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以由物质缺乏所导致的弱势群体为分析对象,以弱势群体对教育的自身解读为内容,对弱势群体和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希望政府乃至整个社会都能对社会弱势群体生命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社会分层和弱势群体的继续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性人口流动使职业重新区分和组合,导致了社会阶层的重构。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新兴工商业实体,由于缺乏充足的职前教育培训准备,缺乏可利用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资源,居住的社区缺乏社会服务设施,他们长期陷入不利境地,成为弱势群体。教育有两重性,既可以促进一个人向上流动,也有社会分层和阻碍向上流动的作用。继续教育作为第二次机会,政府的投资和转移支付应该着重放在公共空间的建设,改善弱势群体社会活动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便于不同的教育服务机构和志愿者进入,为弱势群体提供切身需要的教育培训和服务。  相似文献   

3.
《职教论坛》2007,(10S):43-43
箫今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社会种种因素,包括社会变革、历史变迁、教育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差异和地域差距以及个人特征,使人组成不同的人群或者社团。引起社会关注和争议的是.经济快速发展和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社会不公平化加剧.人群分化差距拉大.各类弱势群体不利境况改善的前景不明朗。近30年里.经济开放和改革是影响人口流动的最重要因素.[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试论教育弱势群体及其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产业结构提升的加快,更新知识,不断完善自我,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为人们跟上时代的第一需要。学习乃至终身教育成了人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由于自然地域环境形成东南沿海经济发展,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尤其基础教育的薄弱点一直在广大农村地区。地区差异、行业差距、经济发展环境差异、生理条件等差异,是教育弱势群体产生和形成的基本原因,持续的差异性又加大了弱势群体的弱势走向。2000年,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而另外15%的人口恰恰分布于中国最贫困的地…  相似文献   

5.
教育券思想主要来源于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主张。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券理论不断完善和推广,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逐渐用于政策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对长兴、瑞安、衢州等地教育券政策设计和实践情况的比较分析,从法理和社会学两个角度,对教育券保护弱势群体与弱势教育作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是弱势群体的特征,经济贫困是权利贫困的折射和反映,权利贫困是经济贫困的原因和根源。社会权利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是维护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基于人权保护、人道主义原则,还是基于社会公正追求、社会和谐建设,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保障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7.
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社会底层,经济贫困和权利贫困是弱势群体的特征,经济贫困是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权利贫困是经济贫困的原因和根源。社会权利是人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质是维护公民最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无论是基于人权、人道主义,还是基于社会权利特性、社会和谐建设,弱势群体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享有保障个人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权利。  相似文献   

8.
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教育是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辽宁省的弱势群体教育主要包括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残疾儿童教育、少数民族教育、下岗工人子女教育等方面,虽经努力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若干问题。进一步推进辽宁省弱势群体教育,必须构建弱势群体教育的政策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在解决弱势群教育问题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合理的弱势群体教育资助体系,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提高弱势群体的综合素质,加强对弱势群教育的督导工作。  相似文献   

9.
教师分层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分层的一种表现,但学界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教师分层是依据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以及与学校其他成员的人际关系来决定教师在学校中的群体等级或类属的一种持久的不平等模式,而适当的教师分层将有利于创造一个合理的、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农民、进城民工、下岗失业者等构成了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部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在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及教育结果等方面严重失衡。这主要由弱势群体的经济状况穷困、文化素质低以及社会政策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在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时必须综合考虑,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如兰  唐玉凤 《职教论坛》2007,(11S):34-36,6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12.
教育分层现象是当今社会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教育分层与分层教育的历史考察,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呼吁遏制教育分层,实施分层教育,当前尤其要警惕借"分层教育"之名,行"教育分层"之实.  相似文献   

13.
终身教育视野下,教育领域内弱势群体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将在社会对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中的劣势群体纳入到其中,因而,与之相应的教育补偿的对象的范围也扩大了.本文从社会角色、个体差异、年龄特征和时空环境造成在公共教育资源享有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四种群体情况结合社区教育内在属性对应分析,说明了社区教育在实现对弱势群体教育补偿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15.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16.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公平之我思--公平的教育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是我国当前教育公平评价的主体内容,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目前我国在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不公平现象,应从加大教育投入、关注弱势群体、提高教师素质、提倡终身化学习、鼓励教育模式多元化等方面努力促进公平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19.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的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20.
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而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弱势群体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一是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防止"断裂"社会的产生;二是有利于弱势群体子女具备"向上流动"的人力资本,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三是有利于逐步形成以"自致性"因素为主的社会分层机制,从而有效地促进整个的社会公平正义;四是有利于使其"充分社会化",从而有效消除社会"结构性"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