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Internet应用于科技资源的献多数是围绕献检索、专业网站信息介绍等方面,而对于诸如检索后的全查找和获取等相关方面涉及较少。本简要介绍如何在Internet上查询常见科技献类别,并提出了一些免费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和化事业的迅猛发展,献情报量急剧增长,信息载体日趋多样,这对图书情报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进一步加强了与科研、生产的结合,从而对献情报的需求面和需求量大大扩展了,这对高校图书馆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立足于改革,使其名符其实地成为学校献情报中心,积极开发献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3.
弄清献信息优化的含义和意义,是为了解决献信息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的今天,科技期刊作为献资源,反映了当代国内外科研、学术成就及科技发展动态和最新信息技术,具有出版周期短、报道及时迅速、内容新颖、情报信息贮量大的特色。据于呜镝等报道[1],全世界献量的3/4发表在期刊上,科技工作查阅的献70%左右来自期刊,然而,这一持定的情报源,其潜在信息的传播、情报价值的转化、社会效益的实现,都有赖于图书情报人员的搜集、加工、整理,进行科技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5.
从实践出发,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献信息服务的重心应放在对重点群体、重点用户、重点需求的区别性服务上,才能体现献信息服务的价值,提高献信息利用率,创造出献信息服务的高效益。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献信息资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资源,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献信息需求的特点及目前献信息资源发利用中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献信息开发利用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献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是一种信息资源。开发献信息资源就是最大限度地揭示献中所包含的知识信息,并通过各种方式及手段传递,以便使读充分利用。但图书馆开发献信息资源不能只限于本馆收藏,而且要开发非馆藏献资源,以及本地区或国内,乃至国际性的献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8.
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时代、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献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应当在优化献资源配置、加强特色献资源建设、优化信息交流环境和人才结构等方面下功夫,以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论多媒体技术对文献信息工作的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在介绍多媒体技术概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对献信息管理、献信息检索和献信息服务等具体工作环节的支持,以期展示多媒体技术在献信息工作领域的光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论数字文献的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它是由实体形态的献载体和记录于载体之上的献信息内容两个部分组成。即一份献应该是载体和信息的统一体。所谓“寿命”,它是一个时间范畴,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保存的年限,比喻使用的期限或存在的期限”。那么献寿命可以理解为献能够使用的期限,即献的有效使用期。  相似文献   

11.
信息服务与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黄宁燕 《情报学报》2001,20(3):344-348
信息服务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本文从信息服务业与信息产业的关系及信息服务业的分类出发 ,提出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服务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从硬件信息基础设施和软件信息基础设施两个方面预测了第二次信息化浪潮的到来 ,以及未来信息服务业的大发展 ;并就世界信息服务市场和我国信息服务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12.
胡慧丽 《图书馆论坛》2012,32(5):116-120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当前的主流信息服务模式,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是当前重点研究问题.文章从个性化信息服务和用户的信息心理谈起,分析了用户信息心理对信息服务中信息资源组织和用户信息行为的影响,最后从用户信息心理角度对数字图书馆MyLibrary进行分析,对MyLibrary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经济学体系探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芳  赖茂生 《情报学报》2004,23(1):117-123
本文从国内经济学界与情报学界关于信息经济学体系的争论入手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提出以信息经济的问题为导向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应只局限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 ,而应该扩展到信息经济的研究 ,将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关于信息商品、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产业等方面的研究纳入进来。指出信息经济学是一个动态体系 ,正在向相关的学科群组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目前国际上召开的四次PIM专题研讨会论文为基础,对PIM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指出当前PIM研究的热点,包括PIM的基本概念、信息整合和增强、信息检索、信息安全、语义桌面、个人信息空间、个人信息管理工具、个人信息管理系统、移动环境下的个人信息管理等9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信息人与信息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具体阐述信息人与各个信息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信息人与信息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认为信息生态因子对信息人的作用遵循综合性规律、非等价性规律和木桶效应,信息人对信息生态环境的适应方式主要是学习,适应范围遵循耐性定律,信息人对信息生态因子的改造必须连锁进行,且根本在于改造信息本体。  相似文献   

16.
网上免费学术信息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网上免费学术信息资源的定义与分类进行界定基础上,重点讨论获取网上免费学术信息资源的策略与工具。论文把这些检索工具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搜索引擎:包括其提供的特殊功能和通过检索式构造来获得所需信息;一类是专门用来搜索免费学术信息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对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安全素养进行剖析,发现目前信息素养教育仅重在信息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信息安全素养教育。认为信息安全素养应该包括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安全知识、信息安全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指出国民信息安全素养低下的主要原因,提出有效提升国民信息安全素养的4种途径:推进信息安全法规建设,注重多层次培养体系建设,加强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开发,发挥各类组织优势。  相似文献   

18.
海量信息时代,人们正在遭遇信息过剩、信息不对称、信息鸿沟、信息迷航等问题,信息导航理念与技术的发展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推动信息导航服务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有:海量信息持续增长、信息过剩难以改观、信息鸿沟不易填平、信息不对称尚待消解、信息迷航屡见不鲜、信息源多元化、信息存储分散化、信息服务个性化、信息传输易失真、信息技术提供可能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市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信息分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城市信息贫弱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状况,探讨了存在的信息获取障碍。基于有关消减信息分化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发达国家消减城市信息分化的措施,总结了相关的成功经验。最后从制度、社会资本,以及信息贫弱者认知能力三个层面,提出了消减我国城市信息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Problems are considered associated with the philosoph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ormation concept as applied to the realities of the modern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evolution of the notion [idea] of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and on its basis the main philosophical concept of the concept “information” is elucidated. Various, sometimes opposing, scientific viewpoints on the problems under study have been analyzed. The role of social information and the specifics of its relation with social processes are shown.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is demonstrated, which ar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ducts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he means of its production. The important rol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processes in modern society is expl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