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位青年作家跟我讲起这样一件事,他在赴美考察之前,某晚报记者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访问记,竟有三处不妥和失实,弄得他很难堪。第一处是说这位作家是“寻根派”文学的“首领”,他深表反感。且不去考证当代中国文坛到  相似文献   

2.
试谈“编辑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显示出了强化主体意识的趋势,作为“欣赏主体”的正式发言人——评论家正在研讨作家主体意识的强化,怎么又哄抬出一个“编辑主体”来了?编辑编辑,编编辑辑,作家是他的衣食父母,读者是他的最高主子,一仆二主,谈何“主体”?! 诚然,编辑在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是充当仆人角色。他不创造文艺,不创造科学。作为文学编辑,他从作家那里求取作品,而后将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现代作家郁达夫先生遇难五十周年,在回顾作家坎坷悲壮的人生历程之际,我们发现,他与灿若群星的“五四”新文学社团的许多作家一样,又是一位优秀的编辑.郁达夫先生将他丰富而颇具特色的编辑实践凝结成了近30篇如“编辑余谈”、“编辑者言”、“发刊词”、“编者按”、“编余杂谈”等文章,是中国现代编辑史上弥为珍贵的资料,对当今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亦不无启迪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作家赵树理一次下农村,住在一农家。房东小李想向这位作家求点写作“真经”。赵树理知道他的心思后,建议他先写篇表扬好人好事的稿件给他看。赵  相似文献   

5.
自从报纸一出现,新闻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大约是新闻作品而不是文学作品吧,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种“新闻笔调”。引起人们忧虑的“新华体”、“新闻八股”,其实也是指的它的笔调。30年前,老舍同志对首都新闻工作者作报告时,一开头就讲了新闻笔调的危害性。他说:“在西洋搞文艺的人就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正作家,一种是新闻记者,新闻记者也可能进行创作,也可能写出一本戏剧、一本小说,但是他的新闻笔调却是他的致命伤,他很难由一个新闻记者变成一个作家,这就是吃了新闻笔调的亏.”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语言风格在欧美各国影响很大,国际上曾一度出现“海明威热”。一位英国作家甚至说他的小说写法“引起一场文学革命”。海明威以清新流畅的文笔、简洁凝练的叙述、精确细微的描写、言简意赅的对话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即“电报式”风格。他摒弃空洞的、浮泛的夸饰性文字,  相似文献   

7.
这是前两年的事。一次,著名老作家管桦的大儿子鲍河扬(原作鲍柯扬,中年作家)来我家串门,聊天中,谈到了他的人生经历。他说:“我真倒霉,不幸的事儿都叫我赶上了。”他说到“文革”时因反“四人帮”而被关进监狱,吃了不少苦;后来,家庭生活又不幸……我说:“这对一般人来说,确实是不幸的,但对你这样一个立志搞文学  相似文献   

8.
对于作品研究,文学界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前者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后者则认为,作家将最好的东西都放在了作品里,作品是作家进入写作状态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此时他所面对的才是真实的自我和真实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今传媒》1996,(1)
我的“函授大学”文周竞编者按:周竟是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故事大王”,童工出身,由读“函授大学”——报纸期刊而步入文学创作。他是一个有心人,一个见了知识如饥似渴的人。一个作家成名之后,仍然念念不忘当初给他“每信必复”的报刊编辑(也可称之为“函授大学”...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删改 记得已故作家郁达夫曾经把俗语里“儿子是自己的好”改了一改,叫做“文章是自己的好”。这如果理解为天下文章只有自己的最好,那自然不免狂妄了。 但作家写文章,当他没有写成之前,搔首苦思,呕心沥血,惨淡经营,确  相似文献   

11.
他是钢铁军人的儿子,成长在一个根正苗红的家庭。他曾是“全才神”、“小作家”、“警校尖子”、“铁血柔情传奇警察”……他创作的理论巨著填补了中国监狱管理的一项空白,他出版了五部轰动海内外的长篇小说,他是数十年的模范狱警,他还是“大孝子”、“发明家”……他曾有多次提拔重用的机会,也曾有过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好“机遇”……然而,直到50岁,他仍是普通岗位上的普通一兵!也是在50岁,依然清廉贫穷的他,成了海内外各届皆知的“忠孝两全”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12.
他是钢铁军人的儿子,成长在一个根正苗红的家庭。他曾是“全才神”、“小作家”、“警校尖子”、“铁血柔情传奇警察”……他创作的理论巨著填补了中国监狱管理的一项空白,他出版了五部轰动海内外的长篇小说,他是数十年的模范狱警,他还是“大孝子”、“发明家”……他曾有多次提拔重用的机会,也曾有过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好“机遇”……然而,直到50岁,他仍是普通岗位上的普通一兵!也是在50岁,依然清廉贫穷的他,成了海内外各届皆知的“忠孝两全”的传奇人物。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王蒙,不久前在广东中山大学就中国当代文学问题进行演讲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然后自问自答道:“就是因为作家自杀的太少了。”为什么自杀率越高就越容易出伟大作家呢?王蒙给出了两条原因:一是“创新就像一条‘狼’一样追着我们”;二是“精英意识会让人走向孤独”。这两点,都会让作家感到痛苦和压力。王蒙先生的结论,当然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但他的两点解释,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近年来文学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创新”这条“疯狗”的追逐下、在“精英意识”优越感的支配下,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4.
家父赵家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收藏的名人和作家来信,在“文革”期间,除了鲁迅的信被造反派勒令上交之外,其他作家和名人给他的约六七百封信都不知去向了。“文革”结束后,他所属的上海文艺出版社人事科的干部,却退还给他两包信,其中一包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教育局局长,实质上是国民党文化特务头子——潘公展给他的两封信。信纸、信封都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5.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是英国作家狄更斯说的,他的名作《双城记》开头说的就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所处的时代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那时的社会矛盾处于总集中、总爆发的时期.今天阅读的也是这样的情景,可以叫做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相似文献   

16.
在日本有两个姓“村上”的人家喻户晓;一个是作家,叫村上春树;另一个还是作家,他的名字叫村上龙。村上春树笔法细腻,以写情见长;而村上龙则迥然不同,他是以笔法老练、泼辣,针砭时弊、入木三分扬名日本文坛的。村上龙个性豪放不羁,他的经历颇有  相似文献   

17.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中国当代作家时,曾有一个发现:对于一个作家,他想写什么并不是他写出什么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能写什么。就如散文大家杨朔,他走的“把散文当诗写”的路子,不但是因为他爱那样写,而且还因为他早年是研究古典诗词的;而另一位散文大家秦牧,他从小爱研究接近大自然、动植物,爱看各种博物知识,所以他能把散文写成“谈天说地式”的。杨、秦的风格不能互换,不仅是他们不愿意,其实更是他们不能。作家的风格缘于他的美学追求,其实更缘于他的知识结构的局限。现在评论新生代或“后先锋文学”的论者,称赞他们饱读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著  相似文献   

19.
新闻作品的“含心量”赵阜北京有位作家说:“我是个低产作家,我看重作品的‘含心量’。”这话十分贴切。这位作家是否低产,无从知晓,然而他说的“我看重作品的‘含心量’”,是很能打动人心的。他把作品的高水平、高质量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列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这...  相似文献   

20.
请萧军为“作家之声”专栏撰稿,得着回信儿说是八十岁的老作家已经宣布“封笔”,所有报刊杂志约稿一概谢绝。但因为听说是《出版工作》索稿,答应定个时间,编辑部可来人到家里采访。成行的日子,正值北京的严寒时节,踏着木楼梯上楼进得门来,萧老正在用早膳。只见老作家端坐桌前,背不驼腰不弯,朝阳正穿过他身后一长排玻璃窗把金色的光线洒在他那满头的银丝上,洒在他身上那件羊皮坎肩伸展在外的一簇簇银白色的羊毛上,折射在他那依然是童颜的脸上,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