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天,杜甫拜谒了成都武侯祠,写下《蜀相》一诗。诗歌以"蜀相"作为题目,说明丞相这个身份在诗人心中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登上丞相之位是古代以兼济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杜甫一生就怀抱"致君尧舜上"的梦想,故杜甫主要是借此诗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愿。  相似文献   

2.
范成大治蜀之政绩,可以概括为蜀士归心、为民减负、整军经武、击强抚善、与民共乐等方面。他治蜀颇有成效,由主观因素———古典民本思想和客观因素———生逢所谓"清明宽大之朝"两者所促成。其政绩也可视为宋孝宗较有作为的例证。  相似文献   

3.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薮》),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魄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4.
曾建辉 《考试周刊》2014,(56):40-40
本文详细介绍了《蜀相》教学设计过程,对《蜀相》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做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5.
历史讲堂     
第十一期西蜀岷江流万古东坡皓月照千秋——苏东坡其人其文掠影主讲人:张昌余教授(著名辞赋家、国学家)时间:2009年5月17日14:30地点:成都杜甫草堂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说:"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孙中山先生说:"惟蜀有才,奇瑰磊落。"四川山水之"灵"赋予了四川人才之"杰",北宋四川眉州人苏轼就是其中之典范。该讲座从"博采众善的才士"、"机敏超凡的智士"、"刚柔兼济的  相似文献   

6.
①立论要分辨相近概念的差异。"志向"和"目标",虽然相近,但有区别;构思前不想清楚,作文中心就不会清晰。②运用材料要有鲜明的指向。"蜀之鄙有二僧"的材料,不是不能用来论述"为生活设定目标",而是不能照搬材料中的原话"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正确的做法是将"吾欲之南海"中的"南海"作为"目标"进行强化。升格后的作文很好地做到了前述两项要求。  相似文献   

7.
略论孟昶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最后一个皇帝。其父孟知祥,于934年建立后蜀,在位仅七个月就死了。孟昶于同年7月践祚,至965年国亡入宋,在位三十一年,事实上他的统治与后蜀政权相终始。后蜀史是五代十国史的重要部分,而对蜀帝孟昶为政的考察,则是我们研究后蜀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人认为孟昶同前蜀后主王衍都是睃刻惨毒,奢侈成性的荒淫之主。笔者收集和分析有关后蜀的史料后,觉得孟昶为政时期,总其迹而论是功大于过,为此,有必要根据  相似文献   

8.
战国后期,秦国抓住有利时机吞并了蜀,巴,图谋与楚对抗,以求统一天下。为了实现蜀地的直接统治,秦在统一蜀地之初,在蜀地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封蜀侯,置蜀中,蜀相;移民,筑城;开发蜀土地,山要资源。秦国在蜀地的统治政策可以说是后代羁麽政策乃至土司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9.
《蜀相》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是杜甫颠沛流离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短短八句五十六字,文字简约,但意蕴丰厚。教学中应注重对文字的解读和诗意的领悟,引导学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笔者认为下面几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一、为何题为《蜀相》为方便研究,特录《蜀相》全诗: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题目往往提示着全诗的立意,反映诗人的思想。《蜀相》题为“蜀相”,大有讲究。全诗八句虽然有四句是直接写武侯祠的,但作者的立意在于…  相似文献   

10.
四川方言是西南官话的代表.由于历代移民,尤其是明末清初"奉旨填川"的影响,现代四川方言与明代以前的蜀方言、中上古时期的蜀语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文献出发,对前人所用的"蜀语"、"蜀方言"进行了梳理,提出"蜀语"有蜀人语言、蜀人俗语和方言学著作<蜀语>等含义;而<蜀语>一书又有唐李商隐在明李实之前."蜀方言"一词较为后起.  相似文献   

11.
课内检测一、填空1.《隆中对》节选自《_________·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是________朝史学家________。文章以刘备_______(成语)的故事为史实基础,写诸葛亮纵论天下形势,指点用兵决策,突出诸葛亮"__________"的卓越才能。2.杜甫在《蜀相》一诗中曾以"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赞颂诸葛  相似文献   

12.
蜀王名号考     
典载蜀史语焉不详,唯蜀王名(含国号)勉强能成序列。这些名号隐含不少古蜀史实,向为学界瞩目。从语言学的角度探求其义,则可考证出"蚕丛"即"贵异","柏濩"即"白盍(氐)","鱼凫"即"鱼巫","杜宇"即"籍田","鳖灵"即"巴虎"等,藉此可钩蜀史、蜀语之沉。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在西南地区设立巴、蜀、汉中三郡,初期实行"分封"与"郡县"并存的双轨制,最终则在蜀地全面推行郡县制;张若、李冰两任蜀郡太守对郡县制在蜀地的巩固功不可没。此时,昭通即有部分境域属于蜀郡,秦国蜀郡之设立,实为昭通政区之先河,由此开启了昭通两千多年来复杂而曲折的政区沿革序幕。  相似文献   

14.
今陇南成县存有《世功保蜀忠德之碑》(俗称《吴挺碑》《吴王碑》),其八千余字铭文详尽记述了吴挺家世和他参与的宋金陇蜀之战以及保境筹边、守卫西陲的功绩,远较《宋史·吴挺传》详尽而幽微。依据该碑文献,可以探究吴挺复起经营陇蜀以及在南宋保蜀战略中出现的政争,并深入了解他在战略层面经营陇蜀的系统性、由经营陇蜀厉行改革引发的矛盾与冲突。他复起经营陇蜀之韬略,在三个方面获得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重视。依据该碑刻文献研究吴挺经营陇蜀,要力戒其"溢美"之习,可结合其他史料还原历史真实,以便观点中肯不倚。  相似文献   

15.
关于曹爽伐蜀之动机及其失败之原因, 过去史学界的一些看法都失之肤浅。曹爽兴师伐蜀, 意在建功立业, 为政治专权创造条件。曹爽伐蜀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司马懿及其党羽的破坏  相似文献   

16.
晚宋钓鱼城战役可以放回到当时的川蜀整体防御布局当中进行考察,并可重点从"筑城固守"和"荆蜀相资"两方面探讨钓鱼城战役前后川蜀防御政策的调整,包括南宋朝廷中关于守蜀的争议和具体防御政策的落实,以进一步检讨强本弱末的国策惯性力对于川蜀防御及钓鱼城战役的影响。以钓鱼城战役为坐标节点,以运作其间的人事和制度互动为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钓鱼城的成功坚守与此前南宋政府做出的一系列调整策略有关,而最终之陷落也同样与这些策略的制定和施行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2007,(23)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有着超乎一般人的自制力。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亲自率领蜀军伐魏,魏国大将司马懿采取了闭城休战、不予理睬的态度。他认为,蜀军远道来袭,后援补给必  相似文献   

18.
论曹魏屯田     
在中国屯田史上,曹魏屯田规模之大,剥削之酷,对社会及历史影响之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论述文章很多,分歧也较大。屯田始于西汉武皇开边,利用戍卒、弛刑徒在国疆边缘地带屯垦,生产边防用粮,节省军费运输开支。历代电田无不与国防与用兵相联系。三国时魏、吴,蜀三家都进行屯田,在对崎的沿边地带,如曹魏之于淮南、淮北、陇右,吴之于长江中、下游,蜀之于汉中,则为屯  相似文献   

19.
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相似文献   

20.
锦城一成都: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所在地,位于四川中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历史悠久,2 500年前的周朝古蜀王开明九世就在此建都,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而名成都.西汉时,成都的蜀锦驰名天下,故有"锦城"之称.五代后蜀主孟昶时,在城墙上遍植芙蓉,又称为"蓉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