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在现代文化发展中始终是现实统一的。统一性使教育学有它皇身的完整体系,多样性使教育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使教育学能够接纳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及思菽篓二性和多样性是教育学的双重属性,它们都揭示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及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发展的趋努。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是教育学应具有的学科立场。  相似文献   

2.
职业高中的教学一直存在着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职业高中既属于地方的事业,又特别受制于特定的办学环境,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比其他类型的教育就更为突出。多样性不仅表现为特定办学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还表...  相似文献   

3.
回归实践: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学科发展的自控程度与它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并非体现在处处以教育学为形式的话语中心,而是在教育学理论的框架内,以丰富而复杂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的内核性问题,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实现专业自主和自觉的专业问责。教育实践是教育学学科立场的核心基点。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关系着数学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因而是该学科建设的重要课题。对如何理解数学教育学理论基础的涵义.以及现有关于“数学教育学理论基础”的观点进行分析,提出数学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层次性问题,并阐述了数学教育学多层次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6.
长期以来,对教育中的人的研究具有多种立场,但却存在教育学立场的缺失。当代中国教育学是在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相互激荡中逐步成长的,目前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立场意识。这使我们得以从教育学的立场思考教育中的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中国立场”、认识立场、方法论立场和价值立场来研究教育中的人,奠定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形态与教育实践形态整体重建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化学理论的发展、化学研究的主客体关系、化学研究方法等多层次多角度剖析,对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多样性只是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统一性才是其本质。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专业学习中,英语口语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现实中,学生口语学习存在很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口语教学的单一性,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教学内容缺少统一性。针对这种现状,本文通过结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有关理论,从多样性与统一性两大特征,阐释了口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罗生全  杨柳 《教育研究》2021,42(7):48-59
中国教师教育学的建设历程是在时空转换、群体交互、实践经历之中曲折而来,具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典型特征,其本质是中国教师教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范畴中不断寻求并确立自我的过程.建设属己的教师教育学,是教育学科拓展研究边界的理性自觉,也是彰显教师教育学之于中国教育现代化从而中国教育学科现代化建设独有的价值贡献.中国教师教育学的系统建构,要在主动辨明教师教育学学科属性和学科范畴的基础上,以现代性和科学化的思维对教师教育学属己的理论体系、学科制度、学科专业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进行持续和深入研究,并以中国教师教育学建构的特有致思方式和行动方案,向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使我国一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重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等教育质量内在的两个方面,我国要从高等教育质量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相互关联中寻求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关策略。  相似文献   

11.
罗生全  杨柳 《教育研究》2021,42(7):48-59
中国教师教育学的建设历程是在时空转换、群体交互、实践经历之中曲折而来,具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典型特征,其本质是中国教师教育学在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范畴中不断寻求并确立自我的过程.建设属己的教师教育学,是教育学科拓展研究边界的理性自觉,也是彰显教师教育学之于中国教育现代化从而中国教育学科现代化建设独有的价值贡献.中国教师教育学的系统建构,要在主动辨明教师教育学学科属性和学科范畴的基础上,以现代性和科学化的思维对教师教育学属己的理论体系、学科制度、学科专业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进行持续和深入研究,并以中国教师教育学建构的特有致思方式和行动方案,向世界教师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2.
把握统一性,尊重多样性,在二者协同发展中追求教学价值目标的同一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在理论上深入理解、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进而在实践上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厘清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内在矛盾形态,从两者矛盾失衡中梳理思政理论课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正视矛盾失衡的规律性并从中发掘问题本质是守正创新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实现,需要坚持教学目标统一与教学模式多样相统一、课程设置统一与课程体系多样相统一、教学管理统一与教学方式多样相统一。  相似文献   

13.
<宏观教育学实话>是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田刚研究员长期从事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与实践的成果集锦.书中揭示了现行教育学只是学校教育学,正面临微观困惑与宏观缺失的问题,以至于宏观教育问题的解决长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微观教育问题也难以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教育学的发展需要向宏观与微观两个向度推进,从而使宏观教育研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关于宏观教育学的研究逐步深入,宏观教育学与微观教育学分野的时机已经成熟.当前的关键在于宏观教育研究者中的先锋人物率先组建团队,进行宏观教育学学科研究、宏观教育学课程建构及师资培训.  相似文献   

14.
在多种文化的交汇和相互激荡中,要保证我国本土文化的安全和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正确认识并处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对"政治多元化";坚持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反对"经济多元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多元论";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对"真理多元论"。  相似文献   

15.
洪晨 《考试周刊》2011,(31):27-28
奥运会吉祥物一般以东道国有代表意义的动物和文化形象为创作原型。在夏季奥运会中,吉祥物首次出现于1972年的慕尼黑。此后,吉祥物便成了奥运会的传统并不断发展成为奥运形象的主导因素之一,体现举办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特色,也体现着统一的奥林匹克精神、理想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教育学学科地位的问题,学界争论了近一个世纪。争论焦点集中于教育学是否有自身独立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稳定的研究规范和学科体系。反思近一个世纪的讨论,发现这其中隐含着很多的悖论。识破这些悖论及背后的东西,就会释然,这个问题完全是可以消解的。教育学就是行走在自界的边缘,它以自在自足的态度行走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丝毫没有被侵略被占领,而恰恰相反是在蓬勃发展。教育研究所要做的是回归教育研究的中心问题,即教育实践。可以说教育学是希望教育学,因为希望的界域是可能的界域。  相似文献   

17.
现代学术传统是中国教育学研究发展与创新的文化基础。只有回归现代学术传统,秉承学问与人生相结合、关怀历史与现实、恪守学术独立的现代学术精神,重视现代学术传统的实践价值,才能摆脱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迷惘和学派理念的空洞,才能形成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实现教育学研究的新生。为此,需要教育学研究追寻现代学术传统的精神,沿着现代学术扎根实践的实践之路,蕴育出中国教育学术的文化生态,形成中国教育学术研究的理论品格、实践情怀;需要从现代学术精神中汲取营养,扎根现代学术传统这片沃土,在现代学术传统基础上形成教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术理念;需要培育教育学研究的创造力倾向,使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学形成稳定的学科身份和地位;需要遵循历史的逻辑,站在教育学术史的高度,审慎地选择教育学学术方向和领域。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对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既要明确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又要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具体目标的层次性,既要坚持灌输的原则,又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既要发挥“两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又要协调学校内各种教育力量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问题与期望:试论教育学的改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育学不是一门可以精确设定的规范的科学,但目前我们的教育学追求的却正是力图精确、规范地设定,由此而表现出重范式、轻问题,重研究、轻反思,重范式之中的研究、轻基础与背景,重科学追求、轻人文努力等偏向,使教育学研究缺少了思想性、开放性、灵活性。教育学应该走上一条生成之路。走向生成的教育学需要全面的对话与交流,需要广阔的人文、社会视野,需要执著的知识追求,需要灵活多样的思维模式。教育学的改造呼唤教育学者作为教育学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传统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极强的统一性,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形成冲突。这样冲突在教育过程中有种种表现形式。冲突的激化对人才的培养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探讨冲突产生的深层原因,目的是提出缓解这种冲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