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外交在倡导和平共处的基础上,将和谐外交作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新发展拓展到国际领域,把传统的和平共处与世界新一轮的发展机遇结合起来,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和平共处的和平外交政策,走上了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和平发展是中国和平共处对外政策发展的新阶段;从和平共处到和平发展的演变,应答了中国外交面临的新问题;和平发展为和平共处增添了新特色。当今世界矛盾错综复杂,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外交道路绝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新变化作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思想: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真正的不结盟;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依据邓小平的外交战略思想,中国外交进行了全方位的大调整,开创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为我国加速四化建设,积极争取和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3.
一、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起源及对华实施的概况 “人权外交”一词,是美国前国务卿戴维·D·纽琴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的,而把它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的。但美国的人权外交活动则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美国所奉行的“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以及1941年罗斯福新政所提出的“四大自由”政策(言论及表达意见的自由,宗教自由,免于匮乏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到1971年卡特就任总统之后,“人权外交”政策才正式出台。1978年12月6日,卡特在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30周年大会上宣称,“强调人权原则是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是确定美国同其他国家保持什么关系的一个因素”。1981年1月14日,他在电视台向全国发表告别讲话时又重申:“要促进人权,把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项原则。”卡特之后的美国政府都继承了“人权外交”的衣钵,并在许多地方有了发展。 “人权外交”是美国及其同盟推行强权政治、奉行霸权主义的手段。中国是美国施以“人权外交”,的主要对象。中美建交后,尤其是八十年代末以来,美国在对待中国问题上,实施着与人权挂钩的政策,企图籍以人权问题谋求干涉中国内政,在中国实现其霸权主义的目的。美对华实施“人权外交”主要是建交之后。而在未建交的1972年之前,在  相似文献   

4.
《太原大学学报》2021,(6):25-33
国际人权概念的变革表明,现代人权观念有着浓烈的西方色彩,并不具有实质上的普遍性。冷战结束后,部分西方国家推行的"人权外交"政策,加大了对现代人权概念的争议,并使得国际人权事业发展陷入瓶颈。尽管中国的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的人权话语权却长久处于弱势地位。构建中国人权话语权应从分析人权变革、探寻发展瓶颈出发,探寻增强当代人权的普遍性的方法,为进一步完善人权概念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平外交的两个30年有效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基本特征是制定国家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是国家发展对外关系的基本动力,妥善处理边界问题是建立周边睦邻友好关系的基础,积极参与国际机制是维护国家利益、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制度保障。上述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经验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人权问题愈来愈成为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斗争的焦点。美国等西方国家以人权作为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与“和平演变”的突破口,对发展中国家展开“人权外交”。正是在与西方国家“人权外交”的斗争中,邓小平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邓小平人权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他不仅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权外交”的攻势,严正阐明了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同时还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保障、实现人权这一科学的正确道路。一、针对西方国家“人权无国界”的谬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领域处于首要的地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迅速提升,对外政策也日趋成熟和灵活。当前国际形势缓和,和平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边界问题的解决和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加深,为顺利开展周边外交提供了机遇。受地缘政治、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大国关系的影响,目前情况下周边外交既存在机遇也存在着挑战。  相似文献   

8.
民间外交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广泛开展民间外交是我国对外工作的一大特征。是我国整个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在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造。民间外交在配合政府外交,贯彻我国独立自立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促进国家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外交是国家实现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是国家间进行国际斗争和合作的手段。但外交从其交往活动的方式与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政府外交和民间外交。所谓政府外交,是指  相似文献   

9.
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盼发展历程波澜壮阔、丰富多彩,是新中国作为国际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外交政策不断成熟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政府始终奉行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学习中,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外交方面走过的基本历程及其重要成就,认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出发点,理解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反对霸权主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人权和美国的“人权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人权外交始于卡特任总统时期,里根时期加以完善;到布什时期,成为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其对外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美国的人权外交是美国政府和国会把美国的人权标准强加于人,以维护人权为名,干涉他国内政的对外政策行为。它是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在大国成长的关键时刻向国内与国际社会展示的大战略方针,而要克服大国成长困境以及应对目前的国际新形势需要采取一种多元开放的整体性的和平发展观。其主要内容是,要把国际战略与国家战略统筹起来,把负责外交外事工作的各个职能机构统筹起来;不过分强调和平发展模式的独特性,而把中国的战略主张纳入到国际社会主流战略思想中去,并视之为国际社会长期和平运动在当代的结果;要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兼顾,软硬兼施,全方位介入,有限责任与普遍道义相结合,区域战略与全球战略相对接,由"平面外交战略"向"复合外交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2.
人权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武器和手段,是美国实现全球利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外交自卡特政府提出以来一直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人权外交出台的原因、实施手段、取得的成效、实质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与国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相比,我国学术界对人权外交的研究存在选题重复、观点陈旧、关于美国对中国人权外交的研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干涉主义"是近年来西方流行的一种以捍卫人道主义为名,用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和行径。"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人权高于主权",其目的是在全世界维护和推行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建立由西方主宰的世界秩序。由于"新干涉主义"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破坏国际集体安全机制,粗暴践踏别国主权,因而遭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坚决抵制。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的幕府中汇聚了晚清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他们纷纷替李鸿章出谋划策,对李鸿章洋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给变法自强争取一个比较和平的国际环境,李鸿章较多地倾向于与西方和解,这与其幕友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联合国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致力于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全方位作用.曲折的发展历程和多重的身份,使得中国的联合国外交在实践中形成了独有的、鲜明的特点.不仅使中国获得广阔的国际政治经济空间,推动了中国对外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助于树立起建设性和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但是,在参与意愿、能力、经验和客观现实等方面,中国联合国外交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着阻碍.  相似文献   

16.
1933年《塘沽协定》签署后,国民政府响应日本的“户田外交”,采取了“亲日”的外交政策。其原因在于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一系列内政外交困境,更为了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需要,以及想借此求得一个暂时的苟安局面的目的。但事与愿违,国民政府“亲日”外交所导致的是中国华北主权的逐步丧失与中日两国关系的更趋恶化。  相似文献   

17.
睦邻友好政策是我国外交工作中一项基本国策。江泽民主政期间,审时度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发展了睦邻友好政策,使我国与周边和平安宁的睦邻友好环境基本形成,成为建国以来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高瞻远瞩,提出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这一思想为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冷战思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于正确把握国际局势发展的大方向,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理论依据,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外交思想,形成了自己新的跨世纪亚太外交方略;开创了我国亚太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