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虚拟经济的研究及其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经济源于货币资本的运行,并随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虚拟经济的发展来源于实体经济的需求,它一旦形成,便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排除了理论认识方面的障碍,为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尤其是以证券市场为主的虚拟资本市场的超常发展,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危机频发,引起人们对虚拟经济的关注。有的认为虚拟经济可以不顾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超常发展,对虚拟经济潜在的风险麻痹大意,掉以轻心。有的认为虚拟经济是世界金融市场动荡的根源,把虚拟经济等同于“泡沫经济”一概否定。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一对矛盾,只要我们处理好两的辩证关系,就能够扬长避短,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反思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从探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辩证关系入手,介绍了建行服务地方经济取得的成果,从我国当前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建行更好地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虚拟经济源于实体经济,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虚拟经济的配合。虚拟经济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过度膨胀,又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因此,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5.
信用货币体系下,货币供给与虚拟经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虚拟经济归根结底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如果存在乘数效应的基础货币投放没有准确反映与虚拟经济相适应的货币需求,将会引发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实体经济资源配置的紊乱乃至泡沫经济的演化,宏观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将会受到巨大威胁.这就要求货币供给要与包括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等在内的虚拟经济基本保持一致,通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  相似文献   

6.
简要回顾了虚拟经济的形成发展过程,阐明了虚拟经济的五大特征。分析了我国虚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对虚拟经济的法规建设和监管,强化系统性风险管理和宏观调控,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结构等措施,使虚拟经济成为实体经济有益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7.
虚拟资本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虚拟资本的发展有可能产生经济泡沫.经济泡沫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泡沫经济,虚拟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既有促进作用,又有不利的作用.在发展虚拟资本的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虚拟资本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变化赋予了它新的研究意义.本文研究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现实演变,阐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两种分离模式;对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指出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工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调表现,即二元金融模式的困境;提出协调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应遵循“实体经济→金融结构调整→金融自由化→发展资本市场→虚拟经济”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通过明确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来揭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以便使人们深刻认识虚拟经济,通过有效措施来发展虚拟经济并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共同推动现代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它是市场经济进化的必然产物。虚拟经济具有虚幻性、依赖性、复杂性、高流动性、不稳定性及高风险性等特征。虚拟经济既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能够危及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此,应充分认识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正面及负面作用,趋利避害,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虚拟经济应是一种根植于实体经济并对实体经济具有寄生性,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以虚拟资本运作为核心,具有独立的价值运动特征和价格决定过程的经济形态。呈现在虚拟经济领域以金融危机为表象的现代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实体经济领域危机的表征化;虚拟经济在现代经济危机的恶化与蔓延中扮演了"催化剂"和"助推器"的角色。我国未来一段时间,仍应以实体经济发展为重,对于虚拟经济则应谨慎"规制",加强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12.
虚拟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概念,最早产生于十九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虚经济无论从规模,还是从表现形式都远逊于实体经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虚拟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虚拟经济规模急剧增大。资本的虚拟化程度越来越高,虚拟资本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虚拟经济日益成为现代经济中一个决定性的组成部分,其经济学内涵和外延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角度总结虚拟经济的内涵,表现特征以及主要存在形式。分析虚拟经济对现代经济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针对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现状,探讨如何不失时机地发展虚拟经济,防范和控制我国经济的泡沫风险,保障经济快速、健康、持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虚拟经济的演进及其两重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因判断标准不一,目前学术界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仍处在较为混乱的状态,应当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定义入手,探讨虚拟经济的内涵;据此,可将虚拟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7世纪到20世纪60年代,狭义的虚拟经济处于萌芽状态,广义的虚拟经济呈现出阶段性或周期性的特征;第二阶段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金融全球化时代,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经济得到了急速扩张并呈现出结构性的特征。从证券交易市场、投资基金和金融衍生产品等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促进的一面,也有消极抑制的一同,同时,虚拟经济既有增进社会经济福利的性质,但又会对投资和收入结构产生影响,造成一国社会经济福利的净损失。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中,金融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进程加快,虚拟经济作为价值独立化运动的经济,其发展规模非常庞大,并已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规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互动关系,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必须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实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应对外部危机的重要保障。在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有些放缓的情况下,更要坚定不移地振兴实体经济。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问题,产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产业市场需求有减弱的趋势,实体企业也存在着运营成本刚性上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应通过加强虚拟经济领域的制度建设与监管、深化供给侧改革、降成本等措施,从各个方面提高实体经济的竞争力,促进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着重从虚拟经济的含义、发展阶段、现状及特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三个方面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7.
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下已逐渐演变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新形势下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一定周期内不断积累,导致危机最先在虚拟经济领域爆发,然后波及到实体经济。其矛盾具体表现为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与实体经济发展有限之间的矛盾;金融企业过度无序发展与整个行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金融业中滥用金融杠杆工具导致无限放大的金融资本债务与普通大众有限的偿还能力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实体经济既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金融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基础。金融业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来源于实体经济,也应当服务于实体经济。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做出重要贡献。但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现象,诸如金融资产非理性增长、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足、金融监管不够到位等问题不断凸显。因此,在金融市场全面开放、改革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金融业服务回归实体经济成为重要课题。通过理论阐述和对实际事例的分析,可以知道中国金融的发展始终需要明确正确的方向,抓住本质,定晴在实体经济的建设之中。金融业来源于实体经济,并将反哺于实体经济,与此同时,金融业也将从实体经济的发展中汲取更多的力量,二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在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问题上,应明确:增加消费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恒定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动力:美国式过度透支消费不可取;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是改善广大人民的收入状况.关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鉴于虚拟经济膨胀和过度的金融创新必然导致金融危机,必须以马克思关于现实资本与虚拟资本发展关系的理论为指导,坚持以下原则: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金融创新要适度;对金融资本图谋暴利的贪婪行为要加以节制.  相似文献   

20.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为我们扫清对资本市场的认识障碍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发展虚拟经济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要强化监管,大力培养金融人才,要控制住泡沫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