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句收尾,这是诗文谋篇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学者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中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结尾犹如人晚年的节操,何等关键!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以点睛。”写文章也是如此:“头难起,尾难收。”  相似文献   

2.
“头难起,尾难收”,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千万不可轻视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尾结得好,能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正如明朝许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犹如豹尾,短促有力,自然新颖,能收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我谈谈关于记叙文的几种结尾方式,以供同学们在作文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亦然。元朝人乔梦符有"豹尾"之说,结尾要像"豹尾",结实、有力。明朝人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人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留恋,若难遽别。"这些都道出了结尾的特殊作用。精彩的结尾,能为文章增光添彩,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亦然。元朝人乔梦符有"豹尾"之说,结尾要像"豹尾",结实、有力。明朝人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人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留恋,若难遽别。"这些都道出了结尾的特殊作用。精彩的结尾,能为文章增光添彩,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下面从中考满分作文中归纳出几种扮靓文章结尾的方法,供同学们借鉴。  相似文献   

5.
王学华 《新高考》2010,(3):10-11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文章的结尾同开头一样,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内容发展的自然结果。元人乔梦符认为,好的结尾应像"豹尾",短小精悍,刚劲有力。明人谢榛说:"结句当如撞  相似文献   

6.
“凤头、猪肚、豹尾”一直为古代文人行文作诗所推崇。明代谢榛曾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就是说,一篇文章的开篇要响亮、美丽,让人为之一震;文章的结尾要富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一要求也适合语文课堂,我们称好的结尾为“豹尾”,就是要求课堂收尾像...  相似文献   

7.
“头难起,尾难收”,结尾和开头一样,也是千万不可轻视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尾结得好,能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正如明朝许榛在《四溟诗话》中所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好的结尾犹如豹尾,短促有力,自然新颖,能收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下面我谈谈关于记叙文的几种结尾方式,以供同学们在作文时参考。一、巧合式。文章结尾处不是按故事情节的通常逻辑来处理人物的结局,而是用意想不到的结局来安排人物的最终命运或事件的最后结局,让人既感到吃惊,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带…  相似文献   

8.
文章结尾好坏 ,对主题的突现、情感的表达、形式的完美关系极大。近代作家林纾指出 :“为人重晚节 ,行文看结穴。”这里把结尾提到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一篇文章开头写得很好 ,中间写得也好 ,写到结尾 ,草草收兵 ,软弱无力 ,整篇文章就会黯然失色。因此 ,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文章的结尾。古罗马诗人奥维得说 :“凡事的收尾贵重如皇冠。”俄国作家契诃夫甚至这样说过 :“谁发明了新的结局 ,谁就开辟了新纪元。”可见结尾何等重要 ,“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其道理同样适于作文。那么 ,什么样的结尾才能令人回味无穷 ?有哪些类型呢 ?这也是长期困扰…  相似文献   

9.
<正>【导引语】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作文亦然。元朝人乔梦符有"豹尾"之说,结尾要像"豹尾",结实、有力。明朝人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人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人执卷留恋,若难遽别。"这些都道出了结尾的特殊作用。精彩的结尾,能为文章增光添彩,从而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下面从中考满分作文中归纳出几种扮靓文章结尾的几种方法,供同学们借鉴。1.结尾扣题、画龙点睛式2018年成都市一考生写的《答案》的结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编筐编篓,贵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说的是工艺制作的收尾一环是最为重要的。作文亦是如此。古人曾把文章结构大体分为三部分,即凤头、猪肚、豹尾。说的是开头要漂亮、俊秀;体干要饱满、充实;而结尾则要做到或结实有力或如“撞钟,清音有余”。怎样才能让文章结尾做到又快又好呢?下面介绍7种结尾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1.
蒋芹 《语文天地》2012,(15):21-22
"凤头、猪肚、豹尾"一直为古代文人行文作诗所推崇。明代谢榛曾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就是说,一篇文章的开篇要响亮、美丽,让人为之一震;文章的结尾要富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一要求也适合语文课堂,我们称好的结尾为"豹尾",就是要求课堂收尾像豹子尾巴一样富有力量,令人回味无穷,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12.
古人论文推崇“凤头、猪肚、豹尾”,明人谢榛论诗有“结句当如撞钟”之说,清代戏曲理论大师李渔则认为: “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豹尾”、“撞钟”、“终篇……媚语”云云,表述不一,但都强调写文章应精心构思结尾,以取得“临去秋波那一转”的艺术效果。因此写好作文,结尾的设计尤为重要,孔雀之美主要在其色彩斑斓的尾屏。  相似文献   

13.
谢友明 《语文知识》2000,(11):48-49
明代谢榛曾说过:“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代评论家李笠翁也说,作品的开头,好比看人时的第一瞥,应当使人一见而惊,不愿离去;而结尾,则是最后一瞥,要有一种勾魂摄魄,使人执卷留连的力量,如“临去秋波那一转也”。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这些都强调了文章的结尾虽“无他事,继其后”,但要留有余地,做到词已尽而意无穷,使读者好像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  相似文献   

14.
近代作家林纾说:“为人看晚行,行文看结穴。”这说明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尾的好坏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足见靓丽的结尾如力拔千钧的豹尾,有“后发制人”的威力,自然会收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的结尾靓丽精采呢?一、照应开头,浑然一体我们做事通常追求圆满,写文章亦然。文章要想给读者以完满的感觉,就要在结尾处响应前文,照应题目,达到首尾圆合、收拢全文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开头以难忘父亲的背影入题,以质朴深沉的笔调描写了车站送别时老父通过铁道为儿…  相似文献   

15.
古人谈写作。说开头当“起句如爆竹”,说结尾当“结句如撞钟”。像炮竹,就应响亮别致,引人注目;像撞钟。就应余音袅袅,回味无穷。这既点出了开头和结尾的重要,也说出了两者的特点。考场作文,尤其注重这一头一尾。作文备考后阶段,在这两点上下功夫,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考场上流行议论性散文。或者说散文式议论文,这里就谈谈议论性散文开头和结尾的九种技巧。  相似文献   

16.
诗词收束如同文章结尾,无固定程式,但都体现了诗人的艺术匠心。我们从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入的古代诗词中,可看出结句的不同方式。一,以反问作结。反诘是无疑而问,目的在于加强所肯定的意思。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反问更强调了诗人不“事权贵”的高风亮节,显示了李白反抗的性格。又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正说明诗人壮志不已,深刻地抒发了作者以廉颇自况而不为重用的愤慨之情。二,以设问作结。诗词收尾,以设问增强跌宕起伏,留下深思的伏笔。如白居易《琵琶行》结尾是“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用设问句从侧面表现诗人  相似文献   

17.
古罗马奥维得说"凡事的收尾贵如皇冠."俄国托尔斯泰讲"好的那种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愿把它的第一页翻开来重新读一遍."明朝谢榛认为"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一篇好作文应该有一个靓丽而雄健的结尾,这样才会让读者觉得"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相似文献   

18.
留余韵是文章结尾的一种结构技法。清代顾龙振在《诗学指南》中说:“落句欲似高山放石,一去无回。”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一中也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里的“高山放石”、“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诗的结尾要给读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这是诗中的“留余韵”,也同样适用于短篇小说的结尾。 短篇小说留余韵常见的方法有:  相似文献   

19.
“豹尾”一词源于元朝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古人用“豹尾”来喻文章的结尾.还有“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和“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之说。结尾要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结尾要完成主题,使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认识。可见.写好结尾,对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善始善终,对结尾下一番工夫,使之刚劲有力,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20.
“豹尾”一词源于元朝乔梦符提出的“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古人用“豹尾”来喻文章的结尾.还有“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和“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之说。结尾要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结尾要完成主题,使全文有一个完整而明确的认识。可见.写好结尾,对于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善始善终,对结尾下一番工夫,使之刚劲有力,余味无穷。[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