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究竟是一篇记实的作品还是寓言,一向众说纷纭。我同意后者。这篇所记的事迹,原出作者的虚构。因为陶渊明不满当时的社会,追求着一个没有官府,没有剥削和战乱,大家一起劳动,过着“怡然自乐”生活的理想社会。当然,这只是一种空想,本文暂不置论,但有一点,就是文中提到的刘子骥,也是虚构的么?我们倒想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2.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文章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美,主题深刻而含蓄。在《桃花源记》中,作者为后世虚构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筑了一个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的理想世界,表达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在平静的文字下,也记录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背叛与摧毁、迷失与遗忘、幻灭与缅怀,饱含着深深的矛盾和悲慨。读懂这些,就能深入解读陶渊明,读懂陶渊明作品的底色。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散文成就相当突出,尤以《桃花源记》最为著名,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根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桃花源记》的创作源于当时社会与作者“大济苍生”的理想与“圣君贤臣”观念之间的冲突 陶渊明的大半生处于我国封建社会一个大分裂大混战的黑暗时代,此时的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乱不已,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相似文献   

5.
东晋末年,战乱纷起,长期隐居农村的陶渊明就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百姓都安居乐业。《桃花源记》就记叙了东晋时的一个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去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款待后离开桃源。当他再返回寻访时,桃源已不知所踪。渔人的行踪就成为本文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教科书告诉我们,这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然而,这真的是陶渊明思想的局限性吗?我觉得其实不然,在当时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里,正是他———陶渊明,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写下《桃花源记》,以唤醒大家那颗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唤醒大家那颗再创一个美好家园但已支离破碎的心,他正是想让这无数美好之心汇集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力量,来还老百姓一片安宁的土地。…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际,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四处逃亡,流离失所。《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作者从当时家乡江州一带人民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晋书·刘毅传》)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 ,世上不知有多少人在构想、向往各种形式的美好社会 ,“世外桃源”便是令人神往的理想乐园。它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与附诗中凭幻想所虚构的一个“春蚕收长丝 ,秋熟靡王税” ,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的与世隔绝的安定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现今早已沿传为成语 ,比喻虚幻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桃花源诗并记》大约写成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时年57岁。陶渊明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 ,弃官后又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 ,对战乱造成的灾难和农民逃亡的痛苦有—定的感受…  相似文献   

9.
乌托邦(Utopia)是公元1516年英国人摩尔对于当时社会现实不满所提出的一个心目中理想的国度。后来专指不现实的、不存在的、虚幻的、贞洁的、完美的世界。其实西方社会活动家们所描绘的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早在公元四到五世纪的中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笔下就出现了。那么陶渊明笔下的乌托邦究竟有何特色,陶渊明的乌托邦思想又有哪些典型特征呢?  相似文献   

10.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历代传诵的名篇:《桃花源记》。它的作者是陶渊明。(板书课题和作者)请大家注意“渊”字的写法。 作者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人呀? 生:东晋末年。 师:对。他是东晋著名诗人,距今大约一千五百多年。当时统治者内部矛盾尖锐,战乱频繁,人民生活非常困苦。作者对当时  相似文献   

11.
《桃花源记》是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散文中的名篇。该文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几个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掠夺和战乱,人人劳动、生活富足而又安宁淳朴的理想社会。细细品读此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析其主题。  相似文献   

12.
这是《桃花源诗》前面的小记,一般认为是陶渊明晚年的作品。由于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作者虚构了这样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争夺和战乱,人人劳动,共同安居乐业的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表达了作者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当然,这在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我国著名的伟大诗人。他家境贫寒,曾经作过祭酒、参军、县令之类的小官。由于他对当时的政治极其不满,四十一岁那年便挂冠归里,一直过着躬  相似文献   

13.
政治上崇尚无为在西晋统一全国后就有所表现,东晋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把无为之治作为朝廷的主导政策。这种在政治上崇尚无为,在个人方面以随意去累为高的行为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东晋政局已由相对稳定走向了混乱。桃源社会没有战乱,没有统治者的搅扰,人们平等相处,真诚相待,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桃花源记》无疑是一篇示志之作,它是陶渊明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14.
豆争 《语文天地》2012,(20):50-51
有位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时,有一个环节是总结课文中心思想。这位教师说,作者陶渊明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对农民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因而幻想能有一个没有战争、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出现。话音刚落,有位学生站了起来,不客气地说:"我认为,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主要是为了讽刺和鞭挞言而无信的小人。"观点与老师  相似文献   

15.
《桃花源记》是苗族社会的写真人们一向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是空想的乌托邦社会。其实,《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不是陶渊明的凭空虚拟,而是真实地描写了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状况。当时的武陵地区确实存在着苗族社会。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木两)溪、西溪、沅溪、辰溪,悉是蛮夷所居,  相似文献   

16.
人总是因拥有理想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时期,陶渊明面对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田园。当时的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面对这种现状,陶渊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归隐田园。由于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中,亲自耕田实践,构造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人们生活安定富庶,没有战争,无忧无虑。他借鉴了老子等哲人们的社会理想,并根据自己对社会的理想,把先前哲人的某些理想社会和自己的理想社会相结合,构造成一个蕴含深厚底蕴的"乐土"文化传统,并显示出具有那个时代的新特点,是古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和平安定的追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人类向往美好和谐的社会,并且坚定不移地朝着美好和谐的社会走去。  相似文献   

17.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佛教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动态、意识整体两个角度讨论了陶渊明佛教观的三个问题:(一)陶渊明与庐山慧远的关系。认为陶渊明对慧远有一个从向往到厌弃的过程;(二)陶渊明与“心无宗”的关系,认为陶渊明从桓玄、刘遗民那儿曾接受过“心无宗”的影响;(三)陶渊明佛教观与玄学的关系,认为陶渊明玄学观中的“乘化”思想,是其人生观里的深层意识,它对陶渊明取舍当时佛学的不同派别、教义起着主导、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作认为,作为社会理想,它以当时的堡坞社会及其田园生活为现实依据,作为化理想,是对于传统化和外来化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它吸取了儒、道、释三家之精华,因此桃花源中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缩影,有“小国寡民”无君无臣的安逸,也有彼岸世界的禅意,该从社会和化两方面探讨桃花源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所有作品中最受人们推崇的一篇.陶渊明把自己对东晋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融入作品中,从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现状出发,结合传说中的美丽情境,为人们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的自由、与世隔绝的“桃源”模式的理想社会.但是,其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一种封闭自守、落后的经济理想,这种理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