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实现阅读教学"点化"之境,在坚持"以生为本"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以本(文本)为本".阅读教学必须植根于文本,走进文本.脱离文本谈阅读"点化".无异于"缘木求鱼".阅读课堂"反文本"现象令人担忧.有两种现象值得关注:一种是为了体现"创新",教师不惜领着学生与"文本"对着干.作者说的是"东",他们偏要说成是"西",似乎不和作者"抬杠"就不能体现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本理论强调,"文本"异于"作品",它完全可能具有多种阐释,文本阅读强调的是语言自身的自主性,读者与"能指"之间没有距离,任何文本都不是封闭的自足体系。文本理论对阅读教学的启示有:(一)关注"内部",应甚于关注"外部",教师应带领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衣去挖掘文本内涵,并关注到文本的"内部",即文体、结构、叙述模式、语言特征等;(二)关注过程,应甚于关注结果,教师不应武断地否定学生的看法,生硬地把教参上的答案强加给学生,而应让学生从文本中"重构新的意义";(三)立足于此,亦可生发于彼,阅读教学中处理好文本"内"与"外"的关系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与文本对话是基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重点,也是关键点。只有把握了基点,落实了重点,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精神敞开、彼此接纳,才能在真情对话中实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为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生本课堂,笔者提出生本对话的"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钻研文本,准确把握——关注学情,扎实训练——真心倾听,赏识点拨——有效拓展,锦上添花。其目标就是把教师讲的时间减少,将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关注学情,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互动的生本对话课堂。一、钻研文本,准确把握,打好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注儿童的阅读心理,顺应儿童的阅读天性,采用"陌生阅读""模糊阅读"的方式,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陌生化阅读,就是为学生精心烹饪阅读大餐,把一本本新奇有趣的书籍推到学生面前,唤醒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和主动性,点燃兴趣的熊熊火焰,追求对熟悉的文本的"陌生化"阅读效果,达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模糊阅读则是一种超越于语言载体的对艺术世界的把握方式,强调体验与感悟,重视个性与创造,提倡"油然心生",主张"不求甚解",认为"神闲意定",强调"直指人心",试图"以意胜言",常呈现出多义性、模糊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张永德 《语文天地》2013,(16):68-69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心中要有学生。我们要把课堂当作"生本化教育"的主阵地,追求"生本化"的课堂教学境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课文,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师生只有在文本中直  相似文献   

6.
当下,阅读教学步入一个新的误区:有的教者为了体现"语文味",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不是"得意忘言",为了体现自己不仅关注文本"说什么",更关注"怎么说",为了体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为了体现对"形式"的关注与重视……在学生初读文本,大体了解课文大意之后,即进行文本表达方法、写作知识技巧方面的分析、剖解。于是,阅读教学陷入另一种繁琐分析的泥淖:由内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阅读教学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其本质是"还原文本",而且这种还原要"原汁原味",绝不允许"误解文本",也就是要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镜式反映"。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求知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尽管文本解读可以是多元的,但首先要关注的是"信度",因为这是文本解读的一条"底线".一旦缺失了"信度"、超越了"底线",那么,文本解读得越细致、越深入,距离文本的"命意"也就越遥远.  相似文献   

9.
唐绍龙 《教师》2013,(24):64-64
语文教学应关注文本语言形式,命题更要关注语言文字,注重阅读过程评价。此外命题应依"标"据"本",凸显课程学科特点,学生实现课内外有效衔接和迁移,促进语言素养不断提升,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对话",体现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改理念。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最能体现自主探究的策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文本所涵盖的资源,获取语感的积累。帮助学生将解疑与感悟结合起来,引领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文章主要从三个层面谈谈如何引领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16):7-8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重技巧轻文本的现象。散文可以解心灵之"渴",而要饮到这"甘泉",必须下一番工夫阅读。为此,在散文教学过程中,一重视阅读教学,重视语感的培养;二重视文本的研读,重在"贵在有我"的体悟;三关注"生活"之水。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散文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正>《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孙绍振著上海教育出版社近年来,语文教育中的文本解读备受关注,渐成热点。在文本解读的"大虾"中,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细读系列著作显得卓尔不群。《月迷津渡》是继《文本细读》后的又一本力作。在这本书中,孙先生一如既往地对西方新批评等所谓的"细读""不屑一顾",这对文本细读江湖中偏好崇洋  相似文献   

13.
文本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内容是关键因素,每个历史时期都需要思想性文本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境界。语文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教学的四个要素之一,解读文本不能"本中无人"或"人中无本",需要"人本融合",教学如果善于发现学生与思想性文本的距离,找到教学的基点,就能够生成恰当的教学对策,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14.
低年级语文教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视"识字写字"教学——这是根本,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是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二者并不矛盾。我们立足文本,关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自然就能关注低年级的识字与写字教学了,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主要剖析解读的便是我们的文本。关注文本,不仅要求师生聚焦文本"写什么,说什么",更要破译文本"怎么说,怎么写"。通过这一探究过程,达到品词析句、体悟情感、把握形象、理解谋篇布局的阅读目标。为此,笔者在实践中找到一种  相似文献   

16.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开放的和个性化的。这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科学捍卫"文本"原有的价值取向,又要对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体验予以关注、呵护和有效引导,实现"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的"水乳交融"、"生""本"相长。  相似文献   

17.
<正>纵观当下的词语教学,格式化处理、简单安排词语教学的现象层出不穷,大部分教师只把目光聚焦在词语"意"的理解,忽视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体需求,丢失了语文教学的"本",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束之高阁。我们应多维度"开掘",寻找词语的"联系点""生长点""发散点",才能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一、对比词语"联系点",品味语言神韵教学时,教师不仅应关注文本内容,更应如"猎犬"一般,  相似文献   

18.
"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许多教师反对学习课文时盲目拓展,认为此举削弱了学生对文本的关注,造成"走过文本"而不是"走进文本".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并且认为对文本正确的解读方法应是"人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循环往复.一味地"入乎其内",会使学生的思维认知如井底之蛙,这样的"囿于文本"无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光是"出乎其外",当然会造成课堂教学的天马行空,也必然造成语言学习的弱化.只有把握好教学中的"出"和"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文本阅读,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核心也是以文为本,其基础还是以文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体验文本""再现文本",让"人"与"文"在阅读教学中顺利实现对接,使人本与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得到统一,实现阅读教学的"全线提速"。一、实现阅读教学"全线提速"的钥匙在于选准多维视角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20.
"文本"一词中的"本",我理解其中有"根本"的意义。只有让学生真正地阅读文本,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一、目标设定再精准《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