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人,大批人员到国外留学。而近几年来,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的人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然而,出国人员回国后,却经历着生活和文化上的不适应,即受到逆向文化冲击。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但国内对其研究却不多见。本文通过《非你莫属》中刘俐俐求职遭遇这个案例,分析逆向文化冲击的危害及其成因,并提出归国留学生的文化再适应对策,以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Hofstede的文化维度为视角,考察了高校"海归"教师在旅居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回国之后在工作中经历的跨文化逆向性适应过程,试图探寻高校"海归"教师心理不适应背后的文化根源。根据理论研究提出三点假设,并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客观论证假设、得出推论,探讨不同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逆向性适应所带来的影响,探索高校"海归"教师在逆向性适应中的应对策略,从根本上帮助这一群体尽快完成归国工作后对国内文化、社会、学术环境的再适应,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因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而衍生的网络文化,如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影响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影响同时并存。青年大学生作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观念受到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必须构建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的负面冲击。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因其各自文化的差异,不可避免会发生文化冲击现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诠释外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文化冲击的原因,提出外籍教师与学生都应尊重异国文化差异,并注重教育教学方面的文化调适,从而帮助外籍教师与学生减少文化冲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相似文献   

5.
美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工作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挑战,教师受到的文化冲击之剧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它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态度、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文化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苦、实施者和创造者。教师应该完整地把握新课程的价值取向和课程日标文化,妥善处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与科技发展的关系,用新课程的文化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调适自身角色,成为时代所期待的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6.
文化冲击源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文化。文化冲击会对人的身体和心灵产巨大的影响,从而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巨大障碍,与此同时,文化冲击又是不可避免的。鉴于克服文化冲击的重要性所在,本文着力探讨文化冲击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0,(98):27-28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了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流行文化在学生中间盛行。网络文化本身具有快速性、开放性、共享性的特点,对于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网络流行文化在中学生群体中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他们的语言习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语言本身具有创新性,但也存在不规范使用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及时吸收网络流行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充实高中语文教学的外延,让学生语言学习的形式更加丰富,并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层面受到有效熏陶。  相似文献   

8.
教师是决定“新课改”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许多教师由于受到工具性课程文化、传统权威文化和大众传媒及网络文化冲击的影响,对“新课改”大都采取抵抗的态度。教师、学校、政府、家庭、社会都应承担起“新课改”的责任,从理念革新与行动操作策略两个维度出发,建构有益于“新课改”的新文化,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改”。  相似文献   

9.
系统介绍日本人传统的饮食习惯及日本料理的精细、美观和日本人的"职人精神",传达了师傅传达的不只是厨艺,料理也等于处世之道的理念,找寻其中欲表达的日本传统文化。同时探讨随着时代发展传统文化必然受到时代洪流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日本人的表现同样引发我们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解析《刮痧》中的文化冲突与调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阴阳概念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文化时就会产生文化冲击。文化冲击是一种文化失落与文化失衡现象。文章从文化冲击的特点入手,以影片《刮痧》为例,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中西思维方式上的不同和中西方对待科学研究客体的差异。最后指出,异质文化中人们的沟通和理解会帮助人们减少因文化冲击而带来的震撼。  相似文献   

11.
产生和流传于清末民初的长篇歌仔《过番歌》,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社会底层的那部分中国东南亚移民的一段海外生存经验。他们从土地走向大海,离乡背井的亲情疏隔与骨肉离散,置身异邦的文化陌生与谋生维艰,其与中国宗法社会的孝悌观念和安土重迁的故园情结,以及对异质文化的不适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背后都潜在着激烈的文化冲突,注定了他们在饱经挫折之后选择返回故土的原点,形成了这部长篇歌仔"劝恁只厝那可度,番平千万不通行"的宿命的劝世主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来华留学生逐年增加。文章重点从饮食方面分析巴基斯坦留学生“文化休克”的原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为高校正确建立留学生教育生活环境提供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13.
文化休克现象是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影响着留学生的学习。随着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留学生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留学生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日益受到重视。基于此,以长沙理工大学安哥拉留学生为例,分析文化休克对土木专业留学生学习的影响,并提出为解决文化休克问题,提高管理和教学效果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adaption arouses a heated discussion in the branch of social science, which is mainly dealing with maladjustment within a host culture. As the matter of fact,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increasing amount of foreign experts and teachers come to China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While bringing in advanced teaching ideas to local colleges and enjoying exotic Chinese culture, they are also suffering culture shock of different degrees. The thesis is trying to find out: 1) What are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levels of foreign teachers in Pingdingsh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 What factors may affect their adaptation? 3) What should we do to improve their adaptation levels?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a practical study is conducted based on Taylor's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model theory.  相似文献   

15.
由于我国社会历史状况和当今社会环境、以及高校课程设置和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等原因,当前高校大学生本土文化培育状况令人堪忧。高校应通过改进课程设置、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中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以及创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等举措,帮助大学生树立本土文化意识、具备较全面的本土文化知识和能力、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平等观念,从而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16.
"文化休克"与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中外交流日益广泛,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面对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人们困惑、失望,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败,这对我们英语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了解“文化休克”的原因、症状、过程和减轻方法,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对从事跨文化事业者的工作和生活也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周培蕊 《海外英语》2012,(15):214-215
Culture shock can be easily encountered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causes of culture shock,and also provides solutions to deal with culture shock and try to reduce its influ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