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第三单元图 3.1 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储量①地球水体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海洋水 ,其水量占地球水体总量的 96 53 % ,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水库。同时 ,海洋水也是大气中水汽的来源和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海洋水直接影响着海气关系和陆海关系。②海洋水虽多 ,但不能直接作为人类的饮用水 ,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只占地球水体总量的 2 53 %。淡水全部分布于陆地 ,其中又以冰川储水量为最大 ,占淡水储量的 2 / 3以上 ,数量不少但难以利用。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是浅层地下淡水、湖泊淡水和河流水。③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该图提供的海洋水体总量及教材文字…  相似文献   

2.
海洋,是水的世界。人们早已习惯把“海洋”当作一个词,用来指覆盖地球表面十分之七左右的水。其实,“海”和“洋”是有区别的。“海”是海洋靠近陆地的边缘部分、次要部分,海的面积占海洋面积的11%;“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主要部分,洋的面积占海洋面积的89%。  相似文献   

3.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有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水的总量约有13.6亿立方千米,因此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但是,地质学家们发现,并非在地球形成之初就有这么多的水存在,地球上的水是逐渐增加的,近两万年来,世界海洋的水位就涨高了大约100米。  相似文献   

4.
[原文展示] 海底安居 李清洲 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喜欢把地球称为“水球”,因为地球表面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着。千百年来,海洋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矿物资源。可是,我们并没有充分地利用海洋。究竟海洋还能怎样造福人类呢?  相似文献   

6.
一、直击高考考点1:海陆分布特点及海底地形、陆地地形【考纲解读】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地球表面积约5.1亿千米2,其中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海底地形高低起伏。海底地形高低起伏,复杂多样,主要  相似文献   

7.
地球有四分之三的面积盖着水,被称作“水的行星”。地球上的水呈液态、固态和气态,广泛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中,形成了连续不规则的水圈。其中海洋水是主要的,占地球上水总储量的96.53%,但海洋水是咸水,目前技术条件下还不能大规模淡化利用,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直接意义的陆地淡水,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大部分是冰川,分布在高纬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区,远离人口聚居地,难以利用;液体形式的水体,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得也很少。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储量占全球淡水总量的0.3%,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而实际上可利用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可见,在“水的行星”上,水资源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8.
在高一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的热力状况”中,关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这样两段话“: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在太阳辐射中,红外线的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如果把教材中的上面两段文字联系起来理解,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红外线的能量又占到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那么,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  相似文献   

9.
地球是宇宙中最美丽的星球。阳光、大气、水,孕育了生机勃勃的地球生命。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有限的陆地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人类开始寻找新的家园。很多人把目光投向月球、火星等其它星球,希望航天科技的发展带来移居太空的新时代。而有的科学家提出了更实际的设想:让我们回到大海吧!生命从哪里起源,也可以在哪里获得新的发展。迷人的“蓝色宝库”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是人类巨大的“蓝色宝库”。海洋里生长着异彩纷呈的动植物,如各种鱼、贝、虾、藻等,它们为人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海洋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0.
[知识要点]第一节大洲和大洋1.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仅占29%;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2.大洲:大陆及其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全球陆地共分为  相似文献   

11.
复习课作为数学课中的一种重要课型,主要是对新授课中的知识进行回顾梳理。在六年级下学期的数学课中,复习课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如何在复习课中使学生不仅“温故”,还能“知新”,如何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结,让复习有深度,成为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课”的设计与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复习课中将所学内容联系在一起,引发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2.
水(一)     
在总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的地球表面上,有3.61亿平方千米的面积是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在地球上,现已查知的水量,绝大部分贮存在海洋里,约有140多亿亿立方米,只有百分之几分布在陆地表面和地表底下。大陆表面上的水,99%以上被冻结在两极和高山上的冰川中,它们拥有的水,比河  相似文献   

13.
“温故而知新”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就是说温习旧的知识,然后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放眼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发现“温故”未必带来“知新”,种种的“温故”徒劳、无序与低效,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导致了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丧失。笔者现就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温故”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水,水,水     
地球表面大约71%的面积被水所覆盖。水大部分分布在海洋,仅一个太平洋就几乎覆盖了地球的一半。剩下的水大部分分布在江河湖泊、冰原、冰山和地下。水有气体(水蒸气)、液体和固体(冰)三种状态:大气中的水也有三种形态:水汽、液态水滴和固态冰晶。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地球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裹,大气层就像一件保护衣,保护着地球和地球上的生物。人们把地球大气层由低到高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最靠近我们的“天”是对流层。这里也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对流层里大气对流强烈,所以会产生各种天气变化,如刮风、下雨、降雪等。同时,由于对流层距离地面较近,所以我们只需借助热气球、滑翔机就可以前往。  相似文献   

16.
“温故知新”作为一个自古有之的教学原则,通常被理解为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其实在今天,它更应该被理解为通过对过去所学(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等)进行再学习,并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体会或产生新的知识、技能与情感等。温故知新至少有五种发生机制:原有认知结构的丰富,会扩大温故时理解的视界;加工能力的改变,会提高温故时理解的深度;个体倾向转变,改变了温故时理解的角度;温故会带来经验的改组,从而促进新的意义生成;相关阅历增加,改变了温故时的情感体验。为了在“温故”中更好地实现“知新”,需注重四个策略:一是“温故”时要紧扣“知新”的目的,二是“温故”要把握适当的时机,三是“温故”要注重方式方法,四是教师自身要做到“温故知新”。  相似文献   

17.
大气的垂直分层是高中地理的重点,而其中的对流层由于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因而也就成为命题的关注点。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而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降低0.6℃,这就是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但在实际中垂直方向上气温还会发生如下变化:  相似文献   

18.
黄琼 《初中生》2007,(3):12-15,19
①地球表面的总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总表面积的71%。海洋是一座巨大的资源宝库,随着陆地资源的枯竭及陆地表面的拥挤,人类向海洋空间和海底发展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其含义是: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新知识。这已成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但“温故而知新”往往过分强调“温故”忽视“知新”。这已引起了人们的思考,如《四川教育》1990年第10期发表的严成志同志的《“温故而知新”新说》就是针对传统教学过分注重“温故”的弊病,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巩固,更要强调富于进取精神意义的“知新”。这种见解较进步,但它基本上仍遵循了从温故到知新的模式。从温故到知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一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的热力状况”中,关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这样两段话:“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流长较长的红外线。……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