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末预备立宪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已被打破,清政府着手改革专制制度,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经过立宪,清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端。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清末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由于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财政极端困难,再加上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缺乏,使得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在蒙古地区好象无多大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清末警察与直隶、京师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洋务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价值原则,"中体西用"确保了西学知识在体制内的合法身份,客观上开启并推动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而"中学"伦理本位的坚守必然使清末学堂的德育课程设置、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实践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从价值深层探讨和反思清末学堂德育变革,考察分析其利弊得失,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社会转型期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4.
清末警察在直隶、北京等地的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了复杂的角色。清末警察既是近代社会政治文化变迁的表征,又是近代城市文明的构件,同时也影响并引导着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此外他们还通过开警智、开民智等方式积极投入到清末下层社会的启蒙运动中,对于文化知识的普及和近代文明的扩散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清末直隶、京师等地警政中也存在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包括诸种复杂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5.
清末洋务派官僚中势力最大的淮系集团头目李鸿章,是1870年(同治9年)调任直隶总督的。他在盘踞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三十年中,除了扩张北洋集团军事、政治势力之外,还在经济上极力垄断工矿企业。直隶磁州煤矿和直隶临城煤矿就是甲午战争之前,经他筹办和操纵过的两家近代矿业。考证和剖析这两家矿业兴衰起伏的因缘,对于评价洋务运动的实质,探讨洋务运动对河北近代矿业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6.
清末袁世凯的用人特点及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时期,袁世凯为了发展北洋集团的势力,形成了一套颇成体系、独具特色的用人思路并集中表现在对于人才的援引上面。兼收并蓄、范围广泛;注重任用新式人才;以小站系为中心以及绝对服从、兼备德才等是其用人特点。  相似文献   

7.
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辅助语言实现社会交际的工具。文字的这种交际功能决定了它必然受社会的制约。脱离使用文字的社会诸条件,是不可能研究文字的发展演变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生活等等。下面,我们试从社会政治因素方面,来探讨它对汉字发展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国时期的江门海关档案遗存比较丰富,种类繁多,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五邑侨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貌,是研究清末民国时期江门五邑历史的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政治文化角度论述当代官场小说,探讨政治文化对当代官场小说的影响,对清末官场小说和当代官场小说进行对比,认为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官场小说创作影响较大,许多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传统政治文化的演绎和诠释,然后对当代官场小说从官本位、官员道德自律与民众清官期盼、权术文化观念等方面进行了政治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的角度对教育作横向的考察,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大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受社会大文化的制约,又作用于社会大文化;从纵向角度考察,教育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是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利器。因此,社会文化传统、文化环境和文化条件必然对教育的实际效果和社会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而教育的  相似文献   

11.
自由观念,是学界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清末,舆论界关于自由的宣传是我们审视清末社会历史发展的绝佳视角。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于其在多个领域中缺乏较为清晰的认识和进一步地探究。其实,在清末这样的大变革时期,舆论界围绕着自由这一概念,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广泛宣传,并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直到新世纪的今天,舆论界关于自由的宣传仍然无处不在。因此,探讨清末舆论界的自由宣传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夏国锋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3):17-19,24
文章试图粗线条式地勾勒清末之前、清末及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政治变迁图景,其隐含着秉持了现代国家建构是对中国乡村社会政治结构变迁的一个外来主导力量的前提假设,即现代国家建构的内在逻辑必然导致乡村政治结构的变化。描绘了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中如何改变乡村政治结构及带来乡村政治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曾氏集团作为晚清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种因素交汇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作为一个势力集团,对晚清中国各层面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文章将曾氏集团作为一个整体,主要从文化、政治角度阐述其形成的原因,以揭示其在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地位,从而更好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镇的空间布局承载着农村社会的诸多信息,自清末以来晋北宏道镇空间布局以1946年底宏道镇被解放为界分为两大阶段。前一阶段小镇空间布局受地理状况与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长期处于静态发展中;而在后一阶段受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宏道镇空间布局变化十分显著。而影响宏道镇空间布局形成及变迁的因素众多,该文主从地形地势、宗族关系、宗教信仰、政治活动、社会运动、经济行为等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迷信是中国社会中陋俗文化现象之一。清末国人的迷信活动长期存在,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究其原因是受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影响,为此,清末新政后,在官方政府与民间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积极破除迷信活动并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政治权威的转变、政治权势的转移,既是政治、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又极大地影响了政治和社会变动的进程。纵观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政治权威理性化的演变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条主脉络。从太平天国革命、戊戌维新、清末新政到辛亥革命,政治建设、政治变革均因其制度选择和权威变化与西方民主制度的本质要求不符而遭失败。历史经验表明,在政治现代化进程中,权威的理性化、世俗化发展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和条件。任何一个稳固的政权,既要有足够强大的权力,也要有必需的权威。前者是建立在强制的基础上的,后者则是建立在自愿服从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一个政权在拥有强大的使人服从的强制性手段的同时,还应能赢得人们自愿的服从,这样才是稳固的、持久的。  相似文献   

17.
在清末,西方势力的入侵,激发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由于西方力量是侵略者和世界先进文明的双重体现,因而清末中国社会发展表现为既反抗西方的侵略又向西方文明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成为承接西方文明的合理内核,对清末社会发展起着内在的主导作用。在内外因素构成的体系中,各种力量都已丧失自身存在的独立性,又不可能从这一体系中超脱而出,因而表现出整体的作用与影响。这些作用与影响构成清末社会独特的发展环境,从而导致清末社会发展的跳跃性特点和上层建筑超越经济基础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焦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影响着社会稳定,也改变着国家政治文化。这种焦虑、不安、浮躁的现象,对我国构建和谐政治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碎片政治文化。因此,在呼唤和谐政治文化大背景下,需要构建缓解社会焦虑的制度保障,促进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清末最后 10年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在直隶地区推行新政。表现在教育方面 ,主要有废科举、办学堂、广游学等。这些措施 ,不仅引起了直隶地区传统教育体制的变革 ,而且对近代直隶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一、袁世凯教育主张的形成(1)袁世凯早期的教育主张是始于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军事教育。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一向被天朝上国瞧不起的蕞尔小国日本 ,竟将号称强大的北洋海军和湘淮军打得一败涂地。这使袁世凯看到了中国的短处 ,认识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为今之计 ,宜力惩前非 ,“必须使统将以下均习解…  相似文献   

20.
四川近代教育的出现,是四川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对近代四川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清末四川师范教育不仅为四川近代教育之嚆矢,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四川近代教育的发生和发展。因此,理应是我们注意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