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是很流行的网络用语。小学一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一个接一个》里就首次出现了“小伙伴”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伙伴”这个词更是常常被使用。那同学们知道“小伙伴”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吗?新闻里的“伙伴”用语文知识对“小伙伴”这个词进行分析,这是个偏正结构的词语,由形容词“小”加上“伙伴”这个名词组成。“小”是用来形容“伙伴”的,“小”通常指年龄小,“伙伴”是核心词语。  相似文献   

2.
从陶丽群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一个常见的叙事结构,即“出走一迷茫一回归”。在“出走”和“迷茫”两个环节中反映了“出走”的这个群体在外在物质条件驱使下的无奈和焦虑,而“回归”这个环节则代表了这个群体为解决焦虑而做的努力,但这个“努力”是无用的,只有精神上的“回望”才能解决这个焦虑。  相似文献   

3.
再接再厉     
子晨 《中文自修》2009,(11):51-51
在勉励别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用“再接再厉”这个成语,可是这个成语中有一个字很容易用错,就是“厉”,许多人都把“再接再厉”写成了再接再“励”。他们的理由很充分,既然是勉励,那么就应该是鼓励的“励”啊。这就需要了解“再接再厉”这个成语的来历和“厉”这个字的本义了。  相似文献   

4.
写作贵在抒写性灵。从题目“我所认识的这个世界”看,写作角度应立足于“我”的视角,写作对象是“这个世界”,写作重点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可见从命题意图看,命题者就是要调动写作者的性灵抒写,即以“我”的独特视角来认识“这个世  相似文献   

5.
学会用词     
一、词往往是多义的,但是一个语言环境只使用一个意思。例如“打”在“打铁”中只适用“敲打”这个意思,在“打格子”中只适用“画”这个意思,在“打伞”中只适用“撑”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一位六年级学生拿着作文本问我:“严老师,这个“带”字不是错别字,您为什么要打叉呢?”我一看,原话是“她胸前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我不假思索地解释道;“戴红领巾应该是这个‘戴’。”他连忙翻开课本,指着刚学的《少年闰土》第一段的“项带银圈”一句说:“鲁迅先生也是写的这个‘带’。”我愕然了。是哇,既然“项带银圈”可以用这个“带”,那么,“胸前戴红领巾”又为什么不能写这个“带”呢?但我又想,“头戴一顶小毡帽”却又是这个“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  相似文献   

7.
虽然这个问题在小学阶段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但笔者在网上的几个数学论坛上常常遇到有小学老师问到这个问题。戴老师的学校还用这个问题考小学生,这是很不应该的。其实,我们要弄清这个问题,只需要弄清“0是几位数”,而这又与“位数概念的推广”这个问题相关,因为一般人们总是在“正整数”范围内讨论“位数”一词的,而把这个问题与“0”牵扯起来,据说是因为“0是自然数的规定”。那么,如何把“正整数的位数”概念推广到一般呢?这首先要对“位数”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作一番研究。1.一个数的“位数”是与“进位制”相关的,是这个数的形式属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语文里,那一片叶子是神奇的。这个“小东西”能让人感受到“大局面”,所谓“一叶知秋”;而这个“小东西”也能让人看不到“大天地”,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相似文献   

9.
黄俭 《湖北教育》2011,(10):56-57
如果把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看做“100”的话,那么健康就是这个“1”,如果身体不好,这个“1”没有了,一切都等于“0”。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历史语料中考察了时间词“今月”的出现情况,认为最早出现于汉代,并且初步分析了“本月”代替“今月”的原因。此外,现代汉语中“这个月”与古代汉语“今月”相对应,但“今年”“今日”却没有“这个年”“这个日”的对应说法。笔者从该现象出发详细比较了“年、月、日”的不同用法,认为因三者具有不同的词性,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用法。  相似文献   

11.
“现代”可以被视为代表我们这个历史时代特色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但这种“文明的形式”却并不与“我们这个历史时代”一起出现于同一时空之下,而是“这个历史时代”的“我们”所追求的结  相似文献   

12.
副文是指教科书正文之外的课文内容,包括“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栏目。副文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学习正文内容。丰富知识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合理有效地运用“副文”,需要思考:这个“副文”安排意图是什么?在教学过程的哪个环节使用这个“副文”?怎样运用这个“副文”?运用这个“副文”应该达成哪些教学目标?这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果,而且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爱莉 《课外阅读》2011,(11):390-390
礼仪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个体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文化教养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我们接触一个人之后,常常会给他一些评价:“这个人素质高,有风度”;“这个人有教养,谈吐文雅”;“这个人太差劲,连句客气话都不会说”;“这个人俗不可耐,满嘴脏话”;“这个人太邋遢,衣服皱巴巴,连脸也没洗干净”……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须有着良好的文明礼仪,  相似文献   

14.
言论     
拆开“盲”这个字,就是“目”和“亡”,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见。这样一想,拆开“忙”这个字,莫非是心死了?  相似文献   

15.
教学过程 一、以“誓”字巧导入 师:(板书“誓”)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对,这是发誓的“誓”,也是誓言的“誓”。让我们看“誓”这个字:上面是“折”,下面是“言”,  相似文献   

16.
历岗 《小学语文》2008,(10):55-55
问:有的老师说“韵母包括介母”,这个说法对吗? 答:这个说法不确切,不严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介音”、“介母”和“韵头”这三个术语的不同内涵,以及汉语拼音方案和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所采取的不同拼音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谢志娟 《宁夏教育》2010,(10):59-60
今天听了两节识字写字教学课。一节是一年级识字教学课,当教师教学到“步”这个生字的时候,就告诫学生:“这个字容易写错,可得注意呀!”于是,特别强调“步”字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加上一“点”,又用红色的粉笔在“撇”的上边重重地加了一“点”,说:“这样写就是个错字!”随后又在这个字的旁边打了一个大红叉。  相似文献   

18.
此文是和陈殿玺先生探讨“转注字”这个六书中千古之谜的三个重要问题:第一,正确认清“转注”二字是“转语注声”的缩语,“转语”是分化转注字的原因,“注声”是形成转注字的过程,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关键问题;第二,正确理解“考”“老”二字的关系,“考”是因“老”转语,加“丂”为注声而造的转注字,而“老”是转注字“考”的原字,仍是会意字,不是转注字,这是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中心问题;第三,正确认清转注字和形声字的区别,是澄清这个千古之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痱子”的概念在汉代可用“疿”表示,“疿”得名于“沸”。在南北朝时“痱”加入了进来,一同表达这个概念,并形成双音词“沸子/疿子”,在这个过程中,“痱”的读音和词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案例片断一:谈话导入,铺垫揭题师:(板书“小”字)这个字,念——生:小。师:(擦去“小”的钩,用红色粉笔,在“小”字底下,添写“隹”用红粉笔写的这个字,读什么?生念不出。师注音:zhui师:这个“隹”字,指的是“短尾巴的鸟”。“小”和“隹”俩字合起来,念——生:雀。师:雀字,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