作既要从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有创造性。写法因事而定,因人而定。但是无论采用什么写作方式,都必须照顾全篇的统一、完整、和谐。导语要突出观点,点明主题,力求生动,尽可能写得简要明确,使读者知其要领。总之,写新闻导语时,要尽可能做到“五要”与“四防”。  相似文献   

16.
新颖的导语是特殊的导语,因为它不遵守一般导语运用五个W的规则。这样可使导语生动有力,提高导语的质量。绝大多数新颖的导语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读者对事物的兴趣上,通常是第一段就只交代一个或几个W,至于全部的五个W往往需用二段或者三段交代完毕。从下列导语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什么内容决定什么形式: 问句式导语当新闻报道涉及当时难以解  相似文献   

17.
读报,常发现新闻(又称消息)导语的写作总拘泥于一种形式,尤其是地方性报纸和专业报,给人一种呆板的感觉,读来令人乏味。 出现这种现象,是记者和通讯员忽视了新闻导语的写作,不愿在新闻导语上下真功夫的结果。 有人认为,新闻导语是牵动新闻事实各部分的“中枢神经”,主宰着各部分的运动。因此,记者在写作一条新闻前,是很重视导语的写作,他们往往自行设计出一二十条导语,这是既不算多,也不为奇的新闻写作现象。尤其是今天,电视向报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迫使我们的报纸新闻更要向立体化、动态化、形象化方向发展。要做到这一点,新闻导语的写作更应该引起重视,更应该是多样化,才能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8.
从一条美国凶杀案的新闻导语说起同一条新闻,可以写出三种不同的导语,优劣长短,可以从中分析比较: 【本报消息】凯瑟琳·皮珀,十四岁,约翰·H·皮珀的女儿,住在谢温东街1268号,父亲是一名会计。今天,当她和一位朋友在林肯公园散步时,被一个戴假面具的男人刺死。——这条导语事实清楚,姓名、数字正确,也没有废话。但是事实安排的次序,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这种写法令人不感兴趣,因为小姑娘的名字、年龄,她父亲的姓名、职业、住址,和读者毫无关系,对大家缺乏吸引力。【本报消息】今天,一个十四岁的女孩和她的朋友在林肯公园散步时,被一个戴假面具的男人刺  相似文献   

19.
20.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学问家墨子,有许多学生。有一天,学生子禽问他: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墨子给他打个比方,说池里的青蛙,整天整夜喊,弄得唇焦口燥.却从来没入注意它;但雄鸡每天天亮只叫几声,大家就知道要起身了。因此,说话并不在于多,要紧的是要说到点子上,要有用处。写新闻导语也是这个道理。一条好导语应该是天亮时的“雄鸡一唱”,简洁明了,“只叫几声”就管用。这就是要把报道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出来,一语道破新闻的主题思想;提供信息——“报晓”。报告新的一天的开始,历史又竖起一块新的里程碑。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向读者传递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最忌老一套和空话;生动引人,使人“都很留意”。留意即注意,它是外部世界进入人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吸引了读者,先声夺人,才能使人倾心、卒读。新闻导语如果写得不着边际,噜里噜嗦,那就只能如青蛙的叫喊一般,令人生厌。写出符合这些要求的导语,通常有以下几种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