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与高等教育全面融合,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云平台、大数据采集为智慧教育个性化发展创设条件。通过智慧教育视阈下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模式建设前景分析,从平台、机制、团队建构等方面入手探索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模式,设计智慧教育视阈下高校教育智能评价指标,以推动智慧教育理念、智能评价思维在高校教学育人各项工作实践中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互联网+教育应用软件系统"的功能进化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知识共享理念、知识生成与交互理念、精准个性化与智能化理念等主导的教育应用软件系统及影响"互联网+教育"技术环境发展的路径与功能特征,介绍了六个体现智力共享、学习方式变革、教学组织变革等蕴含"互联网+教育"推动创新发展特征的案例。本文从颠覆性技术是推动社会形态变迁的动力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社会形态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生态的观点,界定了智慧社会是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融合的社会,明确提出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相融合指向人的智慧启迪与培养的智慧教育时代是教育的第三次革命的认识。结合"互联+教育"现象所表现出的教育变革特征,结合未来发展走向,本文提出学习环境工程学会成为教育学二级学科,教育管理学将融入监测预警、干预调控、精准决策等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的趋势。本文还特别强调了动态学习组织将替代班级授课制,传统的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要素结构会被多元化改变,学校的虚实融合无边界的发展趋势以及学习者精准画像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挑战及其对教育学理论继承、发展、创新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给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及新思想的涌现,教育信息化新的形态出现,即智慧校园。通过梳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史,对智慧校园进行内涵分析,并对研究和建设现状问题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和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智慧教育以全新的视角,为幼儿、教师、家长带来了新的体验,对幼儿园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就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幼儿游戏、教学活动融合,打造符合幼儿学习发展特点的智慧化游戏活动环境,发挥智慧教育的特殊作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进行介绍交流。  相似文献   

5.
未来教育是一场以“学”为核心的场景革命,“学生、场景、资源”将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供给方式。苏州市金阊实验小学校从构建智能化教育场景、开发整体式课程体系、落实规范性课程实施、探索发展性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基于智能化教育场景的智慧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课程应用优势,营造“学生—教师—课程—环境”之间的多维交互场景,打造“互联网+”时代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新样态。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9,(6):90-95
同步课堂是践行信息化扶贫、信息化扶智的重要举措。城乡学校开展同步课堂教学活动,探索"互联网+教育"教学变革新形态,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文章在分析同步课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教学模式设计原则,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构建了基于"政府-学校-企业-高校"四方协同的同步课堂教学模式框架。在徐州市城乡15所学校进行了同步课堂试点,并构建徐州市同步课堂技术支撑体系。为推动同步课堂常态化发展,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议创造同步课堂价值,发展"互联网+教育";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四方协同汇聚优势,创新同步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7.
智慧课堂搭建和实施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智能化和高效化的重要手段。智慧课堂能够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结合互联网+的创新思维,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促进学生的智慧发展。但在智慧课堂搭建过程中,也会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导致出现缺乏教学内容认同感和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本文将以智慧课堂的教学设计为核心,探讨智慧课堂搭建和实施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8.
<正>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教师的现实需求。我校作为潜江市首批信息化试点学校,始终坚持以数字资源平合为依托,以"培训常态化、教学实效化、管理规范化、评价多元化"为目标,大力实施"互联网+教师发展"工程,大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一、互联网+助力教师培训常态化  相似文献   

9.
吴坤明 《江苏教育》2023,(15):43-45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要在行动,重在应用,贵在创新。赋能教育、助力教学、提质管理、增效课堂——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2.0)日益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南京市建邺区基于顶层设计、应用驱动、智能协同的问题解决策略,全域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助力学校管理提质、教师发展赋能、学生成长增效,着力打造区域教育现代化名区。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兴起,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重大变革,教师必须科学开发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为英语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科素养。文章主要分析了“互联网+”教育环境给初中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从创设信息化导入情境、制作微课件开展预习、借助智能化语音软件、实施手动型资料搜集、利用互联网线上平台五个方面,论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策略,旨在为教育人士提供可靠借鉴。  相似文献   

11.
教育评估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内容上来看,有效的教育评估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有力的指导,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传统评估方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教育评估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实践调研与文献分析,以江苏省为例,通过分析当前江苏教育评估操作的现状与问题,从评估环节着眼,提出了“互联网+”时代教育评估智能发展的趋势;从评估要素入手,给出了教育评估改革的路径,并参照教育信息化2.0计划,以信息生命周期理念为基础,从信息更替的各个环节逐层剖析,得到智能化信息时代教育评估改革的对策。“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评估正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合理利用技术发展带来的便捷,正确对待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才能高效发挥教育评估的作用,为深化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推进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的具体实施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出了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发展能力的计划。为此,以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外部环境激励和内生动力驱动两个角度分析高职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影响因素,提出了可持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陈晓希 《科教导刊》2020,(1):8-9,27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再度引起关于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以“互联网+”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广泛讨论。本文在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审视“互联网+”与高等教育发展融合现状、不足与机遇,以在线教学资源建设为切入点,探索如何将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如何将信息化作为教师教学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教学现代化发展,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有效提升高校教学整体系统效率,着力变革教学组织和评估考核方式,改变目前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通过开发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而目前高校专业课教师还对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和方法缺乏全面认识。通过对高校教师培训、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加入课程思政专题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形成,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5.
欠发达地区适宜建立以批发市场交易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心的“农户+批发市场+消费者”和“农户+合作社+互联网农产品龙头企业(电商平台)+消费者”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政府应该从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农户互联网培训、农村合作社和互联网农业企业培育、资金、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来保障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6.
智育概念在19世纪中叶的产生是以科学的兴起为历史背景的,这标志着学校教育的重心转向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立足21世纪的教育实际,我们可以将智育概念从横向解析为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智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方面的智育、作为教育活动一个维度的智育三个方面;从纵向将其解析为常识的教育、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和精神的教育四个层次。通过对智育概念进行这样纵横两个方向的解析,我们可以揭示教育实践中的智育在不同维度和层次上的不完整性,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人类社会诸多教育问题的深层成因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新一轮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信息化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支撑。文章综合应用文献研究、归纳和演绎等方法,首先,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三层数字鸿沟:数字技术的接入鸿沟、数字技术的使用鸿沟、素养鸿沟;其次,从技术赋能的内涵、技术赋能的运行逻辑及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可能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技术赋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运行逻辑;最后,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构建了由核心层、应用层、支撑层、基础层、保障层等五个层面组成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路径,以实现从数字鸿沟到技术赋能。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学生能动性差、师生互动有限、知识考核为主等诸多问题,信息化教学为课堂革命提供指导方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现已成为教育界广泛倡导的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从铁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教学现状入手,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路线和雨课堂对教学活动的支撑,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三段十步混合式教学模式,并以双代号网络图绘制为应用案例阐述基于雨课堂的三段十步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结果表明:借助雨课堂这一智能化教学工具实施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明显提升课堂参与度,还迅速提升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创新模式创造了条件。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绿岛”(“互联网+”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为核心运行平台,形成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的大素质教育体系。在分析“互联网+”大素质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绿岛”模式大素质教育“双环驱动,技术赋能”的内涵,并提出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加强监控、多方参与等“绿岛”模式大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有力支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和综合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20.
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其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学习分析等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一系列伦理困境。为消解“智能技术+”教育的伦理隐忧,促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思考与研究,需借助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以伦理学视角对其中的人机关系进行审视,深入剖析智能技术当前以及未来在价值、责任、隐私、人性等方面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由于智能技术具有“类主体性”等独特特征,因此,需要以寻求自我价值、加强法律监管、建构理论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等为中心思想,提出可行的消解路径,并力求在未来的教育中坚守教育本质,秉持理性态度,遵守伦理规则,从而保证智能教育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