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福 《新闻世界》2006,(4):34-35
“都市柴门”里的布衣学 张中行出身河北香河农家,性格颇具幽燕之士的宽厚豪爽。一生博学多识,造诣深厚,与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并称为“未名四老”。张中行生前与启功季羡林等“国宝”级大师过从甚密,启功称他为“老夫子”,他称启功为“元白上人”,季羡林评价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品格.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杨庆武 《新闻窗》2007,(2):12-13
季羡林先生95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去看望他。他和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了“和谐”这个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学界泰斗、北大教授季老这番话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一副枯守青灯黄卷、寂然了无生趣的“老僧入定”形象,实则不然,生活中的季羡林幽默豁达、兴味盎然,一派乐天知命、风光月霁的样子,时常演绎出一些让人捧腹的“笑话”. 2007年9月,季羡林从医院回到位于北大朗润园十三公寓一楼的寓所.当离家三年多的季羡林回家时,家里养的那只波斯猫一眼就认出了阔别的“老友”,纵身一跳,跃入“老伙计”季羡林的怀中.面对此景,季羡林感动得热泪盈眶,季羡林遂对身边的人说:“谁说猫猫是白眼不认人,应该平反啊.”过了几日,便是中秋节,季羡林又去了趟莫斯科餐厅.在20世纪50年代中苏友好的大背景下,莫斯科餐厅以它华贵的气派、浓郁的俄罗斯风情,给当时的北京上流人士,留下了如痴如醉的回味.季羡林此去,不过是像一歌词唱的“回到往日好时光”.据说,季羡林在“老莫”享受了1杯啤酒,外加1份冰淇淋.消息传到季羡林的好友任继愈耳里,他急忙给季羡林打电话,劝他以后千万别再随便吃冰淇淋之类的东西,当心弄坏了肚子.季先生听后风趣地回答:“放心,我是属猪的,吃什么都没问题.”  相似文献   

4.
就连一贯治学严谨的季羡林也承认,自己在生活上是个糊里糊涂的人。 尤其是上了年纪之后,他常说,“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80多岁时,他就感觉到自己的记忆机构在逐渐出现问题,远一些的记忆尚能保存,可对眼前非常熟的人,即使名字“似乎就在嘴边、舌上”,见面时也往往叫不出姓名。  相似文献   

5.
谈慧玲 《出版参考》2006,(12S):I0006-I0006
第三极书局开业伊始便秉承“传承阅读”之使命,作为书局顾问的季羡林先生专程题词“传承阅读”贺第三极书局开业之喜。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9,(26):56-58
他曾是全国人民都知晓的“学界泰斗”,是中国的“国宝”,虽然,他的研究领域在全世界,了解的人都寥寥可数。98岁的季羡林悄然长逝。而在北大新闻中心对外发布的相关消息中,季羡林的名字后面没有“国学大师“等名头,只称其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相似文献   

7.
李涛 《新闻传播》2005,(2):33-34
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读者把这道家常菜”吃腻”,常报常新呢?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到以下问题:一是“旧闻多”,二是“量过大”,三是“距离远”,四是“不活泼”,五是“形式老”,六是“深度不够”。一些记者大都习惯用总结式的“老模式”,把一些用过的材料“重抄”一遍,很难出新意。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不让读者把这道家常菜“吃腻”,常报常新呢?我们只  相似文献   

9.
少一些叨扰     
萌生写这个题目的念头始于1998年5月。那时北京大学欣逢百年华诞,前前后后办了一系列活动。作为北大的人文标志和品牌,87岁的季羡林教授属学贯中西、声名远播的“泰斗”级人物,自然受到上上下下的关注与关怀——他与来校视察并看望他的中央领导寒暄,他积极配合来自五湖四海的北大毕业生们没完没了的探视和合影,他在校内校外还要应对包括国际研讨会在内的一个接一个的活动,他硬撑着、微笑着,真诚面对一切邀请,无怨无悔……超负荷运转的老机器很容易出问题。当季老应该出席由他唱主角的“精神盛宴”时却实实在在倒下了——红五月的中关村,鲜花盛开,季羡林新著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在北大南门东侧的风  相似文献   

10.
“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杜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他说:“三顶桂冠一,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七月十一日,对国学界、学术界来说,是个不幸的日子。季羡林、任继愈两位国学大师同日仙逝。是我们国家,特别是知识界、学术界、教育界、图书馆界都是重大损失。对我们中国民主同盟。两位老前辈的逝世。更是特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老战友、好导师。两位大师又都是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老领导,老世臣。我作为民盟成员,又是图书馆同仁。缅怀大师。深感切肤悲痛!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梨树县孟家岭镇四台子村老齐家在清朝光绪年间叔侄四人考取进士,长辈齐忠甲、齐绅甲,晚辈齐耀琳、耀珊一奶同胞,官司至省长,故人称“大省长、二省长”翰林齐忠甲字迪生、光绪十八年考中翰林,一生多在京城为官,因其在家族中排行老八,故人称“齐八翰林”,齐家从1890年至1895年叔侄四人科甲连第考中进士,当时深受东北先贤之称赞,齐八翰林不仅是我省化名人,其家族可谓是我省化名家。因此,“齐八翰林”家谱档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记者韩阳)2006年春季图书订货会上,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当代著名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最新作品集《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一经亮相,便引来了广大读者的追逐。1月14日上午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举办了该书的现场签售活动。100套加盖季羡林先生签名章的图书被广大热心读者抢购一空。《此情犹思——季羡林回忆文集》是对94岁高龄的季羡林近一个世纪曲折人生回忆文章的汇集,包括日记、怀旧文稿、游记以及一些专门记录先生与友人相知相处美好经历的文字,其中不乏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文集分为5卷10篇,即“求学清华”、“留学德…  相似文献   

14.
岳平 《新闻与写作》2006,(11):35-35
5月7日.北京某报17至20版.以《耄耋之养》为题,介绍了4位90岁以上的“国宝”级人物季羡林、杨宪益、于光远、张开济。编的话说“阅读他们就是阅读最彩霞满天的人生样本.”  相似文献   

15.
功夫在诗外。 看电视上白岩松寻访“东方之子”,想起这句话,觉得他实在是读了些书。你看,国学泰斗周谷城、任继愈、季羡林、启功……与其对话是纵览千秋事,论及文史哲,白岩松能从容发问,老学者愿滔滔不绝。新闻圈内人皆知,最难访的是学界之师,话不投机半句多,记者被拒并非鲜见。白岩松后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与写作》2006,(11):35-35
5月7日.北京某报17至20版.以《耄耋之养》为题,介绍了4位90岁以上的“国宝”级人物季羡林、杨宪益、于光远、张开济。编者的话说“阅读他们就是阅读最彩霞满天的人生样本.”  相似文献   

17.
“大师”、“泰斗”、“国宝”,这是三顶多么光荣的桂冠,多少人求之不得。而季羡林先生对这些大大小小的桂冠的感觉,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他的辞谢,不  相似文献   

18.
编辑要勤于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羡林先生曾撰文呼吁编辑要多写文章。在《希望编辑多写文章》一文中说:“我向来非常支持和赞赏编辑们也能多写写文章。我的不少老编辑朋友写出的文章都很有特色,其结果让读者和编辑自己都会收益不浅。”在这里,季先生表达了他对当今的编辑不写或少写文章的现状的担忧以及呼吁  相似文献   

19.
文汇出版社继《敬宜笔记》后,又推出《敬宜笔记(续编)》,两本书分别列为“‘夜光杯文丛’&;#183;个人专辑”之第一辑与第六辑,同列在文丛中的,还有季羡林、王蒙、李辉等其他作家的专辑。  相似文献   

20.
说来却也巧合,就在甲申之年,中国当今的文化学术界著名人士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发起于二00四年(甲申)九月联名签署发表一个《甲申文化宣言》,参加签名者达七十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