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年秋季的一天,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应邀来到鞍山市,为广大的申小学生做了一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本台记者得知这一信息之后,立即前去采访高玉宝。高玉宝虽然第一次来鞍山,但他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并不陌生。因此,如何从这位“名人”身上发现一些新的信息,是记者与高玉宝交谈时一直在用心思考的一个问题。谈话问,高玉宝递给记者一张与众不同的名片。名片的正面是高玉宝的各种职务,而背面则印了一幅题为《我要读书》的小漫画。漫画的内容是:一个正值读书年龄的小女孩在街边摆摊卖茶蛋,眼里流着泪水,手中捧着一本书。书名是《高玉宝》。漫画的下面是高  相似文献   

2.
50年代初期,一本名为《高玉宝》的自传体小说,曾引起轰动。虽然距今已有几十年了,高玉宝还依然十分清楚地记得那个黄昏,他第一次提笔写《高玉宝》时的情景。那天他当军邮员送信回来,忐忑不安地第一次拿起了笔,说不清为什么,手竟微微有些颤抖。由于读的书很少,他不但连写小说的格式都不知道,斗大的字也不识一筐.但高玉宝也有高玉宝的办法,在大连做童工时,从郝先生那里听来的评书给了他很大的启迪。正是这些听来的评书,对他的写作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他按照评书的格式,以四句诗开篇,接下来以“话说……”开始,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相似文献   

3.
提起《半夜鸡叫》及其作者高玉宝,相信读者不会陌生。当年,文盲战士高玉宝边打仗边"画书",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先例--书名、主人公、作者三者同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国内有7种少数民族文字版本,国外有近20种文字版本。仅汉文版累计印数就多达450余万册。  相似文献   

4.
明红 《湖北档案》2005,(1):71-71
提起《半夜鸡叫》及其作高玉宝,相信读不会陌生。当年,盲战士高玉宝边打仗边“画书”,创造了中国学史上一个先例一一书名、主人公、作三同名。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高玉宝》,国内有7种少数民族字版本,国外有近20种字版本。仅汉版累计印数就多达450余万册。  相似文献   

5.
1951年,我被调到南充县潆溪区委作宣传干部兼通讯干事,这下可把只读了几年小学的我难住了,开始写稿不仅不会采访,抓不住点子,就连比较常用的字也认不了多少,写不起,标点符号咋个用法更搞不清楚。怎么办?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高玉宝《我的大学》一书,高玉宝自学成才的经验给了我极大的鼓舞。于是我除了平时看《人民日报》和《南充日报通讯》《四川农民通讯员》,还购买了字典和有关新闻业务书籍。一边学习,一边动手写。起初,我写的稿件像流水账一样,第一篇,第二篇……发出去的上百篇稿件均泥牛入海。但我毫不气馁,继续坚持下去,我抽空就挤…  相似文献   

6.
《半夜鸡叫》的故事出自一本叫做《高玉宝》的自传体中篇小说.自1950年代起,通过强大的文宣机器的推动,《高玉宝》的故事已经在中国当代文艺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要读书""半夜鸡叫"诸章节,已经成为革命文学的经典段落,并被收入当时的中小学语文课本.1964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木偶剧《半夜鸡叫》,使得这部作品在几代中国青少年中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是文宣部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7.
新乐观主义     
佚名 《新闻世界》2008,(6):37-37
有每夜和我抢棉被的伴侣,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 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连在外。 我交税,那表示我有工作。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2010,(6):23
高玉宝(1927年4月6日—),军旅作家。祖籍山东黄县(今山东龙口),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孙家屯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9岁当童工、15岁做劳工、17岁学木匠,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  相似文献   

9.
“我活到现在最怕的是一种人……”6月3日夜,在张家口宾馆。当几名记者行将结束采访时,著名战士作家高玉宝的这句话,令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高老郑重的说,“不是我看不起你们记者,记者队伍中确实有些人缺乏职业道德,文章发表后,不仅连时间、地点、名字都搞错了,而且在文中凭  相似文献   

10.
轻松一刻     
夸儿子两位家长互夸自己的儿子。甲:我的儿子真是个天才,昨天他在墙上画了只蜻蜓,他妈妈捉了好几次。乙:那算什么?我儿子在地板画了条蛇,我吓得破门而出,谁知那扇门原来也是他画在墙上的!  相似文献   

11.
采访开始了,对面的他侃侃而谈,我在记录。我突然迟疑了一下,我问自己,我这样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然后传递给读者,但是他说的每句话都是真话吗?如果有真有假,我又怎么知道,他说的,那句是真,那句是假? 我当然可以察言观色,但他久在江湖,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早已练就遇到任何问题,都面不改色心不跳。他想在我这么一个稚嫩的记者面前隐藏,易如反掌。  相似文献   

12.
孙犁印象记     
我第一次见到孙犁同志,是在一九八○年的春天。在这之前,我和他的许多读者一样,是只见其文而未见其面。然而,我却久久地景仰着他。或许因为我也是冀中人的缘故吧,拜读他的作品,感到格外亲切。读着他的散文、小说,就象在麦收时节,坐在堤头大树下歇晌,听一位见多识广而又语多风趣的老人讲述乡里趣闻一样。那朴实明净的语言,那真挚深沉的感情,那栩栩  相似文献   

13.
蒋文杰于我是一个熟悉的名字,陌生的人。 去采访他之前,同事给我一张字条,上面仅有20余字关于蒋文杰的介绍。 简短空洞的文字后面是些什么呢? 在他那只有3米见方的办公室里,蒋文杰接待了如约前来采访的我。面前的他,如电话那头我凭声音  相似文献   

14.
找茬     
《大观周刊》2010,(44):60-60
第三回 锦囊 那一年夏天,我还在涿郡。一日,遇见一个道士,尖下巴,三角眼,手持拂尘,看起来有点猥琐。他拦住我上下打量着,我正因为赌钱输了窝了一肚子火呢,上去就给了他一个大嘴巴,骂道:“臭牛鼻子,你看太爷做甚?”那老道真的好涵养,眼瞅着五根手指印从他的脸上慢慢地凸现出来,他竟然唰嘴朝我美了一下,说道:“果然好力气。”  相似文献   

15.
去年11月13日13时42分。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令我十分震惊。但这毕竟是现实。21日上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向其遗体告别。望着灵堂上他那栩栩如生的遗像,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下流淌。他那铿锵有力的讲话。推心置腹的交谈,严肃认真的工作神态……不断闪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16.
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 那真是“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我不晓得吴佩孚当年怎么会得到那么大的名气。当然了,他是能够写点字的人,当年带兵的大都是老粗,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个人除了会吹之外,没有别的。说到他作战,那更是毫无能力。  相似文献   

17.
老天使     
我是和他在一棵石榴树下结下深厚友谊的。那是差不多十年前,他给自己在小区路边栽下的石榴树浇水,他的嘴唇颤巍巍的,有些激动的样子,说等到结了石榴果,就送一颗给我的孩子。我感觉,他已经很久没和人聊过天了。  相似文献   

18.
1936年,胡愈老在香港协助韬奋同志主持《生活日报》时,我第一次见到他。当时我也在《生活日报》作经营方面的工作。从那时候开始,将近半个世纪中,我被他那感人肺腑的事迹深深地感动和教育着。胡愈老的一生,是鞠躬尽瘁致力于中国革命的一生。在那艰难曲折的岁月中,无论处于任何逆境,遇到任何波折,他都坚忍不拔,稳重沉着,刚柔交错,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19.
我原先以为干部履历表上有些填空题目没啥意思,不过是浪费我们的笔墨。出身那项还好理解,但那身体状况一项,有啥意思昵?每次填这栏,我就随手填写“一般”。有位兄弟在那一项里填了个“精力充沛”,我以为他是在玩幽默,没想到他是特别认真的,而且果然也见了成效。这位比我小了好几个年齿的家伙嗖嗖嗖地升上去了,我还在原地踏步。  相似文献   

20.
柳白 《青年记者》2001,(1):12-13
他决不是那种一见面就让你感觉书生气十足的人:高高的身材,一脸络腮胡子,一双不大不小、却略透出狡黠的眼睛,再加上愤怒之时甚至粗俗地骂爹骂娘和那让人捉摸不透的忽又时髦忽又落伍的着装,他给人的印象更像个侠客。但这个侠客,你若接触久了,那豪爽,那气魄,当然也包括那柔情,就会令你深深地感动。而我与之交往日深,最看重他的倒不是什么豪爽、气魄之类,我总觉得,只要他出现在我面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