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教育统计的方法,对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量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从总体上看,理科各科中,高考总分和中考总分属于实正相关;文科高考总分与中考总分属于显著正相关,高于理科学生.理科男生高考总分与中考总分属于显著正相关,明显高于女生,女生高考总分与中考总分属于微正相关;文科男、女生高考总分与中考总分的相关性差别很小,几乎相等,均属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运用教育统计的方法,对高考成绩与中考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量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从总体上看,理科各科中,高考总分和中考总分属于实正相关;文科高考总分与中考总分属于显著正相关,高于理科学生。理科男生高考总分与中考总分属于显著正相关,明显高于女生,女生高考总分与中考总分属于微正相关;文科男、女生高考总分与中考总分的相关性差别很小,几乎相等,均属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考出现选考科目以后,高考总分合成愈发受到关注。由于未能解决不同选考科目分数的不可比性问题,不仅导致选考不同科目的考生受到不公平对待,而且对高中学生选科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这也是一些高考方案实施遭遇阻力的根本原因之一。虽然高考各科目是测量不同构念的考试,但实证数据表明语数外三门总分与选考科目分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本研究以语数外考试为锚测验,采用频数估计等百分位法,实现选考科目在合成总体上的量表化,使得分数具有可比性。研究表明,选考科目分数量表化,并以量表分数代替原始分数计入总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随机抽取历年高考学生样本,分析城乡学生在高考成绩上存在的差异及发展趋势。显示城镇学生在文(理)科总分,总分平均分以上的人数比例,分数的集中度等方面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新课程改革前后的城乡差距除语文学科有所缩小外,其他学科和文(理)科总分的变化不明显,但新课程改革后的城乡差距除语文学科相对稳定外,其他学科均存在扩大的趋势,并且在近二年来达到了最高水平;相比于文科生的城乡差异,理科生的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运用教育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大连市高考与中考成绩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除高考文科综合成绩和总分分别与中考综合成绩和总分呈显著相关外,高考文、理单科成绩与相应的中考成绩均无相关,高考理科综合成绩和总分与相应中考成绩也都无相关。研究发现:影响高考语文和英语成绩的主要因素是性别或中考物理成绩;影响高考数学与综合成绩的主要因素是中考数理化成绩。根据研究结果,对中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云南教育》2013,(24):47-48
北京市教委近期发布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降低了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英语分数从150分调整为100分。同时,英语考试社会化,一年两次,学生可多次参加,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该方案引起社会热议。那么,国外高考中外语怎么考?占多大权重?日常教学中外语课又是如何进行的?  相似文献   

7.
1化学实验高考命题的特点1.1突出考查化学学科的特点,加重对化学实验考查的权重从近十年全国、上海和广东等化学实验板块高考命题分析,化学实验题和与化学实验紧密相关的题目数量明显增多,分数值加大。题数一般在五题左右,其总分在30分上下,占全卷总分20-24%。除此之外,在化学理论题、有机题、无机题、计算  相似文献   

8.
高考政治选择题考查学生是否准确和熟练掌握政治学科中的基本知识,且所占分数达到总分的48%。因此,掌握选择题解题的一般方法与技巧,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详尽分析了解题方法与技巧,并以例题分析加以深化。  相似文献   

9.
高考考试制度改革,英语学科变化的两个显著特点是:降低英语学科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由过去的150分降为120分,甚至低为100分,将这些分数加到语文学科上,以增加国学的比重,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改变英语学科的高考模式,变过去的三年一考、一考定终身的模式为可以三年多考,以自己最为满意的最高成绩入档纳入总分。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参加过几次高考阅卷工作,也常和阅卷教师交谈。大家一致认为,历来物理成绩的绝对分数过低、相对分数集中,今年尤为突出,这对择优录取是不利的。理由如下: 1.绝对分数过低,就是说考生的物理成绩普遍低下,今年全市物理最高分为八十七分,超过八十分的不过几十人,全市平均成绩不过二十分左右。由于录取的标准首先是以总分为依据的,因物理分数低,在总分中所占比重小,很容易被其他学科的成绩所‘淹没’。这样实际上贬低了物理学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高考语文阅读主观题评分方法的局限,提出基于SOLO理论的分类评价法和基于阅读认知过程的建构整合模型(CI)评分法。选择1019名学生高考语文阅读三道主观题的真实作答,采用三种评分法评分,采用项目反应理论对三道主观题进行测量学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原始评分法,SOLO评分法和CI评分法题目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测验模型拟合更佳,题目区分度较高,题目得分的难度阈限和步长更合理,题目的信息量更大,而CI评分法又明显优于SOLO评分法。研究支持了将CI评方法作为高考语文阅读主观题评分方法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2.
高考成绩是大学进行专业分流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由于生源地等差异因素导致无法直接对比高考成绩的优劣。本文主要针对省份和文理差异对高考成绩的影响,从分数和排名两个角度对高考成绩进行标准化,在传统线性变换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段式线性变换方法,并结合有调整的排名正态化得到更为科学的高考标准化分数。  相似文献   

13.
针对新一轮高考改革中的选科组合与等级分数,主要探讨了选科组合与招生专业限科之间的复杂性映射关系,等级分数转换及其应用问题,选科组合与多元录取的协调发展等问题,旨在推动高考改革研究的不断深化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体育和美术专业91名新生为受试,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其学习策略与考试成绩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交际策略对高考英语成绩和期末英语考试成绩没有影响;认知、元认知和社会情感策略对高考英语成绩影响明显,对期末英语考试成绩影响不明显。要重视学习策略,特别是交际策略培训;做到学业测试和水平测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在诸多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备受各方关注,其具体措施在解决既有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美国的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的简称,下同。)与我国高考性质相似,它的一些理念、经验、技术可供我们参考。理念上,SAT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未来;方法上,SAT保持考试内容与课程的适当联系、加强对现场材料的分析以应对"背模板"、题目设置情境化、通过高校指定必考科目解决某些科目过冷过热;技术上,SAT命题过程专业、计分方式科学、分数报告详尽。  相似文献   

16.
为突破传统高考模式下文理区隔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新高考改革尝试引入灵活的科目选考制。研究使用改革试点地区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考试科目选择现状,探寻科目选择行为背后的动机,探究科目选择与高考成绩间的关联性。研究发现,科目选考制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开展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学习,但另一方面也导致物理科目的选择比例低且逐年缩减。学生考试科目选择行为背后具有多元化的动机,以学科能力和自我发展规划为选科导向的学生,其高考成绩具有相对优势。与之相异,分数策略导向的科目选择反而会造成学生高考成绩下滑。鉴于此,新高考改革在赋予学生选择权的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生涯规划与升学咨询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的选择能力与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17.
公正是高考的灵魂,也是高考的基本价值所在,是全国人民一直对高考持正面肯定态度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实质上说,高考公正是一种有限形式公正。但这并不意味高考公正的无意义,也不意味高考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可以对高考的公正性掉以轻心。高考公正可以从人际公正、科际公正和题际公正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某高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在校8个班级的371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入学是否选考化学与专业课成绩的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所有成绩为正相关,尤其是入学开设的第一门专业课无机化学相关性指数r最高,并且随着学习的开展所学课程的相关系数基本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为了提高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应在社会认知、高考招生、教学安排和增加本专业学生的忠诚度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高考命题的改革本着“三个有助于”的原则,充分挖掘考生的潜能,题目转向应用型和能力型,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重在检测考生的综合素质。力图通过高考,既要能考查出考生数学知识的积累是否达到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基本水平,又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测量出考生将知识迁移到不同情境的能力,从而检测出考生已有的和潜在的学习能力。本文就高中数学总复习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语文是高考必考科目且分值高,其中作文占据高考语文试卷半壁江山,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怎样才能教好作文,让学生流畅地表达所见所想,进而喜欢写作,一直是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文章首先论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紧接着从实用性与创新性两方面论述语文作文教学的改进意见,希望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