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苇岸是一位富于独创性的有作为的新生代散文作家,他始终关注着"大地上的事情”,关注着人类文明进程中物质与精神的相悖现象.他在自己的散文写作中所倾注的关于大地的伦理学和美学的思考,体现了他关注人类文明的永恒情怀和"关于人的改善的努力”,从而使他和他的作品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价值与文学意义.苇岸将在人们的阅读和思考中不断地被发现.  相似文献   

2.
苇岸一生关注大地上的事情,收割大地的意象,他不仅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而且还善于发现和赞美那些在这块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而他的散文则与中国当代散文的主流格格不入,处处显示着独特的美学韵味,在这种意义上,又彰显着他是散文大地上的"异乡者"的身份,这些都无不构成了苇岸散文现代性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苇岸这样的散文家,在中国的大地上绝对是个异数。苇岸是寂寞的——知道他的人不多,他生前结集出版的唯一集子《大地上的事情》估计印数也少,不大好买。一个读者欣赏哪个作家,取决于他与作家精神上的认同或呼应。尽管我不是素食主义者,但苇岸的文字间跳动的音律,与我的脉搏却是如此的合拍。薄薄的一册书,我却花了整整一星期才读完——对于特别爱的书,我害怕读完,总想省着点读,读得更细些,更久些。我希望我是一个眼里无历史,心中无怨恨的人。每天,无论我遇见了谁,我都把他看做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人。我曾经想,在我之前,这个世界上活过无数的人…  相似文献   

4.
《文学教育(上)》2014,(13):159-159
今年是作家苇岸逝世15周年,苇岸代表作《大地上的事情》将由乐树文化出版工作室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公司联合再版。15年前,苇岸曾经贴近大地,观察和记录下身边的麦地、草木、  相似文献   

5.
春满人间,大地万物焕发蓬勃生机。这边小桥流水,那边百花争艳;这边蝴蝶翩翩起舞,那边蜜蜂嗡嗡吟唱;这边燕子在筑巢,那边蚂蚁在搬家……一切的精灵似乎都没有闲着,忙忙碌碌地装扮着人间的春色,谱写着大地的乐章。听听苇岸的声音:“踩在松动的土地上,我感到肢体在伸张,血液在涌动。”罗素也说:“我们总是大地的造物,我们的生命就是大地生命的一部分,就像动植物一样,我们也从它身上汲取营养。”这辽阔的大地,让我们热血沸腾。(田野)  相似文献   

6.
龚紫斌 《文教资料》2011,(28):17-18
当人成为了自己的对手或反对者,人同人自身不期而遇时,人将何去何从?苇岸为此做了令人感喟的探索,他在散文里尝试了关于人的改善的种种努力:一是抛弃二元对立观念,将个体置入整体生态系统中;二是追求物质的简单化,保持精神世界的无限丰富性;三是探寻"人的完整性",让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正因为如此,他和他的作品获得了独特的思想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我在生日那天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包裹的寄件人落款处是空白,寄发地是广西,此外就没有更多的信息了。我轻轻地打开包装,是一本书——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书里夹着一张书签,很精美,上面的风景是美国的圣轭山,背面有一段小字:"老师,还记得你给我们讲海子的诗歌和苇岸的散文吗?你说,再也不会有像他们一样纯粹圣洁的人了。你还说,你喜欢苇岸的散文,可惜买不到他的书。我一直想送你苇岸的书当礼物,现在终于如愿以偿。祝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当代生态文学中,苇岸及其生态散文创作是较为独特的存在。他的《大地上的事情》等散文是特别精粹的生态散文。他对大自然饱含爱心的书写,对现代文明负面性因素的峻厉批判,都显示出了明确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时下的数学课堂,由于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训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使其本该拥有的人文气质和气度被一点点剥落、丧失。因此,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正渐渐丧失着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我们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特级教师张齐华的经典课例谈一些看法。一、创设人文环境,让课堂在人文渗透中积累文化底蕴教育哲学家金生弘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你—我”对话与理解式师生关系模式。他…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原作家刘庆邦始终关注着中原乡土文明。以作家的敏锐感知力,他注意到在现代观念映照下,中原大地的伦理观念的变化,并对此进行了展现和思考。在爱情、亲情、性爱的伦理叙事中,他的小说隐含着叙述者的叙事立场、叙事意指和道德趋向。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的小说贯穿着他对人生苦难、价值信仰问题的思考。他的小说经常围绕着“残疾”命题展开,他从个人残疾的苦难中挣脱出来,在对个人命运的不断反思与追问中努力解答个体价值依靠问题,从而由“个体残疾”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类存在、人性深处“广义残疾”的考察,并最终走向“过程神学”的阐扬。尽管他仍然面临着信仰的内在矛盾,但他的个性立场还是为我们对精神与信仰的反思及重建指出了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2.
张齐华 《江苏教育》2006,(1B):31-34
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当下的数学课堂,原本属于文化范畴的数学,如今正渐渐丧失着它的文化性.变得不那么“文化”了。教育语境下的数学,已经开始和文化背道而驰。对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技巧洲练等工具性价值的过分关注,正在使数学本该拥有的文化气质和气度一点点剥落、丧失。“让数学变得文化些,还数学以文化之本来面目”,已经成为数学教育亟须关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九月寓言》是张炜最为厚重的一部小说。文章从小说中“工区”与“小村”、“奔跑”与“停吧”、“地瓜”与“大地”等意象切入,阐释文本的内蕴,揭示作家选择的困境。在他面前横亘着一个巨大的矛盾:“现代文明”与“人文关怀”的二元对立。这注定了他要在“寻根”与“无根”的旅途上跋涉。  相似文献   

14.
尽管自称是“后五四”作家,沈从文时空上的不在场却没有阻碍“五四”想象的建构,“父权缺失”为他提供了接触“五四”的契机,随着空间的转换,他逐步生成了对于“五四”的想象,在此过程中沈从文也完成着自我身份认同,并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与文学观。沈从文的“五四”想象源于“五四”,却并不是对“五四”的全盘接受,独立思考意识为沈从文在经历和发现“五四”时提供了辩证思考的空间,避免了“预设自我”的理论陷阱。沈从文亲身体验着“五四”,自觉承继着“五四”,而这都是以“五四”想象一以贯之的,沈从文又在此中超越着“五四”。  相似文献   

15.
对“生命”的关注和探寻是叶舟小说的基本内核。他总是在文字背后用睿智的眼光来打量着天地间的一切生命,从而使一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充盈着“生命”的智慧,潜藏着关于“生”与“死”的沉思。叶舟的小说在平静的表层下,以温暖和叩问关注着俗世中的个体生命和生存,体现了人类在尘世中寻求精神皈依和灵魂救赎的“生命意识”,暗示着“生命”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出自他对存在和真理问题的关注,这种非同一般的分析视角和充分沉思使得他的艺术理论不仅深刻独到,而且还从存在论意义上与拯救技术明危机发生了深刻关联。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本身乃至道德伦理皆不能使我们摆脱技术明种种危机,但艺术作品的本质特征“让大地成为大地”,在把事物带入敞开状态的同时,又使其保持纯然物特性,回复到自身,因而与技术从本体论意义上重新构造事物,把事物变成“持存物”绝然不同,艺术对事物具有保护的作用,可以制约技术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在拯救大地和人类未来方面担当起一定重任。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播放PPT课件,配有抒情音乐。) 师: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着的最顽强的生命是树。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越来越多的大树倒在人类的刀斧和电锯之下……台湾作家王鼎钧的笔下就有那么一棵树.它的绿叶中又留下了怎样的乐与悲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那树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西藏有了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消息一经传出,雪域高原为之振奋。多吉,一个普通农民的后代,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多吉,长着一头乌黑的卷发,古铜色的脸庞,敦厚的中等身材,谦虚的举止与普通的藏族人毫无两样。出生于1953年的他,长期工作生活在野外,西藏高原强烈的紫外线、严寒、风沙把他的脸过早地刻上了大地的纹路,显得饱经风霜,但在他的眼睛中闪耀着光芒,锐利的眼神似乎看得懂大地的心思。多吉出生在西藏加查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家庭。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不怕吃苦的意志。1974年,多吉走出了从未离开过的山村农…  相似文献   

19.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的基本内涵应是民族首先是本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凝聚着民族和人类健康美好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判断。它对形成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专家、学者及同行就在思考、研究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这一问题。最早思考研究这一问题的可能是韩军老师,他于 1990年撰写了《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精神——关于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思考》一文,以后陆续有孟建伟的《…  相似文献   

20.
在赛珍珠小说《大地三部曲》的评论与研究中,很少有文章集中评析与解剖作品的系列男子形象。对其中的三个男主角进行较系统而深入的解读,可以填补赛氏研究中的一些空白。用“土”、“石”、“壤”来比喻和象征作品中的三个男主角,突出的是中国大地的那种浓郁的土气。王龙的土气自不待言。他的儿子王虎由于其性格刚硬、行踪不定,把他比作较坚硬、流动的石块较为合适。王源如爷爷一样,见到土地格外心爽,中和了社会其他阶层的特点,故而用“壤”来概括他的形象与性格特征。以王龙、王虎、王源为主人公所构成的“大地三部曲”,使人联想到人们概括过的人生的三个阶段或三个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他们的整体形象象征着人类生存与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