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姗 《文教资料》2009,(7):41-43
"没"与"不"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否定词,它们在时间概念和语义色彩上都有着诸多差异,二者在否定的质与量上更是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看现代汉语否定词"没"与"不"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2.
杨书平 《文教资料》2007,(33):56-57,9
"时"字前面的谓语动词为感官动词的一类时间复句"a时,b"在汉语近现代阶段发生了微妙变化。以感官动词"看"为例,这种变化主要指近代汉语中"看时"后面的分句表示"看"的结果的一类句子中的"看时"到现代汉语中大部分被"一看"所代替。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举例针对文言文中的“以……为……”语言现象所遇到的问题作出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一……就……”这个紧缩短语或紧缩复句的固定格式之一的语用问题.四个方面是:一般用于动词性短语之中;在短语或句中起关联作用;强调前一动词动作行为是后一动词动作行为的条件;强调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5.
张祥云 《学语文》2009,(1):44-44
因为备考的需要,接触到了“无时无刻”这一词语,然而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因为我所接触到的几本辞典其解说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对于“无时无刻”这一义项的解释与义项后面所列的一些例句又往往是矛盾的,于是笔者觉得很有澄清的必要。首先将几种辞典关于“无时无刻”的分析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旨在启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智.如果说高中语文是一个神秘的空间,这空间里面的宝藏被一道门锁着,学生虽然发现了这个空间但却只能在门外徘徊.所以要帮助学生打开门锁,应当教给他们钥匙.这就是语文课中的“情”与“趣”.  相似文献   

7.
怎样“预设”初中语文课堂,才能收获“精彩”的生成?笔者以为:于细微处听惊雷;于惊雷中听心声;于矛盾处起波澜;于平淡处激感情.  相似文献   

8.
东北方言一直以来都以丰富的表现力,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和幽默风趣的表达色彩著称.“整”作为东北方言中常见的泛义动词,体现出了东北方言的特色.本文拟从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对“整”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对“整X”结构进行分析,以便对东北方言中的泛义动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出于对"亡国灭种"的担忧,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传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国家与朝廷"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观念中的"主权"、"土地"、"人民"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使"中国"认同危机逐步显现出来.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的背景下,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一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途径,是近代知识精英面临的难题.中国认同危机一直到"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中华民族"、"五族共和"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才逐渐得到缓和并最终消解.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综述汉语“是……的”句中有关“是”字省略问题的研究,分析“是”字的省略情况.由“……的”句与“是……的”句的关系比较,分析得出“是……的”句中“是”字一般不能省略.为“是……的”句的多角度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它既是“言”(文章的语言材料,即字词句本身),又是“文”(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文化等人文因素).“文”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文言文教学中,关于“言”的教学,应强化梳理,注重有效积累;关于“文”的教学,应细加挖掘,凸显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语义和语法这两个角度探讨了汉英语中的"不但……而且"的异同,从而找出母语负迁移造成的偏误的具体诱因,以期能对母语背景为英语者学习汉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韩愈"不平则鸣"既可"自鸣不幸",亦可"鸣国家之盛";但并非哀乐并举,仍然以抒怨为主,所谓"羁旅草野"之士"善鸣","穷苦之言易好"."不平则鸣"说上承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抒情"、刘向"愤中形外"、司马迁"发愤著书"等前人理论.又对后世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不愤不作"等理论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14.
合唱是一种常见的声乐表演艺术,具有综合性、群体性的特点,通过多层次、多声部的表现和处理,使声音获得高度的统一与和谐。“合”指的是声音的统一,“和”指的是声音的和谐。文章对合唱训练中的“合”与“和”展开论述,以“合”促“和”,推动合唱人员之间的合作与和谐。  相似文献   

15.
以大量媒体的现实语料为基础,对部分"XX门"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指出了"XX门"表达中,"门"的语义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对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16位留学生学习助动词"可以""能""会"的随机调查统计出发,吸收前人在助动词肯否是否对称、助动词语义指向及隐喻对比方面研究的成果,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探求留学生在学习助动词"可以""能""会"时所产生的难点以及陷入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时下, "牛"这个词在人们的生活中广为流行. "牛"最初产生于网络媒介,后逐渐扩大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其新颖、形象,遂又被报刊杂志用作文章题目.人们用它来形容那些超过一般,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人.其意义的引申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本文主要探讨了"牛"的意义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前语法研究对感叹句的研究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语用方面的研究极少,本文将以由"多么"和"太"为标记的感叹句为对象,主要研究两种感叹句的语义特征和语用条件.通过对二者在真实语境下的使用状况进行考察,认为以"太"为标记的感叹句主要是说话人情感的主观宣泄,而以"多么"为标记的感叹句则有更多的限制条件,主要特征为对象性和提示性,根据AP的语义不同,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冏"的复活与流行,它的词性和词义都发生了变化.本文从"冏"的初始义入手,归纳总结了"冏"的新义及用法.  相似文献   

20.
助词“的”“地”“得”在生活中的使用非常普遍,但是人们却往往忽视了它们的正确用法.本文通过对汉语中常见助词“的”“地”“得”的用法进行考察,正确分析“的”“地”“得”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更好地将它们运用于我们的语言文字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