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校教育更像是一个生命展开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从一粒种子到大树,永远面朝未来。近来,有关上海某重点高校学生袁某因"看不起学校"而单方面退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参与骂战和笔战的人常常把矛头指向教育。的确,学校教育人人经历过,人人能言说,可学校教育到底该指向什么?学校和学生之间  相似文献   

2.
<正>学校教育更像是一个生命展开过程,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从一粒种子到大树,永远面朝未来。近来,有关上海某重点高校学生袁某因"看不起学校"而单方面退学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参与骂战和笔战的人常常把矛头指向教育。的确,学校教育人人经历过,人人能言说,可学校教育到底该指向什么?学校和学生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人们似乎很少思考。不少人眼中的"教育"只有"教",没有"育"。如果我们把"育"作为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结果。至于学校,最应该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态"教育。试想贝多芬、莫扎特是学校能教出来的吗?他们本身就有天赋异能,在任何环境下他们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方式脱颖而出——当然,学校教育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彰显。终身教育理念背景下要求我们对基础教育的作用和功能重新审视和定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教师不仅要有敬业奉献精神,而且要具有复合型知识和研究能力,是善于用教育智慧耕耘的学者。为此,树立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目标,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构建教育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是今日基础教育适应教育国际化、应对挑战、促进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来临,教育也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将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何适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并和国际接轨是教育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一、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彰显教育国际化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教育领域宏观的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和协  相似文献   

5.
对未来教育的预测是OECD国家所关注的重要教育议题.OECD于2020年发布了《回到教育的未来:OECD关于学校教育的四种图景》报告,提出未来教育可能遵循非线性发展趋势而出现多重可能图景的理念.报告以现代化的延续与中断、教育的新目标与旧结构、全球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变革中的创新与风险规避、技术的潜能与现实导向、教学形式中的虚拟与面对面以及知识获取的学习与教育手段七维矛盾为分析视角;以学校与学校教育、教师与教学过程、教育行政与治理三类关键要素为坐标,通过对不同导向的要素组合进行归类与预测.进而构想了分别以大规模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生态圈建立、无边界学习为特征的四种未来教育的可能图景.  相似文献   

6.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需要立足宏观教育改革背景,着眼未来教育价值需求,紧扣未来教育发展价值主题。未来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未来知识社会的发展格局、未来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基础教育学校变革追求新的学校价值提供了可能。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形成健全的心智、为和谐社会培育人才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未来价值取向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基层教育部门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2007年举办了全国县市教育局长培训班,在对当下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阐述的同时,也明确了未来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所提出的挑战,以此在增强自身教学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同时,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全面探析了未来教育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刘永和 《班主任》2013,(12):5-7
当前,学校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矛盾:用过去的知识,教育现在的学生,让他们去应对未来的世界。教师教育也有一个突出的矛盾:用过去的内容与方式,培训现在的教师,让他们去应对“未来教育”。  相似文献   

9.
重庆七中有252年的建校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川东兵备道宋邦绥将渝州书院迁至重庆炮台街洪崖坊,并更名为东川书院。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废书院,兴学堂,东川书院改名为重庆府中学堂。后又陆续更名为重庆联合县中、重庆共立高级中学、重庆联合高级中学、四  相似文献   

10.
11.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给未来教育带来的冲击与变革,研究未来教育赋予的前瞻性,对今后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模式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导向和实践价值。本文紧密结合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特征与趋势,论述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来教育的研究,从未来教育的模式、未来学校的变革、未来教育的发展走向、未来教育学科建设的本体、未来教育的预警、对待未来教育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等更宏观的角度把握未来教育的研究,并提出一些研究建议,旨在为未来教育研究提供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引导当代大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需要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结合其他学科教学,利用校园文化阵地,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等,是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能够增强大学生热爱生命的意识,提高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3.
高校生命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但目前存在着认识和实践误区,呈现出单一化、事后化和工具化倾向。加强生命教育要"唤起"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建设热情,要"唤起"高校对生命教育实施路径的科学探索,要"唤起"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学习热情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4.
《上海教育》2012,(3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这句话,可能尚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种"革命性影响"正不断发生着:云课堂、翻转课堂、在线大学……越来越多的国家不仅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将产生革命性影响,而且他们都在积极准备,以迎接这一革命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绝不仅仅是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或者是在课程中加入一两门信息技术课,抑或是用PPT取代板书,而是将深刻地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使个体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关注。信息技术绐教育带来的这种变革是不可扭转的,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9月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12,(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这句话,可能尚不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但事实告诉我们,这种"革命性影响"正不断发生着:云课堂、翻转课堂、在线大学……越来越多的国家不仅意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将产生革命性影响,而且他们都在积极准备,以迎接这一革命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绝不仅仅是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或者是在课程中加入一两门信息技术课,抑或是用PPT取代板书,而是将深刻地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使个体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和关注。信息技术绐教育带来的这种变革是不可扭转的,正如国务委员刘延东9月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是: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生命教育诞生的原因主要有危害生命存在的问题、现实学校教育中生命“空场”现象、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人与生命之间的道德问题四个方面。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遵循生命之道,借助生命资源,唤醒、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生命道德与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价值,活出生命意义的活动。20多年来,推动我国生命教育发展的力量有很多,其中...  相似文献   

18.
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国农教授给"阳光协同教育网站"的题词是:"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我认为至少应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协同教育在未来诸多的教育类型中,它占有的数量应是较大的;二是协同教育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本文拟在这两方面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英特尔 未来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探讨对推动我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智能时代,面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对教育的冲击,反思教育、重塑教育生态成为热议话题,寻找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理性地预见未来教育是热议的关键内容.研究从教育企业在未来教育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出发,探索未来教与学的样态,预见技术促进未来教育的趋势.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了13家教育企业代表的文本数据,发现企业对教与学的现状有较为直观的感知、对未来教与学有独特的预见.未来教育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驾驭技术之东风,服务人的个性化发展,回归教育本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探索、协同推进,最终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