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扭转学生怕写作文、写俗套作文的不良局面,努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实现作文与做人的有机统一,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紧扣一个"新"字,优化作文教学环节,以创新训练为主线,多教学生作"新"文章,真正让创新成为作文教学的"落锤点"。一、储新料:  相似文献   

2.
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令许多师生苦恼的难点。每提到作文,学生难、教师苦。学生难,难在"无材可取、无话可说、无情可发",难以下笔;教师苦,苦在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废话连篇、枯燥乏味",苦无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方。于是,作文教学便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研究探索的主要课题。那么,面对这一难题,语文教师该如何去做好呢?一、抓好入门,激情引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在我们学校,由于教师只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了作文教学,从而导致学生愁作文、怕作文的现象产生。作文教学的滞后,影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冷静地分析,寻找症结所在,最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从实效出发,进行作文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4.
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二十多年中,我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很多教师却认为作文课难上,学生也觉得作文难写。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学生,一到作文课就烦,笔头咬烂也写不了几行字。为了应付作业,学生们不是抄作文就是东拼西凑。面对这种状况该怎么办?在此,笔者谈谈自己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要树立"大语文观",作文更要树立"大作文观"。因此,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诱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提高自我的平台。然而,当前的作文教学中还存在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的教学模式,完全背离了作文教学的创新理念,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如何改进作文教学,落实课程改革《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更难.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怪圈.广大语文教师面对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也一筹莫展.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被逼写作文,教师被动完成任务的恶性循环,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也就不足为怪.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必须做好作文以外的事.  相似文献   

7.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初中。可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学生怕作文,教师投入多,学生收获少,作文教学停滞不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这种局面,该如何去做呢?到底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缺乏写作兴趣,畏惧写作训练初中学生已有多年的作文历练了,一般来讲都有一定的作文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消极被动,被束  相似文献   

8.
编者按'写真情实感"--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矫揉造作,胡编乱写,假冒抄袭之作,在学生习作中屡见不鲜。谁之过?一恐怕教师难辞其责。本栏发表了三篇关于"写真文"教学经验文章,其观点、做法很值得借鉴。"真作文',就是认真地写文章,不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作真文",就是让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写真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现在相当多的语文程师面对的是"假作文"."作假文"。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囿于社会氛围,另一方面主要是教师引导不当所致。既体现在语文教学观念上,也体现在训练方法上。假作文,主要表…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发各种资源为教学服务。作文教学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然而,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作文教学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瓶颈"。学生普遍存在厌写、怕写的心理,面对作文题目,茫然无措,写作思路阻滞,写作情绪低落,言之无物,致使作文教学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因此,如何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也是  相似文献   

10.
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运用知识和语言文字驾驭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在校作文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他们将来的发展。然而,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便"谈虎色变",不少当教师的也无可奈何地摇头兴叹。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作文教学也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但仍有一些教师的作文课在"走过场",有的学生也仅仅是为了作文而作文。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怎样提高学生作文水平?首先,多读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础。一是多读他人的优秀作品二是多读自己的习作。"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可开阔视野,从中…  相似文献   

11.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学生视作文为畏途,教师视作文为苦差"的现象还很普遍。不可否认,习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最烫手的山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多年的教学反思中,我个人认为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就引导学生朝着  相似文献   

12.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一直都是困扰广大语文老师的一大难题,而批改作文作为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让语文教师伤透了脑筋。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多数是尊奉着"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原则。作文批改全由教师包办。老师改一篇作文,至少也得用5分钟,有的甚至要  相似文献   

13.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扭转学生怕写作文、写俗套作文的不良局面,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实现作文与做人的有机统一,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紧扣一个"新"字,优化作文教学环节,以创新训练为主线,多教学生作"新"文章,真正让创新成为作文教学的"落锤点"。一、重生活积累——建起丰富的作文宝库将生活中鲜活的例子用到作文中会使文章充满活力。其实,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尺度,是现代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手段,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写出内容丰富、富有特色且文笔流畅的文章,是我们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所以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在语文教学中把作文教学摆在了首要位置,并致力于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探索中来.那么,针对这种现象,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呢?笔者做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不强,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面对"教师教——难,学生作——难"这一现状,细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想是教师在做"无米之炊",导致学生做"无米之炊"。教师策略少,没有把准学生的"兴趣点",是导致"难作文"的主要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借故事之"米",让学生  相似文献   

16.
正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便愁眉苦脸。作文教学也存在着"费、少、差"的现象,即作文花费时间多,次数少,质量差,每完成一篇作文甚至要用两节课时间,每学期还得"快马加鞭"才能写六至八篇作文。作文还存在写人叙事不生动、结构层次不清楚、文理不通顺等问题。"作文难"是学生的感受,同样也是教师的感受。许多语文教师教了多年书以后,对写作文有一种眼高手低的感觉:对学生要求的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具综合性和难度较大的一项系统工程。作文难教,是大家所公认的,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那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基础差、习惯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不要说动笔写作文,就是平常的课文学习也不能做到认真听讲、动手笔记、课后作业,因此,作文教学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面对这种现状,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心有所想、言之有物,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孔亚红 《成才之路》2012,(9):15-I0010
正纵观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语文成绩偏低,作文成绩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文失去信心,而导致语文成绩偏低的罪魁祸首是作文成绩低。面对这种现象,教师兴叹:现在的孩子真不爱学习,作文真难教。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导致作文成绩低下大概有下面几个原因:一  相似文献   

19.
聋生不会写作文、不愿写作文,写出的文章往往是语句颠倒、词不达意、结构混乱;教师指导聋生作文颇感费力,一直是聋校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面对的一大难题。作为一名一直工作在一线的聋校语文教师,经过近20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指导聋生作文的"五步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学生害怕作文,认为作文是"麻烦"和"头痛"的事,影响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因此,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改变这种局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