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30,自引:0,他引:130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这既不利于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可能会降低乡村旅游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力,都市依托型应该采取“分”和“家”的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则应该采取“分”和“特”的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保持其乡村性和保证当地社区爱益.乡村旅游应从主题、地格与氛围三方面塑造与维系乡村性。  相似文献   

3.
旅游研究面临“情感转向”,但学界仍缺少游客情感体验是什么以及如何发生的理论探讨。以乡村旅游为背景,在SOR理论支持下,采用隐喻抽取技术,探索乡村游客情感体验的发生过程和诉求本质。结果显示,乡村游客情感体验的发生遵循了从刺激-激活-反应的基本逻辑,游客在乡村旅游地情感符号表征系统刺激下,通过对特定的评价过程和方式,生成八种积极情感以及失望、难过等负向情感。游客乡村情感最终统归为对“在家感”的诉求。研究对促进游客情感体验本体性研究有一定理论价值,对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体验提升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旅游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风民俗及乡土文化为载体,以满足观光休闲、娱乐度假、购物体验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正在走向现代化,可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在逐渐消失。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认识及国内乡村旅游现状的反思,提出回归乡村性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说明了乡村旅游新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方向、新要求,然后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接着阐述了产教融合构筑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新生态,最后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民族院校乡村旅游“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6.
“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既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审美价值,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贯彻生态性、经济性、参与性、特色性、文化性和多样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需要立足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乡土生产方式孕育了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乡村是古代文人“炊烟袅袅、鸡犬相闻”的田园牧歌诗意呈现,田园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支撑。本文从传统田园审美文化的价值功能出发,提出其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的的内在逻辑、方向及时代价值,对进一步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推进乡村振兴,丰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系列决策理论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旅游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乡村旅游与体验经济本质是相融合的,开发体验式乡村旅游产品能更好的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为以“美丽乡村”为目标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发展的动力,“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在“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指导下,洛阳市栾川县政府部门应采取加强引导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特色培育和文化品位,提升服务品质等措施以促进栾川乡村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政策注意力分布作为注意力配置的外在体现,诠释了政府决策权力运行的微观轨迹。基于2017-2021年的政策文本,借助Nvivo软件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注意力分布状况,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政策体例主要以“通知”“意见”为主,发文部门逐渐多元,但部门之间协同效率不高;乡村旅游产业政策的注意力分布总体趋向均衡,政策内容逐步细致化、全面化;政策主题始终围绕“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展开阐述,并且已经形成了“宏观引导、微观支持、保障兜底”的政策格局。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源起和现状,分析了乡村“旅游品牌”的实质,提出了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品牌”的经营策略。  相似文献   

12.
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土生土长的物质或非物质民间文化,在乡村旅游中具有重要价值。分析海南乡土文化资源在乡村旅游业中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建议从展示乡土文化精华,营造鲜明乡村印象;植入非物质文化,丰富乡村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提高产品教育性,注重开发参与性和知识性旅游生态产品等方面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促进海南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黔东南州利用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大多数农村与过去相比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助推了乡村文旅融合的纵深发展,但由于身份认知不同,二者在发展阶段和功能性质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了文旅融合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仅阻碍了文旅融合顺利开展,而且影响了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在深入分析文旅融合历程与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文旅融合的四大矛盾分别为文旅融合中的利益追求矛盾、文旅产业的规则差异矛盾、文旅产品消费特征的矛盾、文旅差异化发展的矛盾。通过剖析乡村振兴视域下文旅融合的矛盾,有助于为乡村文旅融合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进而合理解决融合中的矛盾点,加速、加深乡村文旅融合。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踏青、郊游与现代城郊旅游就总体规模、经济消费水平与项目类型来说是不同的,然而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踏青与郊游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民俗内涵是现代城郊旅游文化的精髓,它对自然的崇尚和“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与现代城郊旅游“返朴归真”的实质是一脉相承的,因而可以说古时“郊游”与“踏青”是现代城郊旅游的潜在基础,它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是我们现代发展城郊旅游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7.
天堂寨农村社区旅游感知主要表现在社会收益、社区成本、文化收益、自然保护、经济期望、旅游支持、社区满意、社区议题、经济收益等方面。社区领导与普通农民在社区成本与自然保护感知两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普通农民对旅游发展社会成本的感知与自然保护的感知显著高于社区领导,其它维度则差异不显著。其研究说明了社区领导与普通居民是两个有不同利益诉求的利益群体,社区领导并不能完全代表普通居民,发展中国家农村社区愈来愈是一个多元化的权力空间。  相似文献   

18.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是中国城乡教育现代化的共同本质和目标,农村教育现代化是有特色、先进性和高水平的国家教育现代化本质和目标在农村有特色的普遍化。现代化基础教育学校特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基础上充分体现的学校精气神的个性,是教育理念特色与教育形式特色的统一。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优质教育必须振兴乡村教育,结合乡村文化、地理等特点,努力推进乡村学校特色发展和乡村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农耕文化是农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造就的实用型文化。当下,深刻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和风姿,使其精髓由里而外地释放,转换为农耕智慧,实现创新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思想文化之源。根据农耕文化转换的基础,提出了保护与传承农耕文化、开展农耕文化旅游、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结合、将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等有效措施来推动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20.
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基层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学习和了解乡村旅游知识,掌握乡村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具备开展乡村旅游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包括以市场为导向、合作开发的理念,展现传统、发掘特色的经营理念,因地制宜、节俭高效、滚动发展的经营理念;要用好政策,做好服务,积极引导,解决难题,为乡村旅游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